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很喜欢吃面条,这种美食是中国人发明的吗?发明者是谁?

近日,有网友提问:冬天来一碗热汤面,夏天来一碗凉面,吃起来妥妥的。真好奇这么美味的食品是怎么来的?有什么故事吗?

1、面条起源于汤饼

谈起面条的来历,先来讲讲一个汉字——“饼”。现在这种人们常见的食物,在古代是通指所有的面食,直到明清时,才是现代意义上特指扁圆形的面制食品。也就是说,古代中国的面条归属于“饼”,只是因为有汤有水,因此被称为“汤饼”。

写于清朝的小说《儿女英雄传》里,对于面条的来历这样描述:“古无‘面'字,凡是面食一概都叫作‘饼'。今之热汤面,即古之‘汤饼'也。”那么汤饼是怎么来的呢?

一些人很喜欢吃面条,这种美食是中国人发明的吗?发明者是谁?

国学经典《礼记》记载:“仲春之月,天子食麦,而朝事之笾,煮麦为面”,可知至少在西周就有了煮面的概念。《食檄》记载:“催厨人作茶饼,熬油煎葱,例茶以绢,当用轻羽,拂取飞面,刚软中适,然后水引。细如委綖,白如秋练,羹杯半在,财得一咽,十杯之后,颜解体润。”

这里对煮面有了明确的表述:“轻羽”削面,飞入锅中,犹如茶点,面叶“细如委綖,白如秋练”,用杯饮用。在民间也有“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的传统。

说起汤饼来,三国中还有一段故事:魏国大臣何晏面容姣白,魏文帝怀疑他抹粉了。故意在夏天把他叫入宫中,做了热气腾腾的汤饼给他吃,何晏吃得满头大汗,就用衣袖擦拭头面部,面容依旧姣白,证明其并不有抹粉。

2、汤饼先改名水引面,后改名长寿面

据记载,水引面的叫法至少在东晋就有了,《祠制》记载“孟秋下雀瑞,孟冬祭下水引。”这里的“水引”就是水引面。据传,宋太祖赵匡胤“好水引面”,非常喜欢吃水引面,甚至到了每餐必吃的地步。

一些人很喜欢吃面条,这种美食是中国人发明的吗?发明者是谁?

水引面的名字并未长久,又被“长寿面”所替代。宋朝马永卿所著的《懒真子》记载:“汤饼即今之长寿面。”关于这个名字来历有两说。一说与汉武帝曾设百叟宴,其中就有汤饼,而把面叶做得很长,意喻长寿不老。

二说是宋朝是的赵竹溪很喜欢吃三脱面,并用三脱面来侍奉双亲。三脱面是这样做的:用嫩笋、小蕈、枸杞、菜油呛锅,注水清水和面叶制成。因为三脱面被用来侍奉双亲,寄托了晚辈对父母的长寿祝愿,因此后人称其为“长寿面”

3、明清时面条的叫法成为主流

明清两代,面条的称呼成为主流,而且做法也大体定型。对此,写于清朝的相关史料记载:“面条,也被称切面、拉面、索面、挂面,过去人们曾叫面汤、汤饼、索饼、水引面。”同时,也有地方叫面条为“汤饽饽或者扁食”。

面条的做法更是层出不穷,山东有呛锅面、打卤面;武汉有热干面;山西有刀削面、栲栳栳;北京有炸酱面;兰州有拉面;重庆有小面;上海有阳春面;扬州有炒面;陕西有油泼面;河南有烩面、饸烙面;广东有云吞面、四川有担担面。

一些人很喜欢吃面条,这种美食是中国人发明的吗?发明者是谁?

史料记载在镇江曾盛行“火烙面”,做法和索粉相同,斑肝面、刀鱼面都别有风味。扬州除徽面以外,富春有“小面煨”和“一切浮文面”,“小面煨”是用苘蒿、脆鱼在小汤罐里煨面;“一切浮文面”以干拌为主,可以拌上各种调料吃。

尽管意大利面也很出名,但据说是马可波罗从中国学走的,回到意大利改良了一下,其中也包括比萨,就是中国的葱油饼嘛。所以,目前国际上公认面条起源于中国,发明者则是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群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