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谋士系列之二十:刘备托孤用意何在,原因并不复杂

刘备兵败夷陵之后,退守白帝城,其生命也逐渐走向了尽头,最终于建兴元年(公元223年)病逝。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刘备提拔李严担任尚书令一职。在刘备病危之际,诸葛亮奉命来到白帝城接受刘备的托孤,这便是著名的“永安托孤”。

三国谋士系列之二十:刘备托孤用意何在,原因并不复杂

永安托孤的故事,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是这样的: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三国谋士系列之二十:刘备托孤用意何在,原因并不复杂

对于“永安托孤”的故事,《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进行了记录之后,还非常特别的在《三国志·先主传》中做了一个评价,认为这个事件是“古今之盛轨“,是一段千古佳话。不过,后来这个故事引起了争议。

三国谋士系列之二十:刘备托孤用意何在,原因并不复杂

有人认为这是刘备对诸葛亮不放心,通过这个特殊的手段逼迫诸葛亮为自己的儿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使得诸葛亮从此再也不敢有改朝换代的念头。对此,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国谋士系列之二十:刘备托孤用意何在,原因并不复杂

笔者认为:关于“永安托孤”是刘备防备诸葛亮而采用的手段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永安托孤”的背后所隐藏的,正是刘备兵败之后蜀汉内部政局不稳的真实写照。前文提到,刘备任用李严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李严安抚益州本地势力。而李严做大之后的结果如何,刘备心里是非常疑虑的。因此,如何在任用李严的同时对他日后的做大进行防范,是摆在刘备面前的最大难题。诸葛亮虽然深受刘备重用,但毕竟经验不足,如何应付李严及其所代表的益州本地势力,刘备心里没底。

三国谋士系列之二十:刘备托孤用意何在,原因并不复杂

所以,刘备有意在托孤之时说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语,其真实目的就是在众人面前确定诸葛亮的绝对领导地位。而作为与刘备心意相同的诸葛亮,自然是心领神会,与刘备配合的天衣无缝。

三国谋士系列之二十:刘备托孤用意何在,原因并不复杂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病逝之后,子刘禅登基即位,后人大都称之为后主,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以丞相开府治事,并兼领益州牧。从此,诸葛亮也正式成为了蜀汉王朝的首席顾命大臣,全面执掌了蜀汉朝政,蜀汉政权的“诸葛亮时代“开始了。

参考书籍:《三国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