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杀了岳飞后,金国为何没有趁机消灭南宋呢?

大帅252990946

金国不是没进攻,而是没打过宋朝。

岳飞被冤杀于1142年,自靖康之变起,宋金双方已经开战15年了。

宋朝实际上是休克死亡的,被金军成功实施了斩首战术。虽然首都沦陷,二帝北狩,但是宋朝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基本盘还在。宋军以江南以根据地,逐步恢复军事和经济,终于稳固了前线,涌现了以岳飞为首的中兴四名将,军队战斗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在很多战场上,宋军的表现都可圈可点。比如韩世忠的以8000水军围困金军“黄天荡大捷”,比如岳飞收复襄阳六郡等等。

与此同时,金军的战斗力在急剧下滑。金兵人少,完颜阿骨打初起兵时只有1500骑兵,后来笼络了很多渤海人也只勉强凑够了不到1万人的军队。这期间,金国的军队,属于特种部队,单兵作战实力超群。因为人少,对后勤的压力也不是很大。军队行动迅速,战略机动性很强——北宋被打懵,就与此有关。

(特种兵:金兀术)

灭亡了辽国后,金人签发了契丹人从军,军队人数开始变多了。后来金人又占领了河北、山西等地,占领的地区更大,就需要更多的人来驻防,军队人数开始大量扩张,开始逐渐向中原传统的义务兵役制(拉壮丁)转型。岳飞曾在太湖一带击败过南侵的金兵,捉到了24名野女真,800名汉儿。宋高宗将24名女真人砍头祭奠宗庙,800名汉儿各打了五十军棍,然后放生了。这就可以看出来金军队伍的组成了。

岳飞进军汴京,在朱仙镇大破金兀术的“铁浮屠”,以致于以后数年间,金军精锐不能恢复。金兀术依赖的,也就只有15000人左右的重甲骑兵。其中有3000名“铁浮屠”。

朱仙镇大捷前,金兀术就曾哀叹:以往我们无往不利,宋朝军队闻风而逃。现在我们士兵战斗力越来越差,而宋军的战斗力却越来越强——所幸,南朝未知也!

1135年-1147年,金国南线战事稍微轻松时,蒙古人也时常侵略金国北境,对金国的都城——上京产生了很大的威胁。因此金国的精锐主力都调往北疆,围剿蒙古。在南线,金人就立了伪齐来应对宋军的反击。后来伪齐的战斗力实在不像话,金军才又来到南线。此时,金人已经南北两线作战了。

(伪齐皇帝——刘豫)

所以,此时的国际形势,实际上是对宋军有利的。宋军及时开展了北伐,也一度取得了不错的战果,尤其是岳飞,在朱仙镇取得了击破“铁浮屠”的战绩。在此之前,宋军有歌谣:

金有粘没喝,我有宗留守;彼有金兀术,我有岳爷爷;金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

对金军“铁浮屠”毫无办法的宋军,击破了金人“铁浮屠”不可战胜的神话。

宋军的战斗力此时,是超过了金军的。

不过,长期以来的败战,以及宫廷政治的阴谋,让建炎年间的北伐,功亏一篑。中原父老拉着岳飞的马,请求留下。岳飞说:

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话本还曾有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飞班师的桥段,更显悲情。

经此一战,金军已知宋军实力,短期内宋军战力已不可轻易战胜,金军顿消亡宋之念。金军借用十多年形成的军事威慑,逼迫宋朝冤杀了岳飞。

岳飞虽然去世了,但是岳家军还在。中兴四大名将,除了岳飞,还有其他三人健在。宋军的实力没有受到多大打击,只是主战派遭到了打击。

(主战派:岳飞)

此后,金国开始逐渐向传统的中原王朝转型,军队人数膨胀,注重农耕。而此时南宋,正是宋孝宗当朝,南宋的实力有所增长,孝宗有北伐恢复之志,但是结果却是惨败,此后孝宗朝再也没有北伐之举动了。金国与南宋的实力变得旗鼓相当,形成了对峙局面。

金国在经过了惨烈的皇族政变后,进入了金世宗时期,经济、军事、文化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俨然成为了中原传统王朝。南宋此时也在孟拱、王坚等名将的主持下,完善了四川、襄阳、淮南三个防御体系。

所以,并非是金人不南侵,而是金人的实力不济,而宋朝又有足够的实力可以自保。岳飞存在,宋军的北伐恢复之功会更盛;岳飞被冤杀,宋军自保也绰绰有余。可见,当时的南宋君臣,是把一手好牌给打烂了。

或者,对于当时的南宋朝廷而言,自保有余,即是达到的最好的战略目标了。


而知而行

岳飞在前线频频告捷之时,被赵构以“十二道金牌”催回,后来被投降派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举国同殇,而秦桧此举更是让天下老百姓愤恨不已。

但是,岳飞死后金国并没有趁机灭了大宋,原因何在?


第一,大宋还有很多优秀的将领!

虽然岳飞死了以后,金国少了很大的一个阻碍,同时大宋少了一个对金国的主力战将,也不能不说是大宋的一个损失。但是相比而言,大宋的人才储备还是很有深度,还有很多优秀的将领,能够抵抗金国的入侵。

像南宋“中兴四将”除了岳飞还有韩世忠,刘光世,张俊,以及刘琪,孟宏等等,特别是老将韩世忠更是老当益壮,奔走在抗金的一线,这些优秀的将领也传承了岳飞的精神,精忠报国,抵挡了金国的南下威胁!

在岳飞死去不到20年,完颜亮大举南侵,被虞允文直接打退,最后发生兵变,完颜亮也在兵变中被杀。


第二,金国和南宋签订了和平协议!

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南宋和金国签订的《绍兴和议》,这个“投降条约”的签订也是建立岳飞在前线多次告捷的基础上,但协议是在岳飞被害以后,秦桧一力坚持下才得以生效!

协议规定:宋金两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大宋割让被岳飞收复的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进贡白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这样导致金国和大宋南北对峙,结束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宋金两国维持了将近20年的和平。但这也让大宋更加偏安一隅,委曲求全,逐步磨灭了收复北方的雄心壮志。


第三,双方战争金国主力也损失惨重!

公元1140年,金国撕毁合约,金兀术分兵四路大举进犯,与岳飞在郾城遭遇,爆发“郾城之战”,岳飞大败金兀术。

此战异常凶险煎熬,金兀术发动发动精锐骑兵一万五千多骑,后续十多万陆续开来。双方鏖战。此战岳家军猛将杨再兴勇猛异常,遍体鳞伤仍战斗不止。

《宋史.杨再兴传》记载: “飞败金人于郾城,兀术怒,合龙虎大王、盖天大王及韩常兵逼之。飞遣子云当敌,鏖战数十合,敌不支。再兴以单骑入其军,擒兀术不获,手杀数百人而还。”

而后,金兀术使出绝招,催动“拐子马”和挂“重铠全装”的“铁浮图”军投入战斗,随后,岳飞命令士兵只砍马腿,大破“铁浮图”,杀的金兵尸横片野,让金兀术的精锐骑兵部队元气大伤,长久都难以恢复元气,这给金国沉重打击,让金国多年都没有缓过神。



第四,金国还没有灭亡宋国的国力!

其实岳飞没死之前,南宋比金国稍弱,但在岳飞被害以后,军事实力双方差不多,毕竟岳飞大挫了金国的元气,而经济实力就完全一边倒,大宋强太多,不缺钱。

所以在后来的“采石矶一战”,虞允文大破完颜亮,让金军再也没有南侵的实力了。

大宋失去了岳飞,更多的是失去了“恢复河山”的志气,再也没有北伐的想法和行动,而失去岳飞,大宋还有偏安一隅的实力,所以,金国并没有大肆进犯!


忠肝义胆岳老三

当时金宋的实力对比是金强宋弱,北伐是不现实的,即使岳飞不死也注定会徒劳无功。但凭借长江天险,赵构守住南宋半壁江山还是有把握的。而且金国军队不适应在山川纵横河流密布的南方作战,所以在双方都无力进攻的情况下达成了和平,这和所谓的协定是没有关系的。战争从来都是靠实力说话的,协定也只能约束弱势的一方!如果岳飞的死给了金国机会,相信他们是不会客气的。

说句不该说的话,我认为岳飞的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有利于巩固江防的,岳家军的防区在今天的江西安徴一带,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而岳飞热衷北伐,经常擅离防区北上游击,导致防务空虚,出现漏洞,影响了赵构的整体战略部署,给南宋政权造成了一定危险因素,这应该也是杀他的原因之一吧!

还有就是,我一直认为军人是应该以服成命令为天职,小局服务大局,不管多漂亮的口号都不能成为擅离防区的借口,把阵地战打成运动战也是可以理解为避实就虚的机会主义的!所以,岳飞之后江防其实比以前更稳固了!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湘中明珠Zxp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

我们传统观念里有许多不合逻辑的固有观念,比如岳飞很能打,完全可以收复失地,灭掉金国,比如秦桧是汉奸等等。



我们重点讲秦桧,以此来论证这个观点。

一千多年来,我们给秦桧的定性就是汉奸,那么他到底是不是汉奸呢?要我说,无论从哪一点来看,他都不是汉奸。

汉奸,在现代汉语中的定义:泛指背叛中华民族,投靠侵略者,充当其走狗,出卖中国的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败类,也即通敌或叛国的中国人。

按照这个定义,我们来分析:

一,秦桧有没有投靠侵略者,肯定是没有。有人说他被金国俘虏过,俘虏后答应了金国的要求,从此就做了金国的走狗,回来就一味的和谈。对于这个看法,我只能呵呵,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的证据表明秦桧投靠了金国,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表明秦桧所做的事是受到金国的指使。



二,先抛开当时和谈对还是不对,是不是对国家有利。假定和谈就是损害了国家的利益,那么我们也要搞清楚,当时的国家是赵家的,赵家就是国家,而和谈是赵家的本意,也自然就是国家的本意,秦桧所做的是赵家也就是国家的本意,怎么能说秦桧出卖了国家的利益。

三,当时主战就是正确的?确实,岳飞将军的确是不世出的名将,训练出了大名鼎鼎的岳家军,并且建立了赫赫战功,当年郾城大捷时确实举国欢腾,然后秦桧和赵构用十二道金牌将岳飞召回,这就是卖国行为。很多人都认为赵构和秦桧这么做是怕破坏和谈,怕岳飞一旦真的顺利北上,迎回二圣,自己地位不保,这其实根本就不是关键。

关键是当时宋金已经达成初步和议,因为双方都认识到目前的国势下,谁都不可能再有更进一步的可能,如果岳飞继续北上,很有可能刺激金国举全国之力再次大举南下,和谈成泡影不说,现有的政权也有覆灭的危险。要知道,当年宋连软弱腐败的辽的残兵败将都打不过,而当时女真力量不大的情况下灭辽灭宋,如今金国已经统有北方,力量庞大,南宋怎么可能没有忌惮。



其次,今人很难理解宋朝皇帝对武将拥兵的忌惮程度。宋朝之前的五代皇帝被拥兵大将走马灯般的造反的噩梦始终萦绕着宋朝皇帝,而岳家军本质上是岳飞的私人武装,不受国家节制,岳飞在皇帝面前确实比较骄横,岳家军正在一步步坐大,岳飞正在成为最能打的私人武装的最高军事将领,赵构不久前又被武将苗傅、刘正彦造了一次反……这些因素加起来,你要是皇帝,你想不想弄死岳飞?

四,秦桧真的不是汉奸。汉奸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出卖国家利益来获得敌国给予自身的好处。秦桧在南宋已经贵为宰相,他还有为金国卖命的理由吗?金国就算给予秦桧最高的奖赏,也只能是让他当宰相,难不成还能让他当皇帝?宰相也不可能让他当啊,就算让他当金国的宰相,那么金国宰相和南宋宰相孰优孰劣,不也是一目了然的吗?



结合以上来看,我们得出两个结论:一,站在现代国家的角度,秦桧确实是奸臣,汉奸,但现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秦桧不仅不是汉奸,更不是奸臣,而是忠于皇帝的能臣,贤臣。二,宋金当时的国力情况来看,和谈是最好也是唯一的出路,是双方最好的选择。


真历史

首先,对于当时的南宋政府而言,此时此刻他们对于金朝防守上面绰绰有余,在这个时候,两个朝代之间的军事实力可以说是此消彼长。

一方面,南宋这个时候经历过数年的战争。可以说历练起了一批可以与金国直接作战的军队,中兴四将等一批从战乱之中崛起的将军开始领兵作战,尤其是当时南宋朝廷里面的军队,可以说是对抗金国的中流砥柱,尤其是当时的韩世忠,在金国大将金兀术进攻江南以后直接在长江对他的大军展开截击,在此以后,金国的军队再也不敢渡过长江。

金兀术最后一次到达长江边上的时候,原本他想越过长江,直接去打击南宋政府的时候,手底下一个将军就告诉他,难道你忘了当初在长江面临的失败了吗?只要你敢过了这条江水,我敢保证所有的人,除了我都会背叛你,另外,金兀术也许选择了当初蒙古人进攻南宋的一条路线,也就是进攻四川,但是最后面那结果是吴氏兄弟守住四川,使得他的大军不能够前进一步。

南宋虽然死了一个岳飞,但是这个时候自保有余,军队的基本建制人然还在,大军,尤其是岳家军,发生过大规模的反叛,所以说,经过这个时候进攻南宋并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反而会遭至南宋整个上下一心的同仇敌忾,最后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你乐意去做这样的事情吗?你连长江都不敢跨过去。

反观这个时候的金国,虽然说整个国家的崛起可以说用迅速来形容,女真人建立这个国家到这个国家真正强盛起来,不过20年时光,但是证实,这不到20年的时光,手底下的大将,几乎死的死伤的伤,还有的被金钱腐蚀了精神,最后像一头肥猪一样等着养老,当时整个国家剩下来唯一一个元老就是经历过整个建国的时代的就只有一个金兀术,但是他进攻四川被人暴揍了一顿,退回来了,进攻长江又被人暴揍了一顿,退回来了,在老家好好待着的时候,岳飞又跑过来把他暴揍了一顿,你说这个人还哪有心思去打南宋政府,最后,统管所有军队的他选择了你不犯我不犯你的这种作战精神。

在他临死的时候甚至明确的写信告诉当时的金国国君,如果军队打不过南宋的军队,那么你就把当时还留在北方的宋钦宗,直接扶持到南方去做皇帝,那么对面的人就不敢攻击你了,事实上,这个时候这个唯一一位元老也对自己的军队感到实在是不放心。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个人对于宋高宗赵构的心理,心思看透了。赵构想什么,就是想要那个皇帝的位置。而且死也不肯撒手,为了这个皇帝的位置,他什么东西都敢丢起,包括自己的尊严,至于说杀一个岳飞这有什么,他又不是自己人,我杀一个奴隶,别人还有意见啦,确实有意见。所以说,没有把你的雕像放在岳飞的墓前面,确实有点对不起全国观众。

女真不满万,满万可无敌,这并不是一句虚话,当初7000女真士兵面对80万辽国大军眉头都没皱一下,直接将对面打的是丢盔弃甲,但是军队的成分,在后来的扩张途中不断的拓张之后造成军队成分过于复杂,不仅有契丹人,蒙古人,甚至到最后就是当初投降的北宋政府的军队也直接饥不择食的编入了自己军队的麾下,军队作战意志低下,而且战斗力也开始下降,军队就像一盘散沙一样。

这个时候对于金国而言,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这就是政治上皇帝这个位置的问题,金国曾经面临一次政治变动的问题,其实这一点得怪到当时的老皇帝头上,他的意思,一开始就是你看天下已经安定了,我们不需要再接着拿军队去获取牛羊,粮食,甚至是女人,所以他就挑了一个这两天喜欢文弄墨的一个小皇帝,然后这个人又看不起底下那帮老大三粗的人,他认为这帮人不配跟他做朋友,她还毕恭毕敬的把宋钦宗从地牢里面请了出来,两个人一起吟诗作对,当时好不快活,结果底下有人就不服啦,说你这样做是要亡国,然后有人就搞了反叛。

反叛最后成功了,这个人把那个皇帝给杀了之后,自己当了皇帝,这个皇帝就有点残暴了,他把辽国的末代君王和北宋的末代君王搞在一起干啥呢,打马球,这两个人都已经七老80了结果两个老头没有撑得住,直接掉到马底下最后被来回的马匹给踩成了肉泥。

这次反叛极大的削弱了整个国家的凝聚力,使得金国的国力开始出现下降,对于这个时候的金国,他急,需要时间来稳定自己国内的情况,而不是想着去南征,结果岳飞死之后20年左右时间,此时金国已经恢复国力率领大军南下,但是在此遭受惨败。

这一方面证明了,这个时候南宋政府仍然还是拥有着实力去对抗金国,岳飞是死了,但是你不要忘了,对抗整个金国入侵的时候可不知岳飞一个人。


漩涡鸣人yy

根本不可能进攻。

由于濠州大败以及后来淮西战局不力,事实上双方已经是均势。

这时候,岳飞事实上已经不可能有推进的前提了。此时此刻,是战是和已经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由于旧有军队人物兵归将有(事实上岳飞是最大的军队实权派,张俊韩世忠也是)存在,这些将军们各自为战。而岳飞,张俊,韩世忠三人在金国前线配合不怎么好。这极大限度加剧了宋高宗对军队改革的迫切需要。

这里插一句话:岳家军不是南宋招募的,岳家军是很多义军聚集起来的。这只军队本质上就不是宋高宗的,他是岳飞自己的。宋高宗只有名义上的军权,实际上根本不可能有。这又是一个潜在的改革点。包括张俊的花腿军,韩世忠的军队。

拿下军队实权派,是高宗此时此刻最想做的事。从新建立新的军事体系已经是重要的事情,而不是保留军事人才。

结果是,岳飞韩世忠张俊全部下狱,岳飞被秘密处死,韩世忠,张俊失去军权,实际养老去了。这是同时发生的事。

但是,岳飞死是个意外,秦桧并未想过要开始就处死岳飞,只是想处死一个将军就好了。而第一目标不是岳飞,也不可能。

但形式急转直下,张俊人品不好,积极脱罪并且陷害其他人。韩世忠被宋高宗保了,其中秦桧还希望岳飞害韩世忠,但岳飞拒绝了(确实这事儿太缺德了)。顺道说一句,跪在岳飞前面的四个人并不是铁杆同盟,相反,张俊和秦桧万俟卨关系很一般,尤其是万俟卨,和前俩人关系十分紧张,一度还想陷害张俊,但被张俊识破。秦桧在办这件事儿的时候本身就是本着完成军改处理的,军改完成了,他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当你的历史耻辱了。

到这里就不要说了,岳飞肯定要牺牲掉了。否则军改推不下去了,而且高宗是想彻底的军改,不是阉割版。这种局势下,岳飞能活才叫奇迹。甚至说,只死一个岳飞都是很难得的事情。

岳飞的死并非岳飞不会做人,也不是什么后世写的那样岳飞坚决迎回二圣云云。而是在南宋军事改革的前提下,宋高宗又不是宋太祖那样有军队基础的前提下充当了牺牲品。如果岳飞不死,而是积极配合陷害其他两个将军那么后世就不会把岳飞当成忠臣而是小人。换句话说,不论如何,岳飞一定会失去军权。岳家军一样要重新调配。

也就是说,南宋只是想军事改革,但根本没有放弃武力的打算。韩世忠和张俊还在,分分钟启用二人就能扭转局势。金国在均势和谈的台阶下,为什么要进攻呢?这明摆着吃力不讨好的事,完全没必要。

况且,南宋只是杀掉了岳飞,罢黜了韩世忠张俊,换来了一个统一指挥的军事体系。未必挡不住金国进攻。


铁骨英雄祁同伟

宋金议和的时候,金兀术通过秦桧对赵构喊话,说要想议和,必须杀了岳飞。岳飞在南宋对金的战争中,可以说是金兀术的宿敌,虽然金兀术是金国著名的将领和政治家,但是在他眼里,岳家军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赵构的心理被金兀术牢牢控制住了,因为两国再打下去,都会劳民伤财,金国乃蛮夷之地,靠打仗和掠夺为生,可宋朝不一样,长久下去,如果不议和,人民受不了,自己的皇权还会收到威胁,所以在赵构看来,必须要议和。



于是,赵构用十二道金牌召回南宋的军队,与秦桧一起合计陷害了岳飞。可是他不知道,金国想要杀了岳飞便议和,从此不再找事。就如同孤男寡女共处一室,男的说只是抱抱不干别的。但是,事实上金国也没有太多力气了。


因为在金国,一些老牌将领都逐渐老去,而皇室内部的斗争愈演愈烈,他们忙于处理内乱,无暇抽身再顾及南宋。而杀了岳飞,只能算是一种泄愤。因为即使岳飞死了,如果南宋依然按照抵抗的政策进行,他们还是打不过南宋的。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不是杀了岳飞,而是议和政策,受这个大环境影响,即使是岳飞不死,历史还会重演。毕竟,兵权在皇室手中,岳家军再厉害,也不会听命于岳飞。


历史密探

随着以岳飞韩世忠为代表的抗金战争所成长起来的新兴军事力量的崛起,宋金战争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观,军队的战争潜力彼消此长。 因为在抗金力量的打击下,金国的军事力量已经被削弱,国力严重下降 。

在金军刚灭亡北宋的时候(公元1127年前后),当时的金国统帅完颜宗翰(粘罕)、完颜宗望(斡离不)等手下名将云集,像完颜活女、拔离速、银可术、阇母、娄室、挞懒等,其中,完颜活女曾击败并阵斩北宋名将种师中,拔离速击败姚古,阇母、娄室等曾攻占陕西,他们无一不是能征善战,并且都是女真本族的宿将。但是到了公元1140年前后,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却让李成、孔彦舟、徐文之流当上了分路大将军。须知,李成、孔彦舟等人本来都是宋朝的军匪流寇,在乱世中到处烧杀抢劫、掳掠百姓、奸淫妇女,却被各路宋军接连击败,于是他们只好投靠伪齐和金国,成了金人南侵的汉奸走狗帮凶。但是到如今,一向依靠女真完颜氏皇族带兵打仗的堂堂大金国居然以这些战斗力差劲的汉奸流寇为宝,让他们当上了分路大将军,这实在让人感到惊奇!很显然,当时的金国不仅兵老气衰,而且缺乏良将,皇族诸名将皆亡故殆尽,仅靠金兀术独自维持。



南宋绍兴十年(金国天眷三年)前后,在南方金国接连败给南宋,在北方金国面临蒙古的威胁,在西边金国遭到西夏的攻击,在东北金国遭到高丽国的抵抗。穷兵黩武的金国当时腹背受敌,四面楚歌。 当时被女真人扣留在金国的宋使洪皓就很清楚。洪皓曾在给南宋朝廷的密信中指出金国正被蒙古所困扰,“彼方困于蒙古” (《三朝北盟会编》卷221《洪皓行状》;

经过几十年的频繁战争消耗,曾经骁勇善战的女真兵所剩无几,而女真本民族的人口本来就比较少,于是金国女真统治者们不得不从契丹人、渤海人、奚人和汉人中征调大量兵员补充。但是,由异族人拼凑而成的军队不仅战斗力比不上女真兵,而且对金国的忠诚度也没有保证,金国将领甚至还要带着女真兵去“押解”那些“剃头签军”上阵。更难以让金国女真人放心的则是,一旦金国军队作战失利,由深受女真人压迫而被强征入伍的那些异族人拼凑而成的“剃头签军”不仅有可能临阵脱逃,而且还有可能会临阵倒戈。



在当时的情况下,投降金国的汉人将领纷纷“归正”。 自金国、伪齐投奔南宋的“归正人”络绎不绝,既有投奔岳家军的,也有投奔驻屯其他地区的宋军的。此外,还有两万伪齐军队在归德府 一带起义,武装反抗金国女真人的统治(《金史》卷128《张奕传》)。 金国镇汝军知军、马军统制胡清率领一千一百零八人起义归宋,南下投奔岳家军,岳飞予以热情接待,并任命胡清为选锋军副统制《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22)。此外,金国统制王镇、统领崔庆、将官李觐,以及华旺、孟皋等人,也先后率军投归岳飞。前伪齐河南府尹孟邦杰,也起兵反金,处死永安军的知军,然后率军南下归降岳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17)。如果岳飞北伐能够顺利的进行,以汉人为主的签军将面临土崩瓦解,这样既瓦解了敌人,也壮大了自己。

而作为金国主帅的金兀术在对宋战争中多数时间也是败多胜少。

例如,1129年他在明州城下和太湖之畔,分别败于张浚和陈思恭之手,还差点被陈思恭俘获;同年镇江之战,他又惨败于韩世忠旗下,尤其是韩世忠率军将兀术围困在黄天荡达四十八天之久, 几乎使他不能北返(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9)。这一切都大大地打击了兀术的嚣张气焰,严重地削弱了金军士气。

特别是1130年以后,兀术在对宋战争中屡屡败北。首先是1130年南宋名将张浚、刘琦、吴玠等五路兵马又与兀术战于富平.兀术一开始就陷入宋军的重重包围之中,虽然通过奋勇拼杀,他最终取得了富平之战的胜利,但是金军却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可谓名胜实败;同年他又在静安败于岳飞之手。再就是1131年和尚原之战,金军被宋将吴玠打得落花流水,连作为主帅的兀术也“中流矢二,仅以身免”(《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9,449页),以至于他狼狈不堪地“亟剃其须髯遁归”,才免于被擒(《宋史·张浚传》301页)。同年,金军在仙人关再次被吴玠打败,兀术“几为吴玠所杀,赖韩常援而出之,常被南军射损左目”(《大金国志校证》卷8《太宗文烈皇帝六》,127页)。之后,完颜兀术在与宋军交锋中也是败多胜少,特别是1140年的顺昌之战,兀术在与刘锜的交战中败得更惨,几乎全军覆没。伐宋的惨重代价和严重挫折,使兀术开始认识到灭宋的困难和不切实际。面对低落的士气和一败再败的局面,他也产生了畏难情绪。



据《大金国志》卷6《太宗文烈皇帝四》记载,兀术“自江南回,初至江北,每遇亲识,必相持泣下,诉以过江艰危,几不免”;当挞攋再次约他南伐时,“兀术皇恐,推避不肯从之”。接着宗翰又提出伐宋的建议,此时兀术却说:“江南卑湿,今士马困惫,粮储未丰足,恐无成功。”(《金史·刘豫传》,1761页)。

岳飞率师北伐,顺利攻下了伊、洛、商、虢等州,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 。 《宋史》记载:飞遣梁兴等布德意,招结两河豪杰,山砦韦铨、孙谋等敛兵固堡,以待王师,李通、胡清、李宝、李兴、张恩、孙琪等举众来归。金人动息,山川险要,一时皆得其实。尽磁、相、开德、泽、潞、晋、绛、汾、隰之境,皆期日兴兵,与官军会。其所揭旗以“岳”为号,父老百姓争挽车牵牛,载糗粮以馈义军,顶盆焚香迎候者,充满道路。

岳飞北伐之时,黄河以北的各地抗金义军趁机揭竿而起,并形成了燎原之势。在京东、京西路,岳家军的忠义统制都接连取得重要胜利,并攻克占领了如永安军、南城军等地;在黄河以北的河东路,忠义军攻占了十一州军;在黄河以北的河北路,众多州县的民众起义。

虽然《宋史》中仅记载了北方义军攻占庆源府,但据《金史》记载可知,当时河北路的重镇大名府也已经被忠义军攻占。在东京开封府衰落之后,北京大名府已成为北方第一大城,金兵的重要后勤基地,连这样的基地都丢了,充分说明金国已经开始丧失对其属地的控制力,金国已经渐渐日暮途穷的事实,以及北方抗金义军出色的作战能力。《宋史》 记载:自燕以南,金号令不行,兀术欲签军以抗飞,河北无一人从者。乃叹曰:“自我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衄。”

在与岳飞的较量中,金兀术又在郾城、颖昌、朱仙镇大败。特别他的重甲骑兵部队“铁浮屠”被岳家军击败,兀术眼看大势已去,他狼狈不堪的逃回汴京。

吃了大亏的兀术大恸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



岳飞在向高宗递送的奏折中写道:“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

收复故土人心所向,而金军内部此时也发生了动摇!金国大帅乌陵思谋性格桀黠,在此期间也不能控制他的麾下官兵惊恐不安的情绪,只好对下属说:“你们不要轻举妄动,等到岳家军攻来时我立即带你们投降。”金统制王镇、统领崔庆、将官李觊崔虎华旺等人皆率所部投降岳家军,甚至禁卫龙虎大的下属忔查千户这么勇猛的人,都秘密的接受了岳飞的旗榜,从北方来向岳飞投降。金国将军韩常也曾想带领他的五万兵马内附。

由此可见,战争的转折点已经到来!兀术由不可一世的骄横变成了泄气的皮球。

《金史》记载,金 兀术临终时,在“临终遗行府四帅书”中说:“让我非常担心的是,南宋近年来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强势和锐利,已经有信心和我们决战,听说韩、张、岳、杨之间因为不和气而不能协同做战,这真是我大金朝的幸运。我因病危在旦夕,虽然还有争战的心情,可是现在命快要没了,因此把遗言告诉尔等:“我死后,南宋要是撕毁和议盟约,招集贤能之士集中兵力,大举进攻北国,乘势憾动中原人的爱国热情,收复故土则易如反掌,不难做到。”从中不难看出,金兀术在一败再败的情况下认清了对手的实力 ,认识到“昔我强彼弱,今我弱彼强” 。

从中可以看出力量反转的战机出现了, 绍兴十一年,曾被岳家军扁得满地找牙的金军再次进犯淮西之时,就连宋高宗都颇不以为然地说:“中外议论纷然,以敌逼江为忧,殊不知今日之势与建炎不同。建炎之间,我军皆退保江南。杜充书生,遣偏将轻与敌战,故敌得乘间猖撅。今韩世忠屯淮东,刘锜屯淮西,岳飞屯上流,张俊方自建康进兵,前渡江窥敌,则我兵皆乘其后。今虚镇江一路,以檄呼敌渡江,亦不敢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9)



此时金国 灭宋的雄心已消失殆尽。于是金兀术便审时度势,由主战而转向主和,但他绝不是为了和平,而是休养生息养精蓄锐, 为金国获取了战略缓冲期, 待到恢复元气后再消灭南宋!1148年兀术临终时,在“临终遗行府四帅书”中披露:“……十五年后,南军衰老,纵用贤智,亦无驱使,无虑者三也。俟其失望,人心离怨,军势隳堕,然后观其举措,此际汝宜一心选用精骑.备具水陆,谋用才略,取江南如拾芥,何为难耶?尔等切记吾嘱”。(《三朝北盟会编》[丁]炎兴下帙115引李大谅《征蒙记》,225页)。 可见南宋的议和政策正中了金国的圈套! 高宗的政治智商比金兀术低得不是一星半点,被人家卖了还在为人家数钱! 而金国在议和的附加条件中指明必须杀掉心头大患的岳飞!《宋史·秦桧传》〈兀术遗桧书〉载:“‘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秦桧做为金国内应,执行金国主子“杀岳换和平”的指令,陷害岳飞,假传圣旨谋杀岳飞,这是岳飞之死的真正原因。) 高宗用自毁长城的代价换回了暂短的虚假和平。



绍兴十一年达成的第二次宋金和议,金国明确要求南宋不得罢免秦桧的相位。 根据第二次绍兴和议,南宋要对金国称臣,每年要向金国进贡几十万两白银与几十万匹绸缎,还要割让大片国土。 南宋学者吕中曾言: “向者战败而求和,今则战胜而求和矣;向者战败而弃地,今则战胜而弃地矣! 向者战败而使命之费犹有限,今岁币银、帛各二十万两、匹,而贺礼又有金器千两、银器万两、锦帛千匹矣!岳飞复唐、邓、陈、蔡,张俊复亳、宿,韩世忠复海州,吴璘复商、秦,吴玠复方山、和尚原,皆间关百战而后得,今吾不能有其地,反尽割于虏,听其分画矣 ” !

议和的结果,南宋的国计民生遭到空前的破坏, 胡铨传卷6记载:“自桧当国二十年间,竭民膏血以饵犬羊,迄今府库无旬月之储,千村万落生理萧然。” “赃吏恣横,百姓愈困。”(参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9)。 “自桧再相,密谕诸路暗增民税七八”,并令各地,“间乞减免,理宜禁绝”,于是“民力重困,饿死者众,皆桧之为也。”(《文献通考》卷5) 就是说,为了向金国缴纳岁币,秦桧把沉重的经济负担压在了南宋百姓身上,造成了民不聊生的景象,这就是桧粉们所谓议和后的“和平繁荣”景象。


绍兴和议后,做为金国的内应,秦桧配合金国变本加厉的破坏南宋的国防力量。据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9 记载:“(秦桧)其任将帅,必选驽才”,而驽才将帅“不治兵而治财,刻剥之政行,而附摩之恩绝,市井之习成,而训练之法坏。二十年间,披坚执锐之士化为行商坐贾者不知其几”。 (《朱文公文集》卷75《戊午谠议序》)记载: 对于战备之事,却是“士马销亡不问,干戈顿弊而不修”,使得那些“士大夫豢养于钱塘湖山歌舞之娱,无复故都黍离麦秀之叹”,“此桧之罪,所为上通于夭,而不可赎也!” 经过二十年的文恬武嬉偏安淫乐之后,南宋的国防力量大为削弱,以至于1162年完颜亮南侵时,南宋派李宝率水军出海北上,还要靠收缴高宗宠信的御医王继先的财产和船只来凑军费。 根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北虏犯边,连年大举,上(指宋高宗赵构)思曰:“岳飞若在,虏军岂容至此。”听说金主完颜亮率大军气势汹汹地扑来,宋高宗赵构马上吓得尿裤子,赶紧备船,准备逃亡海上。多亏了临危不惧的爱国文臣虞允文指挥宋军残部凭借长江天险据守,加上金国后来发生内讧,南宋总算又逃过一场劫难。

《宋史 高宗本纪》结尾对宋高宗的评价:“ 其始惑于汪、黄,其终制于奸桧,恬堕猥懦,坐失事机。甚而赵鼎、张浚相继窜斥,岳飞父子竟死于大功垂成之秋。一时有志之士,为之扼腕切齿。帝方偷安忍耻,匿怨忘亲,卒不免于来世之诮,悲夫!”



萌萌妈妈E

公元1142年岳飞遇害时,距离宋金开战过去整整15年,两国军队的战斗力对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国那些曾经吞辽破宋的开国名将,早已死得干干净净,曾经的百战精兵,也早已战损衰老,不复当年之勇,只剩下个一个屡败屡战的完颜宗弼(金兀术),四处奔波救火,被南宋众多“中兴名将”各种残虐。

金国太师、梁王:完颜宗弼(兀术)【壮年】

即使没了岳飞,其余的南宋名将,韩世忠、吴玠、吴璘、刘锜……这位兀术老兄如果想撕毁合约,南下攻宋,同样一个都打不过。


公元1127年,金军攻克开封,灭亡北宋后,那批金国开国时战术能力卓绝的熊虎之将,在连续破大国、克名城的短暂辉煌后,一个接一个地在无休止的酗酒和纵欲下,暴卒而死。

魏王完颜宗望,1127年死,郑王完颜斡鲁,1128年死,鲁王完颜闍母,1129年死,辽王完颜斜也,1130年死,诜王完颜娄室,1130年死,潞王完颜宗辅,1135年死,秦王完颜宗翰,1137年死……

连同他们麾下的女真虎贲之军,在中原花花世界也早都酥软了骨头,再不复曾经的血勇胆气。

金军人员构成也因此了发生巨大变化,随着不断战损和日益扩充,女真人只剩下少数,被其裹挟南下的契丹人、渤海人、鞑靼人同样不多,反而签发的汉人壮丁、收编的汉人盗匪,逐渐为金军主力。因此,金军战斗力直线下滑,再不复此前纵横北中国所向无敌的威风。

而南宋的新一代优秀将领如岳飞、韩世忠、吴玠、吴璘、刘锜等诸人,都在对金战争中完全成长起来,令金军连连受挫,遭遇此前不可想象的惨败。

黄天荡之战:韩世忠水师八千人,将完颜宗弼水陆十万大军,困扼整整48日,虽败犹荣。

和尚原之战:吴玠、吴璘兄弟精选三千弓弩手,步兵数千人,大破完颜宗弼十余万大军,俘虏金军将官三百人,甲士八百人,杀伤敌军不计其数。

顺昌之战:刘锜统帅“八字军”一万八千人,大破完颜宗弼十余万大军,包括后来的天顺帝(海陵王)完颜亮和金世宗完颜雍在内,打垮金军精锐“铁浮屠”,斩首金军五千,伤敌一万,杀敌战马三千匹。

郾城之战:岳飞以骑兵八千,步兵七千人,大败完颜宗弼十余万大军(其中骑兵一万五千),以骑破骑,打垮金军精锐“铁浮屠”和“拐子马”,抢夺战马二百余匹,并在之后连续数战,累积歼灭金军万人。

小商河血战:杨再兴以三百游骑,死战完颜宗弼十二万大军,杀其将官百人,士卒二千余人。

颍昌之战:岳飞以三万宋军,大破完颜宗弼十三万大军(其中骑兵三万),斩杀金军五千余人,俘敌二千余人,获战马三千匹。

柘皋之战:宋将刘錡(两万人)、杨沂中(三万人)、王德(八万人),合计十三万人马,大破完颜宗弼十余万大军,并以长斧队万余人,打垮金军精锐“拐子马”。

……

金国真正的开国宿将,不是见了阎王,便是再无早年刚勇,只想留在上京会宁府老家,安享从中原掠夺来的珍宝财帛、红颜佳丽。

因此只剩下完颜宗弼这么个败仗大王、带着“龙虎大王”完颜合达、“啼哭郎君”完颜撒离喝、“金牌郎君”完颜昂这几个哼哈之将,常携十余万兵,东奔西走,来回救火,屡败屡战。甚至连许多伪齐的汉奸将领、收编的土豪盗匪,如郦琼、赵荣、孔彦舟之流,也摇身一变,成为统带上万、数万兵马的金国大将。

也正因金国早已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完颜宗弼虽然屡战屡败,被戏称为"大宋名将制造机",以一己之力,成就了岳飞、韩世忠、吴玠、吴璘、刘锜等诸人的功业,却非但没有被罢职丢权,依然是金国不得不倚仗的护国柱石。

金国太师、梁王:完颜宗弼(兀术)【青年】

而南宋众将中,岳飞毫无疑问是最出类拔萃的一人。只因为这些将领擅长防御战者多,擅长进攻战者唯有岳飞;擅长以步兵弩兵克骑者多,擅长以骑兵克骑兵者唯有岳飞;擅长战术指挥者多,具有布局天下的战略眼光的也唯有岳飞。

——所以,金军会由衷恐惧称岳飞为“岳爷爷”,会感叹“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公元1140年,当顺昌之战、郾城之战、颍昌之战等战役连场大胜后,宋军已经对完颜宗弼率领的金军主力,连续造成毁灭性打击,汴京故都克复,河北河东义军峰起,周边的西夏、高丽等国,以及草原上的鞑靼部落,全都在观望风色,对金国虎视眈眈。

因此,金国朝廷才会打算尽弃燕山以南的中原地区,席卷珍宝,逃回老家。(【虏震惧丧魄,燕之珍器重宝,悉徙以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

可惜如此大好局面,却因南宋皇帝赵构的“恐金症”早已病入膏肓,十二道金牌强令各路宋军退兵,更令岳飞仰天悲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所得诸郡,一朝全休! 社稷江山,难以中兴! 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完颜宗弼侥幸渡过危机,回军扫灭后方的汉人义军,接着马不停蹄地发动新一轮南下攻势,正为以战迫和,打的就是针对赵构畏金如虎、一心苟安心态的心理战。

完颜宗弼通过内应秦桧传话,勒逼赵构杀害岳飞,【必杀飞,始言和!】(要想实现宋金和议,就必须先杀岳飞!),

赵构从早年出使金营起,就患上了根深蒂固的“恐金症”,即使是他的亲生母亲和几个年幼女儿,以及无数血亲姊妹,在被金军俘虏后都沦为军妓,在金人胯下饱受屈辱。她们的悲惨境遇也同样激不起此人半点血性。

因此,赵构在完颜宗弼的恐吓下,在奸臣秦桧的怂恿下,竟甘愿自毁长城,杀害岳飞,更签订身为华夏天子却向蛮夷称臣的《绍兴和议》,表示从此“既蒙恩造,许备籓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从此每向“大金上国”上书必言【臣构言】!

宋高宗:赵构

赵构:【臣构言,今来画疆,合以淮水中流为界,西有唐、邓州割属上国。自邓州西四十里并南四十里为界,属邓州。其四十里外并西南尽属光化军,为弊邑沿边州城。既蒙恩造,许备籓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戌年为首,每春季差人般送至泗州交纳。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坠命亡氏,踣其国家。臣今既进誓表,伏望上国蚤降誓诏,庶使弊邑永有凭焉。】

达成和议前的最后一场大战即柘皋之战,在南宋充其量只算二流将领的杨沂中和王德,居然还击败了完颜宗弼十余万大军,大破了他的王牌部队“拐子马”,足以证明金国根本没有任何撕毁和约、南下灭宋的能力。

这也愈加说明了昏君赵构的怯懦无耻:此时南宋王朝明明处于实力最占优势的时期,他却定要杀害岳飞、清洗朝堂主战派,屈膝求和、对金国称臣纳贡,实为国家之耻,万民之辱,徒然留下千古骂名,遗臭万年!

金国靠着虚张声势和恐吓,度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统治危机,正要抓紧这宝贵的喘息之机,从容消化双方此前长期拉锯战的河南、关中、山东、淮北等地区,同时将自己尚且十分原始的政权结构加以优化革新,自然也不会立刻南下。

当敌人励精图治、枕戈待旦时,赵构和秦桧这对昏君奸臣却一边狼狈为奸,一边彼此争权夺利,一边迫害忠良,败坏军制、荒废武备,令宋军战力急剧下降,朝中良将或老、或废、或病、或死。

经过二十年休战,等到金国将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充分消化后,便悍然撕毁和约,由其皇帝完颜亮亲率六十万大军、兵分四路大举南征了。

金国天德皇帝:完颜亮

完颜亮【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豪言,更是对自毁柱石、屈膝软骨的赵构的最好嘲讽,以至于赵构听得金军南侵,竟多次在朝堂上公然大哭。或许在他看来「为什么付出了这么多代价,为什么牺牲了全部的颜面和尊严,竟然还是求不得和平!」

赵构绝望之余,甚至一度下令解散南宋政府,集体逃奔海上。前线宋军主帅刘錡早被闲置多年,重病缠身,难以指挥,只能呕血忧愤,更不复当年顺昌大战时的意气风发。

幸有岳飞旧部李宝将军,唐岛海战率三千水勇以寡击众,桐油引火焚尽敌船,聚歼金军七万水师,创造了古代世界海战史上的奇迹战绩。

幸有一介书生虞允文奋身疾呼鼓舞士气,采石之战统两万宋军,力阻金军四十万大军过江。

南宋名臣:虞允文

金军锐气已挫,重臣完颜雍又在后方反叛,自立为帝。因此,完颜亮被刺杀于军中,金国大军遂缓缓北撤。南宋这场从杀害岳飞、割地称臣就埋下祸根的亡国危局,才被侥幸化解。

伟人曾云:【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退让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确是至理名言。

大丈夫做人的道理,像赵构这种从生理上到心理上都如同太监的人,是怎么也不会明白的。


狐狸晨曦

南宋中兴四大将中吴阶、张俊、韩世忠以及岳飞四人,其中唯有岳飞始终坚持主战思路,攻打朱仙镇一役最开始也是岳飞发起,然后吴阶张俊等积极响应。但是由于南宋皇帝和秦桧主和,秦桧设计杀害了岳飞。



但是这次战役的发起,也打的金兀术心胆俱裂,金兀术更是连着老婆孩子带着家财万贯都往老家开搬了。可见其对于南宋此时的畏惧。这也是金未在岳飞死后再攻击南宋的理由之一。



另外,根据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理论,持久战之后,强的被削弱了,弱的被打强了。南宋部队一直缺发对抗强大金国的战斗力,但是经过反复的战斗之后,此时的南宋主力对于金国部队已经有了抗性,之前太平盛世下衰落的禁军战斗力大幅提升。而金国部队经过多年的消耗,本身自己的主力因为毕竟人少逐渐衰退,更多的靠的是从东北过来的附庸军自己伪齐政权的部队。东北附庸军更在意能不能跟着抢东西,战事不利跑的更快,伪齐战斗力更加不值一提。所以金国战斗力在衰退,此时双方逐渐达到平衡。金国很难轻易发动战争。

另外,蒙古人此时开始在金国北部形成威胁。成吉思汗逐步统一蒙古各部,造成金国对蒙古的统治丧失,也失去了这里的兵员马匹。金国对西夏采取对抗的态度,导致西夏也在寻找机会攻击金国,金国三面树敌,越发在这时无力攻打南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