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I,為何總是天怒人怨?


管理手段中,最讓人討厭的管理工具是什麼?真有好事者做過調查,結果:以KPI為代表的“績效考核”不出意外遙遙領先。眾所周知,實行績效考核的企業大多有三拍----“定指標拍腦袋,接任務拍胸脯,兌現時拍屁股(走人)”。被無數老闆和專家們追捧的績效考核為什麼淪落至此?

根本原因在於,績效管理本好經,被許多人,包括很多“磚家”念歪了。績效管理是指通過有效管理手段,提升組織整體業績及個人工作業績的方法。這本身,當然是好東西。其中的關鍵績效指標,是用來評估業績,並用來指導下屬如何改善工作,以提升下個週期的業績。但是,國內許多企業,把它簡單粗暴地用來考核員工,決定員工的薪酬績效,卻對其根本宗旨----幫助下屬提升業績,並最終提升企業整體業績毫不在意。這與績效管理的初衷南轅北轍,當然不能指望有什麼好結果。正因如此,批判績效考核的聲音比比皆是,其中以索尼前常務董事天外伺郎在2006年發表的《績效主義毀了索尼》尤為著名。其批判了績效考核讓索尼失去了激情與挑戰精神,破壞了企業的團隊協作,讓索尼從創新先鋒成為落伍者。

績效考核失敗大多與管理者失責有關。下屬業績的提升,除了自身努力以外,其上級亦應承擔重要責任。一方面,幫助下屬樹立合適的目標,使其充滿挑戰;另一方面,在過程中,應主動給予下屬鼓勵、幫助和肯定,讓其信心滿滿;績效週期結束時,應與下屬覆盤,哪裡做的好,哪裡做的不足,並與其共同研討如何進行改進。反觀許多管理者,除了居高臨下的命令與斥責,鮮有對下屬進行肯定與幫助,以同理心傾力幫助下屬者更是鳳毛鱗角。當然,他們大多有一個看似充足的理由-------忙。試想,如果一個廚師沒時間做飯,說他很忙;一個司機沒時間開車,說他很忙,該做何感想?管理者因個人業績,或一頭扎到事務性工作,沒時間幫助下屬完成業績,這種管理者何其荒唐,何其無能,何其失職?

績效考核導致本位主義盛行。在績效指標的指揮棒下,每個人都關注自己的指標,人人自掃門前雪,誰管別人瓦上霜?因此,為完成績效指標,相互指責,相互傾軋,企業政治橫行,最終損害的是企業的整體利益,和客戶的利益。常常看到的是,一些部門在年終總結的時候,彙報的考核指標完成的都不錯,但是客戶滿意度下降了,企業業績不明顯,文化凝聚力更是壓根不存在了。

績效考核的執行僵化是其背離企業戰略的重要原因。當今時代,形勢瞬息萬變。績效考核指標大多在上年末時確立的,但幾個月後,市場的變化,會導致戰略環境發生改變,再以幾個月前的指標來指引工作,顯然不能符合企業發展的需要。這時,就成了真正的“刻舟求劍”了!

那麼,究竟如何提升企業的業績?如何選用好相關的管理工具?

首先,我們應當認識到,所有的工具都是有其相應的適用範圍(如下圖):

KPI,為何總是天怒人怨?

從上圖可以看出,隨著工作性質的變化,員工素質的不同,管理手段也應相應變化。不管員工從事什麼工作,也不管員工素質能力如何,我只生硬地用KPI,一定不會有什麼好的效果。道理很簡單,你把管理工人的方法,搬過來管理知識員工、科技人員,怎麼可能有好的效果?說得更清楚一點,這是作為管理者的無知與懶政。隨著員工素質的提升與工作的創造性增強,績效管理應由過去純外在控制的績效考核,逐步轉變成為注重內驅力,激發員工工作積極和潛能的手段(如OKR)。

在執行績效管理時,工作重心應由過去的注重通過考核實行獎懲,變為重心在幫助下屬提升業績,提高他們的積極性與創造力。當然,這需要管理者本身的管理素質的提升甚至領導力的修煉。

當然,工作目標要因時因勢而變,不能“劍行舟不行”。這樣,才能跟上形勢的變化,使企業保持應變能力。在這方面,OKR管理便顯示了良好的適應性,能夠讓企業保持對環境變化的強烈適應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