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蒼涼悲壯的一首詞,痛徹心扉,千年來無數人為之哀嘆!

范仲淹出生後的第二年(公元990年)父親範墉去世,母親謝氏帶著范仲淹將範墉靈柩安葬在老家蘇州天平山範氏祖塋後,暫住附近的咒缽庵內,想要守靈三年。卻因蘇州範氏家族不接納范仲淹母子,棄之不管,孤兒寡母,貧苦無依。

萬般無奈之下,謝氏改嫁給了時任平江府(今蘇州吳縣)推官的朱文翰。朱文翰是淄州長山縣(即今山東省鄒平縣長山鎮)人,於是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說。

史上最蒼涼悲壯的一首詞,痛徹心扉,千年來無數人為之哀嘆!

山東《鄒平縣誌》記載:“四歲,隨繼父北歸長山縣河南村。”范仲淹隨繼父和母親回到了長山縣河南村,此後范仲淹就在長山縣讀書。可是一個偶然的機會,范仲淹知道了自己身世的秘密。原來他們母子倆這些年一直靠繼父的照顧生活。范仲淹不顧朱家和母親的反對,流著眼淚,辭別母親,毅然離開長山,外出求學去了。

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二十三歲的范仲淹來到睢陽應天府書院(在今河南商丘)讀書。他讀書非常刻苦,“晝夜不息,冬日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那時,生活很艱苦,他每天只煮一碗稠粥,等粥涼了以後凝固在一起,就割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醃菜和醋汁,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劃粥斷齏”。不過,他對這種清苦生活並不在意,而是把全部精力放在學習上,爭取早日學有所成。

范仲淹與李氏結成良緣,後生三子名範純佑、範純仁、範純禮。他成婚的年紀大概是三十四歲。這位先立業後成家,自認“有客狂且淳,少小愛功名”的第一流人物,為官還真有些建樹。在興化知縣任上,他與好友滕宗諒協力修築通州、泰州、楚州、海州海堤,雖然頗多曲折,但是在二人的堅持與努力下,綿延數百里的悠遠長堤,最終橫亙在黃海灘頭。

天聖四年(公元1026年),母親謝氏病故,范仲淹回應天府寧陵縣守喪三年,守喪期滿後,在晏殊的推薦下,他被授予秘閣校理一職,可沒過多久就被貶為河中府通判。

史上最蒼涼悲壯的一首詞,痛徹心扉,千年來無數人為之哀嘆!

仁宗皇帝親政後,范仲淹被召回京師擔任言官右司諫。范仲淹又因為郭皇后求情,被貶出京為睦州知州(今浙江建德市梅城鎮)的詔書。一年多後,他改任蘇州知州,因為治水有功,又被調回京師,並獲得天章閣待制的榮銜,做了開封知府。

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與呂夷簡發生激烈爭執,呂夷簡指范仲淹及其支持者為“朋黨”,最終呂夷簡遭罷職,范仲淹也再次被貶知饒州、再貶潤州,又貶知越州。就這樣,范仲淹的政治生涯就在貶謫與回遷的往返中前行。

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西夏元昊稱帝后,連年侵宋,而宋軍也是軍備鬆弛,一敗延州,再敗好水川,三敗定川寨。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仁宗皇帝把范仲淹調自越州調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陝西延安附近)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協助主帥夏竦平定叛亂。人們總是幻想著理想中的人物可以戰勝歲月,永遠保持著熱血和激情。

可是,已過知天命之年的范仲淹同樣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而且作為詩人,他的情感更加敏感細膩。數十年的仕途蹉跎艱辛,意氣風發的少年早已霜染鬢髮。范仲淹在戍邊時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詞作《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

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

將軍白髮征夫淚。

邊塞生活異常艱苦,敵人就在不遠處,隨時都要戒備。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以及久戍邊地、士兵思鄉等複雜矛盾的心情隨著號角聲響起飄蕩。低沉婉轉的聲調帶動複雜苦悶的心情,才有了“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史上最蒼涼悲壯的一首詞,痛徹心扉,千年來無數人為之哀嘆!

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好水川一戰宋軍遇伏大敗,對西夏的軍事戰略也由進攻轉為防禦。先是在延北築城,後又在兩軍交戰地帶,構築堡寨。同時,淘汰老弱士兵,強化對士兵的軍事訓練,提拔狄青、種世衡等有才幹的將領。對沿邊少數民族,採取懷柔政策,嚴立賞罰公約。逐漸在西夏防線建起了一道堅固的屏障。最終,西夏在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與宋達成和議。

再說慶曆新政。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九月,范仲淹與富弼、韓琦等人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項改革建議,就是史上著名的《答手詔條陳十事》。轟轟烈烈的新政改革,並沒有持續多久。慶曆五年(公元1045年),仁宗下詔廢棄新政,范仲淹被外貶謫出京,輾轉於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等地。近花甲之年的范仲淹深知,自己的政治理想已經破滅,人生的終點也在不遠處向自己招手。

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公元1052年6月19日),范仲淹病逝在從青州調任潁州的途中,終年64歲,後被追贈為兵部尚書,諡號“文正”,安葬於洛陽伊川萬安山南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