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余华的《活着》一书中,“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lzg697

人为什么活着?我认为人活着就是享受人活着的的过程,经历人间的酸甜苦辣。即使富甲一方,也可以活着,穷困潦倒也可以活着!从年少到中年,再到老年,生命就渐如流沙,只留下一抹淡淡的印痕罢了。余华在《活着》最后的概括说:“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也印证了蒋捷《虞美人•听雨》的对生命的解读,“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 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我们总是不能抛弃除了活着之外任何事物,却在绝望时一次一次想要放弃活着。《活着》讲的是关于死亡的事,其实它更想告诉我们的该是如何去不死,也就是说,无论生命经历怎样的磨难,我们都该以“活着”的姿态面对死亡。

我们活着没有幸福和不幸福,没有贫穷和富贵,也没有地位的高低,我们只是活着,静静的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滋味!

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总因为金钱,地位,体面这些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活着。失去这些便觉得生活索然无味,可有些人都曾未拥有过,他依旧活着,而且活着很快乐!亦或有些人更应该选择走向死亡,而他们也选择活着,并活的很好!

活着吧,时间的力量最终会把那些除了活着本身在外的任何事物变成苍白的结果,时间会让你忘记一些东西,承受一些东西。

能做的只有活着。

春秋史社,悟空问答最专业的历史领域专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春秋史社

《活着》中的苦难,像是一把刀子,在一点点一点点的凌迟着福贵的肉体与精神,他带着无限悲伤与无助,看着周边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只剩下霞光逐渐褪去的宁静的田野,福贵老去的身体以及那头老去的耕牛——他所追求的一切,他所珍惜的一切,一个个都离他而去,显得如此不真实。

远处传来一首飘散在风中的歌: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那是福贵嘴里传出的苍老的声音。于是,作者余华在序言里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段话,说的是福贵,也是千千万万个在苦难中独自前行的人。

而也只有把这段话,放到《活着》这本书中,放到福贵这个人身上,才是其真正的含义,所有追求的一切都已成空,而且都是以悲惨的结局而一个个的失去,那些美好,那些骄傲,甚至那些虚荣,那些痛苦,都远去了,不见任何的踪影。在如此的情况下,活着本身已经失去了其他的意义,只剩下活着的状态——行尸走肉,如此而已。

而这段话,如果放到《活着》之外,则会完全是相反的一重意思——活着本身并没有多大意义,而是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带给活着存在的意义。不过,那已经不是余华了。无论是《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还是《兄弟》、《第七日》,余华将活着的状态一直延续了下去,一种失去了活下去意义的状态一直延续了下去,所以余华是残酷的。

他没有给出故事里每个人希望,给他们的只有苦难与绝望,即便是那些幸福,也是转瞬即逝,如昙花一现。即便是已经死去(第七日),也没能带来任何的希望——这就是余华。



老麦说说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假如你回到了十几万年前,成为了一名狩猎采集者,那时农业革命还没开始,你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找食物,尽可能让自己活得长一些,你的一天可能是这样的:早上8点离开部落,在附近的森林和草地上摇摇晃晃,采采蘑菇,挖挖根茎,爪爪青蛙,今天的食物够了,就回去煮饭,剩余的大把时间就玩耍,睡觉。从来不会有人告诉你,别人家的谁谁谁比你多抓了一只青蛙,他长大后就比你牛,所以你要向他学习。

你们部落也可能会因为首领之争而大打出手,不过这都是为了生存,强大的首领更能保证你们的安全,不会有人从小就对你讲,你长大后要成为部落首领,要出人头地,要光宗耀祖。

你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存,不会赋予它任何意义,哪怕是性,都是出自本能。

而农业革命之后,更多的粮食养育了更多的人口,慢慢创造文字,出现城市,形成阶级。

这时人与人间的生活差距和当年狩猎采集者之间的生活差距越来越大,有人心中出现了不平衡,加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开始对生存赋予意义,并且这种意义逐渐取代生存成为我们最重要的东西。

现在的我们可能仍然是早上8点出去上班,然后工作一整天,你不能停下来,因为从我们一出生开始,就被父母教导,你长大了一定要有出息,要挣大钱,进入社会后你看见别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你相信自己活着是挣大钱,或者高尚一点,为国争光,为人民服务,为人类的未来而奋斗,而别人看见你这样做,他们也这样做。我们就在彼此的看见中、比较中,不断加深着这种意义对我们的束缚,最后把它变成理所当然。

我们现在,其实正好和余华说的相反,我们在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而不是为或者本身而活着。

但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你想要摆脱这种意义的束缚,就等于完全和社会脱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一生。人生也需要妥协,我想适当地向现实低头不丢人,但千万不要忘了,留意生活中的小快乐,让自己开心。

不能否认的是,我们现在对生活赋予的某些意义,的确能带给我们成就感。所以我最后在想,余华所说的为了生活而生活,更应该是一种不向磨难低头的坚韧的生存状态。


从动物到上帝的林动

人们对“人活着为了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活着不是没有意义,而是每个人对活着的意义看法不同而已。理想、信念、目标、责任、义务等,只是人在‘’活着为了活着"或“活着为了更好的活着”这个过程中,形式上的不同而已。从《活着》的主人公富贵的悲惨一生故事中,你也会赞同我,人活着真的是与为活着本身之外的任何事物无关。


蓦然回首



小瓶盖5399

以前看《活着》的时候我总是在想当主人公最后一无所有地坐在田埂的时候,他是不是后悔的?如果一开始就知道结局是这样,还不如早早了结了还不用受那么多的苦。

可是后来我慢慢发现自己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没有不值得过的人生。活着就该是尽全力活下去的。因为人生没有本来的,没有固定标准应该是怎样的,你不能说这么贫困坎坷的人生除了受苦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你这样说,那金字塔尖的精英从上面望下来也可以说你像蚂蚁一样碌碌无为的人生并没有意义,你应该尽早放弃。可这明显是不对的。

人生下来就好像被放到了各自的跑道里,跑道里每一个人的基础和后面的境遇千差万别,到达的终点也截然不同,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我们自己的跑道上尽全力奔跑,这就是全部的意义。

个人观点,欢迎交流。


流浪在澳洲的Xiufen


《活着》,这部小说是非常吸引人的,就我本人的认识而言,它是确立了余华文坛地位的开山之做了。

对于人生目的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从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一直到我们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活着,就是首先把人的存在放在第一位,也就是对人的生命权,确立一种优先的保护地位。很多的事实中,人往往是被无辜的卷狭进漩涡里去的,不但没有了人身自由,而且生命也受到威胁。从《活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个体面对集体,运行机制时的无奈和挫败感。

是什么导致了人的生命权?生存权遭到蔑视哪?在活着的行文中,余华给出了解释。富贵和他周围人,好像是舞台上的木偶,又或者是纸杯里的颗粒,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诠释着追求生存之外的东西,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生存之外的东西,往往会成为捆缚存在的东西,所以回到生命本来的目的,认真去追寻才是我们获得自我解放和集体进步的手段。


回答到此,大家多多交流


鸿生大叔

我们要搞清一个问题,活着的本质是什么?个人认为,活着是走向死亡的状态。那既然这样,怎么都是一个死,但谁也不想马上去死,于是就要考虑如何活着,所以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那活着之外是什么东西,是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西吧。另外结合小说来看,也许作者是在概括全篇,点出本质上人到底在为什么而活。


任一孤

这部小说看了三遍,后来葛优大爷拍的电影活着也看了。真的接受不了。。。。原著比电影惨太多了,富贵一生的跌撞起伏。让人觉得命运这东西有时候就是天注定的。。。。。看了一个星期的新闻联播才缓过劲来,以后再也不看写本书了。


祥子同袍

活着,最初是不可选择的。满足肌体的需要容易,难得是将活着的属性由动物性转移到高级动物性上。处在这个阶段,追求物质,忽视内心,其实也是人类进化的一个过程……人活一世,几十载,学会追逐本心的快乐最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