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的中路梆子,变成了晋剧?

戏曲说

山西中路梆子,又称中路戏,因为中路梆子的覆盖地是以省会太原为中心,向外扩张,所以中路梆子在流传到外地之后,所以又被人称作山西梆子,后来简称为晋剧。

戏曲界一般认为在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中,蒲州梆子最为古老,因为中路梆子的早期班社邀约演员,科班聘请教师,都必须到蒲州去学习,而且学戏、演戏的语音语调也以“蒲白”为规范。


在演变的过程中,艺人们为了适应当地群众的欣赏习惯,吸收,融合了祁县、太古和汾阳、孝义的秧歌及打击乐等,从而使中路梆子在原来高亢激烈的风格之外,又增添了清新委婉的成分。

清朝咸丰,同治年代,晋中票号兴旺,商业繁荣,中路梆子科班林立,一时之间演艺人才呈井喷之势。活动范围也随着商路的扩展很快扩大到京津以及陕北,甘肃的部分地区。


中路梆子扩展到外地之后,名称也顺势改为晋剧。

晋剧唱腔分为乱弹、腔儿和曲子三部分,特别是乱弹板路丰富,分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倒板,滚白七种。

腔儿有三花腔,五花腔,倒板腔,四不像,苦相思和二音子等,这些腔儿常纳入板路中使用。

曲儿则是昆曲唱腔和各种民间小曲儿。

晋剧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同时形成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

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