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水果全產業鏈佈局,值得中國果農學習!

數年前,筆者作為復發中記公司(新加坡獨資、曾經的亞洲第一大水果生產、分選包裝與出口公司)的技術人員曾2次赴南美洲的智利實地走訪考察,接待方為復發中記的參股股東DDC公司,每次行程近2個月,先後考察走訪該公司的20多家果園基地、分選包裝機構和冷藏廠,在一個基地待上幾天與基地負責人深入交流,在果園參與具體操作,由於ddc與復發公司特殊的關係,所到之處每個基地都給予密切配合和講解,深入瞭解了作為智利水果公司的整體架構,組織方式,管理模式以及技術細節,收穫頗豐,這是絕大多數中國走馬觀花式考察所不能得到的。


智利水果產業始於上世紀60年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如今每年130多個品種、超過240萬噸的果蔬被送往大約80個國家和地區。

智利如今是南半球第一大水果出口國,其提子和李子、櫻桃的出口量均為全球第一。智利水果無疑是當今世界最成功的範例。他們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智利水果產業是標準的大公司體制,這一點與當下中國水果產業不盡相同,但中國目前正在推進果業規模化經營,而且進展步履維艱,此時深入瞭解、研究智利對水果產業的理念、做法以及組織結構、管理模式等對我們很有意義。

1、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

在南美洲的版圖上,智利是南北狹長的一線,西邊是廣闊的太平洋和海岸山脈,東邊是安第斯山脈,兩條山脈之間的中央山谷成為水果生長的沃土。在智利的北部地區終年沒有雨水,這裡是位於安第斯山脈中間的沙漠地帶。

雖說這裡天氣乾燥,但遠處雪山融化後的雪水卻源源不斷,陽光充足空氣清新無汙染,晝夜溫差很大,有利水果糖份積累,所以智利產水果大多極甜。全國大多數地區有四個季節:夏季(12月至2月),秋季(3月至5月),冬季(6月至8月)和春季(9月至11月)。

氣候可分為北、中、南三個明顯不同的地段:北段主要是沙漠氣候,乾旱無雨,鮮食葡萄主要在此生產;中段是冬季多雨、夏季乾燥的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櫻桃、油桃等核果類在此集中種植。

智利水果全產業鏈佈局,值得中國果農學習!

另外,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環境還造成了智利另一個獨特優勢,就是這些天然的屏障將智利隔離成病蟲害可控制的小島,在智利幾乎沒有像美國、西歐那樣嚴重的植物檢疫病蟲害,因而,水果打藥比我們少很多,水果產品都是健康安全的。

第三,就是智利的水果上市期與是中國反季的,季節反差是它的優勢,尤其是櫻桃,智利的櫻桃正逢中國新這樣的重大節日年,可以為中國農曆新年提供完美的櫻桃。

2、把水果業作為產業來經營的理念

2.1水果全產業鏈佈局

這種理念特別重要,智利是把水果的生產、分選包裝和銷售統籌在一起考慮,做的是全產業鏈佈局。

我走訪的DDC公司,號稱有6000公頃果園,分佈於全國不同的氣候地理區,在大型種植基地附近就建有分選包裝廠及冷庫設施,總公司下派專業技術人員到各基地任總管,技術標準統一、果品質量統一,總公司還專門設有出口部負責外銷,可謂是產供銷全產業鏈佈局的典型。

這一點與中國特別不同,我們往往是種植、收購分選、銷售各做各的,這樣大家根本都無法做大。我們習慣的是種水果的只管種,種出來後能否賣出去不知道,怎麼包裝宣傳也不懂。人為割裂了產業鏈關聯性,形成梗阻。

智利水果全產業鏈佈局,值得中國果農學習!

2.2產量、質量與成本預測可控

工業產品講究的是一年產量、質量和成本必須是可預測和可控的。水果也一樣。比如,產量的預測有一套法則,由於幾十年的經驗積累,什麼水果幾年結果,產量大致能達多少是可予知的。具體到某一年,則採取4次估產法:即冬季修剪後,數每棵樹留花芽數量,計算全園花芽量,推算來年產量;開花坐果後、疏果後以及最重要的採前2周產量估算,通過產量預測,可以預計一年的產量、質量、用工量、成本、資金需求、銷售市場的安排和新市場的開發等等。這樣就把農業屬性的很多不確定性變為可預測、可控制。這就是產業理念。

再比如用工控制,每一項果樹管理技術實施,首先由技術主管現場講解演示,由工人具體執行,隨後有專人檢查核驗是否合格,最後計算他每天完成量,併發放工錢。這樣作為水果業最大成本佔比的人工成本成為可控和可預知的。

智利水果全產業鏈佈局,值得中國果農學習!

3、成熟、量化可操作的果樹技術管理體系

幾十年的發展中,智利人總結髮展出來一套自己適合的果樹管理技術體系。他們的鮮食葡萄、櫻桃等的架勢、修剪、花果管理比如葡萄修穗技術、滴灌與肥水一體化、機械化噴藥、中南部的機械防霜、採收標準、果實分選包裝、燻蒸殺菌除蟲、冷藏與冷鏈儲運等,這些都是一個國家水果產業成功的基礎。此部分內容太多,以後會再做介紹。

4、行業協會的作用居功至偉

全世界都明白在全球化的時代,全球競爭的時代只能抱團取暖。商場就是戰場,一場戰役沒有組織性、紀律性,其實這場戰役不用開打就知道已經敗了。智利的水果種植者協會、櫻桃種植者協會、水果出口商協會等都為智利水果的成功起到關鍵作用。

你們的關注是我們努力做好的最大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