如何看待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的中路梆子,變成了晉劇?

戲曲說

山西中路梆子,又稱中路戲,因為中路梆子的覆蓋地是以省會太原為中心,向外擴張,所以中路梆子在流傳到外地之後,所以又被人稱作山西梆子,後來簡稱為晉劇。

戲曲界一般認為在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中,蒲州梆子最為古老,因為中路梆子的早期班社邀約演員,科班聘請教師,都必須到蒲州去學習,而且學戲、演戲的語音語調也以“蒲白”為規範。


在演變的過程中,藝人們為了適應當地群眾的欣賞習慣,吸收,融合了祁縣、太古和汾陽、孝義的秧歌及打擊樂等,從而使中路梆子在原來高亢激烈的風格之外,又增添了清新委婉的成分。

清朝咸豐,同治年代,晉中票號興旺,商業繁榮,中路梆子科班林立,一時之間演藝人才呈井噴之勢。活動範圍也隨著商路的擴展很快擴大到京津以及陝北,甘肅的部分地區。


中路梆子擴展到外地之後,名稱也順勢改為晉劇。

晉劇唱腔分為亂彈、腔兒和曲子三部分,特別是亂彈板路豐富,分平板,夾板,二性,流水,介板,倒板,滾白七種。

腔兒有三花腔,五花腔,倒板腔,四不像,苦相思和二音子等,這些腔兒常納入板路中使用。

曲兒則是崑曲唱腔和各種民間小曲兒。

晉劇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藝術特色,同時形成婉轉細膩的抒情風格。

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