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独特的“断尾”收笔,该如何理解?

崔中鹤

地方语言的差异,个人用词的习惯,便是造成他人无法理解的原因。

“断尾”是什么意思?在以往的书籍中是查不到的。(能查到就不会有疑问了,对吧!)没办法,对于这类“个人用语”,不得不问度娘。

原来,这一书法用词的发明人,是香港书法协会主席黄简。

黄简先生的书法理论水平和书写水平,在当今是非常高的。他的书法讲座,更是独辟蹊径,不同于其他以往的书法类讲座。特别强调笔法在书法中的应用,并做细致的笔法讲解。对运笔的要领,他会先画出毛笔的运行线路图,然后进行原理解说。让人茅塞顿开。
“断尾”


,是他在讲座中提出来的。就是在写竖画时,以挫笔收。形态如突然折断的一样。

这确实是干脆利落。有图有文,说起来就容易理解“断尾”是什么意思了。

然而,在学习临摹时,我们是不一定要去模仿呢?王羲之在书写时是无意而为,自然天成。我们在临写时,最难临写的部分,便是人家无意而为的部分。这是无门可入,无迹可寻的自然而成的笔迹,任何刻意的模仿,都不可能得到原来的效果。即使王羲之本人,也不能。

在临写的时候,就要分清楚,什么是必须要学习掌握的,什么东西,是不能强求的。如“断尾”的效果,写不了,大可不必灰心丧气。谁都不可能写的和另外一个人相似。既使你自己,无意中写的一笔,也不可能重复出原模原样的第二笔。

临帖学习,学的是方法。照着外形去描摹,只会对外形做似或不似的描画,却不悟要达到临写字帖中的字,原书者使用的是什么笔法写成了这个形态,又用什么笔法写成了那个形态。得其笔意,胜过得形万倍。



子衿tjk

王羲之的断尾笔法非常高级

之所以说它高级,并不是因为很难。而是因为这种断碑笔法,如果用的好的话会非常的有王羲之的神采。所以合理的运用,是重中之重。

但是什么是合理呢?其实解释起来特别像废话,就是非常自然的书写流露出来的,就叫合理。

这个我们且先不说,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叫断笔。

在刚一开始我看到这个词的时候,我也不明白,于是我去查了查。




在黄简老师的课程中,他管这种收笔叫做断笔。

就是突然中断,没有准确的表露收笔动作。

这个学起来非常容易,而且在王羲之的手札中,大量的运用。

不过黄简老师举的例子都是兰亭序里边儿的单字,我有点懒,所以我就在手札里边,拍了一张图片。

出锋的地方和那个缺角,就是断。

没有刻意的收笔,而是通过高速行笔当中,突然抬起笔而形成,此处有一个重点,突然并不是指快,而是指本就没有想到要有收笔的动作,干脆就不收了,于是直接抬起笔。

这种动作都是出自于下意识的,而且是通过长期的训练积累出来的,不是刻意形成的。

之所以这个比法高级,是因为它是自然书写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种形质的线条,通常都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所谓“偏锋取研”也是这个道理,就是一种线条上的变化。

不过到最后解释起来,他们都是符合运笔的规律的,都是一种极致的用笔的状态。

这种状态就是充分的利用毛笔的弹性进行书写,然后过程中反复调锋,偶然而出现。

当然,还有两点最重要的原因,第一是墨,第二是纸。

墨一定要浓,水要少。

纸最好是光滑,不宜用生宣。

把握这两点之后,就可以自己尝试一下,这种笔法其实很容易的。

最简单的就是用a4纸,然后倒点墨,写几笔。



这种收笔其实也可以分两种,并不都是直接抬笔。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回锋内收,这个就要求速度比较快了。

如同上面那个字一样。

其实这种手笔是有出处的,篆书隶书写得好的人去写行草书的时候,这种收笔是经常带出来的。

我们来看看吴昌硕的篆书,这种大篆并非是不收笔,而是直接内收,由于纸的关系,回锋收笔太快,所以在笔划末端也出现了毛刺儿,如同断笔一样。

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直接抬笔的,这部分直接抬笔的,就是我刚才说到的自然书写的状态,偶然为之,因为书法还是讲求起笔行笔收笔,收笔尤为关键,所以肯定不可能为了追求断笔而去放弃收笔,那是不可能的。

如何说呢?这种收笔,其实就跟有用的废话一样。

如果刻意去写,没有一个对书法整体的把控能力,写出来也是丑的。

如果有了一个对书法整体美感的把控能力,那么,这种笔法就是下意识就可以写出来的。并没有什么必要去练。

所以大家一定要认清这一点,这是一个有矛盾的事情。


姑且把“断笔”当成一个知识点就好了,不要去练,不要去死记硬背,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可以了。

因为当我看到这个概念的时候,我确实是不能理解什么叫断笔,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王羲之手札的。我看了半天,我也没觉得哪儿能叫断笔。

不仅仅是王羲之,其实颜真卿杨凝式,苏米等等,都有这种笔法。虽然都是从王羲之来的。(之所以说是从王羲之来的,因为我们发现的最常用这种笔法的墨迹本帖,就是王羲之的)

其实像比他更早的那个墨迹本的章草叫什么我给忘了,就在嘴边…那里边也有这个笔法。

这就是一种自然书写的状态,一种纸,墨,收笔方式所产生的效果。

如果擅用这种笔法,其实写出来的东西非常有王羲之的感觉。当然还是那句话,这个是求而不得的东西。

我建议的是,我们大家对这个的理解可以保持在:可以这样收笔,这样收笔是对的,就可以了。

这个其实就是为我们大家,打开了一个眼界。收笔其实不是死的,并不一定非要写出什么样的形状才能叫收笔,那样就有些教条主义了。

收笔是为了调整笔锋,勒住力道,让线条质感好。

有这个动作就足以表现出来这种感觉,并非还得强制要求写成什么样才可以。

这个大家了解一下就好…

这是一个然并卵却非常有价值的一个笔法…



这是我录的直接抬笔的,另一种回锋的不小心被我录完删掉了………

大家脑补以下把。或者用a4纸自己试一下。

这个题目今天就到这里,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如果对大家有帮助,可以关注我一下,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