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苏童、余华、洪峰、马原为什么被称为先锋小说家?

苗方掉发专治


喜爱文学的朋友,应该都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曾经涌起的先锋文学浪潮。文坛群星涌现:

马原、余华、苏童、格非、莫言、叶兆言、孙甘露、吕新、北村等,一批人的出现宣告了先锋小说的诞生。

何为“先锋文学"?

先锋小说有的具有现代派的特点,有的具有后现代派的特点,但他们都提倡回到文学本身,注重语言实验,注重作品本身的形式感。

在中国的文学语境中,“先锋”某种意义上并不是一个内涵稳定明确的范畴,而是包含着所有试图挣脱旧形态的努力。它既是一种文学现象,一种审美思潮,同时还是一种精神状态——从精神层面来说,“先锋”是一种创新求变的思维方式和反叛的艺术精神;用到文学领域,则是一部分人的创作与整个文学主流不一样,他们要去探索一种还没有为这个社会所规范,或者根本就还没有人意识到的表现方式。

这里以马原的作品《冈底斯的诱惑》举例,剖析先锋文学的具体特点

先锋文学代表作:《冈底斯的诱惑》

现实主义的作家一般都以艺术的真实性作为创作的基本原则,而马原却在小说中故意告诉读者作品内容的虚构性,以一种游戏叙事的手法消解了作品的真实,让读者保持清醒的头脑与客观的态度。《冈底斯的诱惑》就是马原的代表作。

“姚亮是谁?”小说第一节结尾提出问题,后来又说姚亮是探险队的队长,但“姚亮并不一定确有其人”,“可以假设姚亮也来西藏了,是内地到西藏帮助工作的援藏教师,三年或者五年。”

在《冈底斯的诱惑》中,马原没有试图去去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描写一个具体切实的人物形象。好像每个故事都有一些关键性的情节被抽取掉了,事物的因果链是断裂的。即使是一个故事,马原呈现的常常是有因无果,有果无因或者干脆是既无因也无果的碎片。杂乱拼贴的故事、无序可循的时间顺序、谜一样的人物、不了了之的结局,也许作者是在创作中刻意保持西藏冈底斯高原这块地域的神秘感,因为这就是他心中充满了宗教、神学和传奇的西藏原初民的生活状态。

我们可以从中窥见马原小说的特点:

第一、人称是变化的,作品从头至尾没有统一的人称,作者时而是一个讲故事的叙述者,时而是故事中的人物本身。

第二、时间也是变化的,并不按照故事发展的时间线讲述,像是把三个独立的故事敲碎,形成多个横截面,再把这些横截面的时空关系打乱重组、故意交叉。

第三、小说中没有关联的人物、没有连续性的情节,令小说并不按照常规惯性呈现。

总之,先锋文学迎合了当时社会上人们的逃避心理,通过时间上、空间上、情绪上等诸多感官的开放和融合,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

马原等那些先锋作家,以一种近乎极端的文学态度与传统对抗,体现出一个个客观而真实的主体,从内心深处探求自我存在的价值,这正是先锋文学的意义。


一往文学


所谓先锋,原本是一个军事术语,引生的出处应该追究到十九世纪法国大革命后的转向文化与文学艺术领域的现象。按照这一概念的衍生轨迹,我们不难发现:由浪漫的乌托邦的狂热到沉淀之后的现代性的实践的走势。说白了:现实主义就是先锋派。

其实,中国的先锋小说家这顶㡌子是历史给的,坦帅地讲这里有一个时间节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变化,这一变化渉及到国人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文学领域。先锋就意味着步子迈得快而大,就意味着离传统更远一些。

纵观小说界,被称为先锋小说的这批作家的作品是吸收外来文化最早也是程度最深的,无论是小说的表现手法还是传递的价值取向也都有相对于中国之前的小说的超前与翻篇,由此为国人开启的视角也是空前的,起码在文艺届。

题主所列出的几位的作品各有其特色,辨识度也很高,在艺术上的创造力也算得上是各树一帜了。他们对洋文化的校仿与接轨,对传统文化的选择性叛逆,对过往经历的揭批,以及对对自身(国家层面)的反思都是空前的。从先锋的本意上理解,先锋小说的火炬传递仍在进行,一个时代都会有一个时代的先锋。

当然,我们不妨将这个时间概念稍微“调”模糊一点,就着时光老人这杯香茶,在世事沧桑中慢慢体会,细细品味,下一届的先锋们在遥远的未来正往“我们”面前赴来。

我更愿意将先锋一词理解为一个中性词,因为,是时间的划出的痕迹,是历史的需要交出的一份报表。相信时间是个好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