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笔下的福贵,是活该还是可悲?

海贼酱


我回答一下,我昨天刚写了余华《活着》跟福贵的人生,福贵一点不活该,你所说的活该是他家里的几条人命,而不仅仅只是贫穷那么简单。你会这么问,证明你没有看懂小说,或者你没有悲悯之心。

福贵也不完全是可悲的,在别人看来他从富家少爷沦落为农户,死了全家人,孤苦伶仃,的确可悲。但谁都没有权利去评价福贵的人生,只有福贵才知道自己人生的全部,只有他自己才有资格跟权利去自我评价一生。

任何人看了小说都会觉得福贵医生大起大落、大悲大痛,但是在福贵自己心里,在那些贫困、困难、悲哀把人折磨得不堪的岁月里,福贵心里仍然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亲情的美好。

他有最好的、不离不弃的妻子,有懂事的儿女,有半个儿子一样的女婿,一家人有过和和美美的日子,虽然难免有泪水,但心里也有过不少欢乐。

他早年间浪荡败家、不听劝诫,输光全部家业,拖垮了全家人的生活。但细想起来,在这样可悲的表面下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幸运,他的家业输给别人,但别人成为地主没几年就被枪毙了,可以说是代替福贵去死,福贵捡回一条命。

被抓壮丁的时候,福贵侥幸不被连长一枪当街打死,他被迫离家两年,以为再也见不到家人,但两年后老天让他平安回去团聚了,这就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他活下来了,家庭也完整了。

如果说因为早年的放荡豪赌就活该受穷、活该死全家、活该无人送终,那么这样的定论太恶毒。贫穷是跟福贵的所作所为有关,这是一定的,但是贫穷不意味着家人就注定一个个要死去。一个死亡的发生跟时间、几率、条件这些东西有关。

比如福贵女儿凤霞的难产大出血,就算是富家太太也很难说没有难产的,不能全怪贫穷,比如福贵女婿的死亡,是源于工地上的意外,是概率事件,跟贫穷没有直接关系。

所以,不能说因为福贵自己年轻时候作孽害得全家受穷,因为受穷,家人又一个个死掉,所以福贵活该。就算福贵家人真的完全是因为贫穷而被饿死的、冷死的、一个个都是病死的,福贵自己已经够痛苦够悔恨,真正知道善良的人都不会把活该两个字甩出来。

如果你真的看了小说,我觉得你真的没有看,因为缺乏共情。每个人都难保自己一生不会犯下错误、不会遇到高低起落,需要的是用尽全力去生活、去面对、不退缩。当别人也把活该甩给你的时候,你会作何感想呢?


西錦的情感观


这个喜悲参半。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年代所决定的路。由余华的《活着》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和电影,我都一一看过,记得当初还是跟我家幺爷爷幺奶奶一起看的。他们经常跟我讲到那个年代的故事。对于这个,我觉得爷爷奶奶那辈人最有发言权的。

有很多事情不能用对错来评判的,只能说具有历史的局限性罢了。

有人说富贵是幸运的,当年的地主成分由于戏剧性的转变,从他头上滑落到龙二头子,自己变成贫农。这也许就是“福祸相依”吧。有的人说富贵是不幸的,好不容易熬过来了,家人一个接着一个离她而去。首先是儿子因为意外离世了。好不容易给女儿找到一位可以托付终生的万二喜,临了生孩子时大出血离世了……

所以活着不是简单,像剧中一个情节里说的那样,春生前来富贵家告别,临走时,富贵的媳妇对春生说:“春生,你要好好活着,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原本不可原谅的怨恨,在那一刻,已经化解了。充分体现那个年代人的纯朴和善良。

生活就是这样的,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字播放,中间难免会插入一些意外的事件。不管如何,生活还是得继续,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爱老师


余华是一位文化大师,他笔下多的讽刺作品或揭露底层黑暗的作品,《活着》这一本书就是很现实的一本书。

《活着》记录了从中国过去六七十年的底层黑暗社会,这本书不输于朴素粗粝的史诗,生存还是“死亡”很好的这本书中体现了出来。人性与人物的动物本能之间的苦苦挣扎以及每一个沉重的悲剧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

我理解的《活着》告诉我,福贵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也就是“活该”,但同时也是可悲的。

小说通过福贵自己向一位游客的叙述,说出来他的一生。

为何“活该”

福贵本来是地主家的少爷,日子过得自在,但是游手好闲以及福贵的人做不出什么好事,福贵迷上了赌博,赌博将福贵家的财产全部输光,福贵家道中落。这种低下的生活都是福贵自己造成的,所以,福贵是“活该”的。

为何“可悲”

福贵拥有爱他的妻子,但是不懂珍惜,福贵拥有高贵的生活,但无法享受,福贵的遭遇是十分可悲的。

  1. 他的儿子有庆,因为在当时县长的老婆需要输血,只有有庆一人配上了血型,在医院里医生直接将有庆的血全部输光了,因为在当时,一个穷学生的命怎么比的上一个县长夫人的命,就这样福贵的儿子没了。
  2. 福贵的老婆家珍,原本是米行的女儿,在当时地主与米行的人也是门当户对,好日子没过多久,福贵就把家给输没了,还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全部变卖输了,在那时福贵才体会了家珍所做的一切,后来,家珍得了软骨病,没过多久也没了。
  3. 福贵的孙子苦根,因为没有吃饱过东西,所以不知道饱是什么感觉,福贵给了苦根一大盘炒豆子,苦根一个人全部吃完了,等到福贵上工回来,苦根已经被撑没了。

像这样悲伤的事还有很多,所以我认为福贵是可悲的


易学书法


余华在《活着》自序中有一段话,结尾的地方说:“真正的现实,也就是作家生活中的现实,是令人费解和难以相处的。”

大致意思是说现实世界、真实的生活总是不可理喻,和我们期望的、想象的世界和人生完全不一样,复杂,难以理解,苦涩。

福贵人生经历的世道,尤其没有道理可言。动荡不安,翻云覆雨,个人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在各种惨烈的天灾人祸中,可能都是微不足道,无济于事。人如蝼蚁,命如草芥,随时可能被时局碾的稀碎。

福贵狂赌,输了宅子,气死老父,直到成为一个赤贫的小老百姓,可是回头的浪子并没有得到命运的善待,而是厄运连连;另一边,赢得福贵祖宅的龙二潇洒了不几年,就被作为恶霸地主枪毙了。

这两个人生故事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社会,紧密贴合历史进程,完全有可能发生。读者不一定会同情福贵,但不会不感喟如此弄人的造化、如此无常的命运。

有的读者认为福贵可怜,是因为福贵前后人生变化太大,遭遇太惨,这是因为同情心;有的读者对当时的世道感到愤慨,这是因为不平心;有的读者唾弃福贵,认为福贵瞎搞胡来,自作自受,人生失败,这是基于道德评判。

而对人的命运的悲悯,则超越了这些感情和评判的,是对人间世事更高程度的理解。这意味着对他人经历的苦难感同身受,对苦难中挣扎的人不轻视蔑视,无论这人是善是恶。

小说《活着》“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本书“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努力活着本身就是人生重要的意义。不轻言生死,不对生活本身绝望。

余华在自序的最后提到他“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小说《活着》一定程度上受到这首歌的启发。

《老黑奴》(《old black Joe》),作者美国人斯蒂芬·柯林斯·福斯特(Stephen Collins Foster,1826-1864)创作这首歌时,其父亲已逝,兄弟姊妹有的故去,有的离开家乡成家,有的远嫁。不久之后,他自己遭遇婚变,来开家乡,孤身流落纽约,穷困潦倒,孤寂的离开人世。歌词如下:

Gone are the days when my heart was young and gay(心头年轻,无忧无虑的日子已走远),

Gone are my friends from the cotton fields away(朋友们也离开了棉花田),

Gone from the earth to a better land I know(我知道他们离开尘世到了天上的乐园),

I hear their gentle voices calling "Old Black Joe"(我听见他们柔声呼唤我“老黑乔”).

I’m coming, I’m coming, for my head is bending low(我来了,我来了,我的头渐低垂) :

I hear those gentle voices calling, "Old Black Joe"(我听见他们柔声呼唤我“老黑乔”).

Why do I weep when my heart should feel no pain(为何哭泣,如今我不应忧伤)

Why do I sigh that my friends come not again(为何我要叹息朋友不复来),

Grieving for forms now departed long ago(只为怀念早已逝去的人).

I hear their gentle voices calling “Old Black Joe(我听见他们柔声呼唤我“老黑乔”)”.

I’m coming, I’m coming, for my head is bending low(我来了,我来了,我的头渐低垂):

I hear those gentle voices calling, "Old Black Joe"(我听见他们柔声呼唤我“老黑乔”).

Where are the hearts once so happy and so free(昔日快乐无羁的人们,如今安在)?

The children so dear that I held upon my knee(还有我抱在膝上可爱的小家伙),

Gone to the shore where my soul has longed to go(他们已到我灵魂所渴望去的海岸).

I hear their gentle voices calling "Old Black Joe"(我听见他们柔声呼唤我“老黑乔”).

I’m coming, I’m coming, for my head is bending low(我来了,我来了,我的头渐低垂):

I hear those gentle voices calling, "Old Black Joe"(我听见他们柔声呼唤我“老黑乔”).


扯葫芦瓢


福贵年轻时是个败家子,赌钱输掉自己祖上留下的房产,从此一贫如洗,沦落为穷苦人,他一生最正确的选择就是娶了家珍这个好女人,家珍是个典型的三从四德的好妻子,她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一家人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为和福贵过安生日子甚至不惜与父母反目,在家珍的感化下,富贵改掉了恶习重新和家珍过上了普通平静的生活。

然而老天或许要惩罚富贵前半生的错,在后半生让他尝到了人世间最悲惨的事情,出生的女儿高烧不断,后来变成哑巴,自己被抓壮丁丢下刚生产的不久的妻子无法照顾,上战场准备送命,当千辛万苦活着回到妻子身边准备开始安稳生活的时候,意外出现了,儿子为救县长夫人被抽干血去世,特别是县长还是自己的最好朋友,随后女婿被河水冲走死亡,女儿被水泥板砸死,在这种情况打击下还要挺住不能倒,身为一家之主还有安慰妻子把生活过下去,那种心情和感受,是我们无法理解的。活着,有时候比死去更需要勇气和决心。


末道北


在《活着》中,福贵经历亲人相继死去,独他一人活在世上。面对《活着》时,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同情感。从表面上看,福贵的不成器、败家是所有结局的根本原因,结局也就是必然的。但从某一种角度来看,福贵并不是一个悲剧人物,可以说是在某种意义来说是成功的。死亡是自然生命的固有特性,每人最终都逃不过死亡这把利刃的屠割。而在《活着》中那一遍遍死亡的重复象征了人对终极命运一步步靠拢的艰难历程。可以说,人生就是苦难,生命就是受苦。富贵是很坚强的,即便他的一生充满着种种的不幸,但是他一直都坚强的活着,虽然最后只有一头牛相伴。福贵在经历了亲人的一个个死去后,对生活没有任何的抱怨,反而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去接受命运的安排,以一种坚忍的姿态去承担不可承受的苦难,以艰难的活着来坚决反抗死亡与苦难,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和善良。所以他的结局并不存在可悲,也并不是单纯的咎由自取活该。
个人觉得一个人经历过这一切,还能坚持的活着,就已经不存在可悲,最后仅有的坚强反而还值得别人学习。



漂泊的水电工


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

福贵一辈子既不活该也不可悲,因为他比谁都活的明白,活的舒心,活的毫无成就但是完完整整!

大部分的人生都是这样,潮起潮落,既有家财万贯也有一贫如洗,既有一家圆圆满满的幸福,又有生死离别的悲伤!作者有刻意去渲染福贵的悲伤,但是没有去批判福贵对生活的态度!

福贵一生的经历,总会有一段与我们每一个读者的经历或多或少的相似,总会在福贵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福贵的一生更是我们的一面镜子,生活有太多的诱惑,也有太多的不易,我们以史为镜,面对诱惑的时候要控制好自己的贪心,面对困难的时候要有一个平常心,在漫漫的人生路上,唯有舒心的活着,一切困难都会过去。

控制贪心,摆顺心态,勤劳勇敢,把短暂的一生活的顺心,就是福贵给到我们的歧视!





蚂蚁奇兵


徐富贵是活该还是可悲个人看来其实都不然。他只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普通人活着的缩影。他只是以平静的心态活着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活着》是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书中的主角老人徐富贵给第一人称“我”讲诉了他的人生经历,随着一系列社会变革,他和家人不断经受着苦难,命运轨迹也随之发生转折,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孤独地活着。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我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很不喜欢里面的主角徐福贵,他在那个时代里有着比别人高的起点却不思进取是个纨绔子弟。开始不喜欢是他在讲述年轻时赌博开始的。可能是当时年轻,没有多少读书积累,觉得书的主角就应该是正直、善良、勇敢的,但他不是。他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地主家的儿子,虽然不是戏剧里面演的地主家傻儿子,但却很“坑爹”,他喜欢赌博、嫖娼,而且屡教不改,最后还把自己家的家产都输光了。

在看书的时候我恨铁不成钢,想不明白,为什么他有这么好的出身和成长环境却长成了个纨绔呢?长大了一点的我释怀了,作者笔下的主角不是圣人,而是一个普通人,和这个世界上活着的你我他都一样,是有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人。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主角只出现在神话或者虚构的文学作品里,余华写的《活着》是反映现实的,相比较波澜起伏、瑰丽奇特的人生,平凡而真实的人生经历更能引起人的共鸣,使人与书中人物产生共情的效果。 在余华的笔下,那个第一人称的“我”不过是一个倾听者罢了,不发表议论,不说对或错,让读者自己去领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经历,所领会到的自然有所不同,尊重读者自我思考的光辉,这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喜欢的地方。

随着老人徐福贵的娓娓道来,我不再站在他的对立面,也不再用上帝视角去评判他的行为,而是成了像作者一样的倾听者。在作者纯熟的写作技巧下,书外的我看到紧张的情节时会像书中人物一样紧张,看到福贵家人一个个离开他时,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悲哀和无奈。 福贵的人生在他输光家产后发生了巨变,苦难纷至沓来。

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来被解放军所俘虏,放回家乡。在徐福贵被抓和被放的期间我一直在期待他的“逆袭”,希望他能像小说里的主角一样,在战场上杀敌立大功,最后衣锦还乡。但是他也没有,他像队里面其他的士兵一样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战壕里的士兵一个个在减少,敌军在一步步逼近,战地里开着血染的花,他一个细皮嫩肉,穿麻布衣服都嫌不舒服的地主少爷能活了下来已经是最大的恩赐,不要再说建功立业了。

不过人是多面的,在人们认定他不能扛枪杀敌,只会被敌杀的时候,他顽强地幸存下来,人想活着的意志让人感叹。这和后来的剧情形成对比,间接害死他儿子的春生是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友,春生也幸存了下来,还成了县长。不过他的好日子也没有过多久,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折磨迫害,福贵夫妇抛下前嫌劝他活下去,但他还是难以忍受,最后吊死在一棵树上。书中以一句话总结“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人的生命伟大之处在不轻易放弃,但现实总是让人不得不低下头颅,磨灭人的生存意志。那些不轻易像命运屈服的人,即使普普通通,也闪烁着伟大的光。死亡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最痛苦不堪的过程就是活着。

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凤霞不幸生病后变成了聋哑人。他们一家人虽然过得不好,靠自己的力量却还算过得去。但变故并没有放过他一家人,亲人的相继死去才是人最难以承受的痛苦,如果可以从来,福贵会不会选择在战场上死去,而不是活着?

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 在读到凤霞死在手术台上的时候,我感悟到了鲁迅先生的“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句话的含义。凤霞因病成了聋哑姑娘,村里和她岁数差不多的姑娘都出嫁了,而她因为身体的缺陷没人来提亲,说给了偏头的搬运工人二喜,二喜忠厚老实,对他们家人也特别好。在这样的花样年华,凤霞没有因为嫁给条件相对差的二喜而怨恨,二喜也没有因为凤霞的聋哑而轻视她。他们结婚后日子过得幸福美满,但在人以为剧情要向好的方向发展时,命运仿佛又和大家开了个玩笑,凤霞因难产死了。

福贵始终不能紧握幸福,稍不留神它又从手中溜走了。幸福再一次破灭,就像悲剧一样,美梦活生生撕毁在福贵眼前。就连我这个局外人看到这里已经对向往生活或者是期待生活不抱任何期望,完全感受不到生活的一丝丝阳光与希望,那亲身经历的福贵呢,是否已经心如死灰?最后他的坚强活着已不再是当初死里逃生活下来这么简单了,他在讲述自己的经历也没有很大的情绪起伏,仿佛像讲别人的故事,讲完后拉着他的老黄牛融入远去夕阳中,他的身影也融入滚滚的历史洪流中,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张不加勾勒的脸谱。

余华在书中说:“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人活在世,苦难总是如影随形,透过余华笔下的人物,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在苦难中生存的影子,他不仅是写福贵,也是在写我们,他用质朴的语言和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人生的常态,人在幸福、苦难、无聊、平庸的交织中尚可活着,伴随着永恒的孤独。


JP追逐生活


福贵作为《活着》里面的男主人公,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一无所有,伴随而来的还有那几十年的痛苦经历,几乎所有悲惨的事情在他身上得到体现,他本应该死去,但他依然活着。

那他到底是活该还是可悲呢?

在我看来两者都有 。从他成为富贵少爷,并娶了如花似玉的老婆开始,他听信骗子沉迷赌博败掉所有身价来看,他活该,他得到什么样的结局都不为过,因为他太不懂得珍惜,害的家破人亡。

但是从他的后半生来说,他活着像一个行尸走肉,没有目标的活着,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他经历了太多苦难,太多不堪,尝尽了世态炎凉,认清了人性,但是他还是活着,有些时候活着是最大的痛苦,因为你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受煎熬,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又是可悲的。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中医那些事儿


好多年了,这本书让人想看又不敢看。富贵的命运真是悲惨之极,正所谓没有最惨,只有更惨。前期的富贵好赌好嫖,败光家业,幸亏一个好妻子对他不离不弃。后面想洗心革面,不成想在时代浪潮激荡中他一个小人物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只能随波逐流。他是可怜的,也是可悲的,但唯独不是活该的那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