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的“雲臺二十八將”,鄧禹憑啥位列首位?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被後人稱為“中興之主”。這一切離不開所謂的“天人之所輔贊”,但最關鍵的是他善於識人用人、擁有一個強有力的團隊。

隨同劉秀打天下的28位將領的畫像曾被放在南宮雲臺,史稱“雲臺二十八將”。其中,排名第一的鄧禹,原本是一個普通的書生,遊學長安時同劉秀相識。劉秀經略河北,鄧禹同他縱論當時的天下大勢:首先,分析了對手的情況;接著,分析了劉秀的情況;最後,提出建議,“為今之計,莫如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以公而慮,天下不足定也”。一番話,把未來謀劃得明明白白。

有人對鄧禹位列“雲臺二十八將”之首頗有微詞,其實,鄧禹主要的貢獻不在於戰功,而是他的政治遠見。劉秀稱帝后,拜鄧禹為大司徒,封酇侯,食邑萬戶。酇侯是當年劉邦給蕭何的封號,可見鄧禹在劉秀心中的地位。正如後人所評論的:“(劉秀)恃之以為蕭何者,以其言足以就大計,其智足以定大業,且非群臣之等夷也。”這一年,鄧禹才24歲。

鄧禹不光有政治遠見,而且慧眼識人。經他推薦的人,都“皆當其才”。“雲臺二十八將”中的吳漢,就是鄧禹引薦的。吳漢為人質厚少文、不善言辭,後被任命為大司馬,在掃平各路群雄的戰爭中立下頭功。

劉秀不僅識人用人,而且還有大胸懷。朱鮪與劉秀曾經同為劉玄的部下,劉玄殺了劉秀的哥哥,正是聽從朱鮪等人的建議。後來,劉秀攻打洛陽,打了幾個月打不下來,守城的正是朱鮪。劉秀派人去勸降,朱鮪對來人說:劉秀的哥哥被害時,自己參與了,而且還勸說劉玄不要派劉秀去河北,以免放虎歸山,“誠自知罪深,不敢降”。劉秀再派人對他說:“舉大事者不忌小怨,鮪今若降,官爵可保,況誅罰乎?河水在此,吾不食言。”最終,朱鮪決定放下心理包袱投降,被拜為平狄將軍,封扶溝侯,“傳封累世”。劉秀不念舊怨的這一做法,對於迅速平定各方勢力起到了很好的示範效應。

東漢的中興,不僅復興了漢室,而且穩定了政局。從西漢歷史來看,政局的穩定與否,有兩個非常關鍵的因素:一個是功臣,一個是外戚。劉邦就是沒有很好地處理二者關係,誅殺功臣,而招致了後人的批評;外戚呂氏專權,差一點就顛覆了西漢王朝。在這方面,劉秀沒有重蹈覆轍,所以才有了中興的局面。

先看功臣。各地平定後,劉秀大饗將士,功臣增邑封侯者365人。為了防止功臣擁兵自重、干預朝政,劉秀解除了他們的兵權,也不讓他們擔任行政職務,“皆以列侯就第,加位特進,奉朝請”,並給予他們很高的待遇,“遠方貢珍甘,必先遍賜諸侯,而太官無餘,故皆保其福祿,無誅遣者”。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後來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學的就是這一招。

再看外戚。皇后陰麗華的哥哥陰識、弟弟陰興同劉秀一起打天下,立下了赫赫功勞。陰識因隨從征伐的軍功被增封食邑,但陰識拒絕道:“將帥有功者眾,臣託屬掖庭,仍加爵邑,不可以示天下。”過了幾年,劉秀又打算封陰興為關內侯,大印都放在面前了,陰興卻堅決推辭。他的理由是:外戚若不知進退,就會招來災禍,“富貴有極,人當知足”。後來,兩人都以舅舅的身份輔導太子,但能做到嚴格自律,不干預朝政,“是以世稱其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