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應該叫三國,在東北還有一個燕國,直到公元238年才被滅

說起三國,我們腦海中浮現出來的就是魏、蜀、吳;但是,其實直到公元238年,天下還是四分天下,在東北還有一個被歷史遺忘的燕國,而且這個燕國和南方的南越國不一樣,它是獨立於魏蜀吳之外的國家。

其實不應該叫三國,在東北還有一個燕國,直到公元238年才被滅

燕國的起源,還應該從公孫度開始說起,當時公孫度是割據遼東的軍閥;公孫度的父親叫公孫延,因為看透了東漢官場的腐敗和黑暗,於是拒絕徵辟,逃到了遼東的玄菟郡,當時的公孫度很小,也跟著家人一起來到了這苦寒之地。

但是公孫度長大後卻做了郡吏,當時當時玄菟太守公孫琙非常喜歡公孫度,不僅送他去學習,併為他娶了妻;後來朝廷下詔推舉有道之士,公孫度與東郡謝弼、東海陳敦一起被舉薦擔任尚書郎,後來又升任為冀州刺史,但不久後因為謠言被罷免。

其實不應該叫三國,在東北還有一個燕國,直到公元238年才被滅

因同鄉徐榮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將,他推薦公孫度做了遼東太守。這公孫度也是一個狠人,因為當時的遼東豪門都看不起公孫度,認為他之前只不過是一個小吏,只不過綁了董卓的大腿才當上遼東太守的,公孫度為了立威,那可是殺過不少人。

被他誅滅的豪族有一百多家,郡中人個個驚恐萬狀,這是施威於內。對外他則雄張海東、威服外夷,夫餘國王尉仇臺更是主動成為遼東的附屬,而公孫度也因為夫餘在當時強盛的高句麗和鮮卑之間,將自己的宗族之女嫁給了尉仇臺。

其實不應該叫三國,在東北還有一個燕國,直到公元238年才被滅

在公孫度擴張海東期間,高句麗王伯固畏懼公孫度的威名,在公孫度討伐富山賊時亦派遣大加優居、主簿然人等相助。之後公孫度更是東征高句驪,西征烏丸,威震海外。

當時中原大亂,苦寒的遼東在公孫度的鐵血治理下,反而成了一片難得的樂土;中原人士多避難於遼東,其中亦有管寧、邴原、王烈、太史慈等知名人物。

其實不應該叫三國,在東北還有一個燕國,直到公元238年才被滅

公孫度去世,其子公孫康繼承其位;公孫康沒有其父的勇武和膽略,當時曹操已經消滅了袁紹集團,成為天下第一諸侯;於是公孫康擒斬圖謀不軌的袁尚、袁熙兄弟,將其首級獻予曹操示好,被拜為左將軍,封襄平侯。

雖然公孫康對曹操服軟了,但是在對待異族的態度上,還是和公孫度一樣;公元209年,公孫康大破高句麗,陷其國都,並討伐韓濊,設置帶方郡;後又西伐烏桓,威震海外。

其實不應該叫三國,在東北還有一個燕國,直到公元238年才被滅

但是公孫康死的太早了,當時他的兒子公孫晃、公孫淵等都太小了,在群狼環伺的爭霸時代,如果讓他們繼任,那就是找死,於是眾人推舉公孫康的弟弟公孫恭為遼東太守。

但是公孫恭因病喪失了生育能力,身體虛弱不能治理國家;後來公孫淵長大後覺得公孫恭太無能,於是脅逼公孫恭退位並囚禁,公孫淵上位;當時曹魏主要精力用來對付蜀漢和東吳,對於苦寒的遼東,只求別來找麻煩就行。

其實不應該叫三國,在東北還有一個燕國,直到公元238年才被滅

於是魏明帝就封公孫淵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但是這公孫淵也是不甘雌伏的雄主,於是遣使南通孫權,孫權立其為燕王,並遣甲士萬人攜珍寶前往遼東,公孫淵害怕魏國討伐,於是斬送吳使首至洛陽,明帝拜其大司馬,封樂浪公。

但是曹魏也不可能一直放著遼東逍遙對吧,尤其是對蜀漢和東吳做好防禦姿態後,就著手清理這個背部威脅。公元237年,曹魏遣大將毌丘儉討伐公孫淵,欲徹底一統北方,但是卻被公孫淵給打敗了。

其實不應該叫三國,在東北還有一個燕國,直到公元238年才被滅

公孫淵一下就膨脹了,認為曹魏也不過如此,而且曹魏都主動來攻了,幹嘛還維持著表面的和諧?公孫淵叛魏自立為燕國,繼位燕王;這下徹底激怒了曹魏,派出司馬懿來攻略遼東。

公孫淵又怎麼會是司馬懿的對手?沒多久,公孫淵全軍潰敗,他與兒子公孫修帶著數百騎兵向東南突圍而逃。司馬懿大軍在後面窮追不捨,在流星墜地的地方,殺死了公孫淵父子,燕國被滅。

其實不應該叫三國,在東北還有一個燕國,直到公元238年才被滅

不過不得不說,遼東公孫一家,都是英雄豪傑,以一州之地威震東北諸族,烏桓本來有機會崛起的,但是一直被公孫氏打壓,崛起之路中途夭折,後世極為強勢的高句麗,也在公孫家的鐵蹄下服服帖帖,甚至連鮮卑在東北也要夾起尾巴;其他諸族就不用多說了,那段時期,漢人是東北真正第一無二的統治者,而且由於公孫氏的鐵血,導致數個世紀東北都無異族叛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