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越來越多企業放棄「KPI」,改做這種KSF薪酬績效模式

導讀:

我在1998年開始學習接觸KPI(關鍵業績指標),並沿用到曾經工作的幾家公司,有一段時期效果還是很不錯的,隨著時間推移和社會發展,到了2011年,我發現KPI越來越無法適應新時代、新形勢,尤其對於中小企業更是弊大於利。我開始著手研創新的績效管理模式,並創立KSF(薪酬全績效模式)以逐步取代KPI,現已廣泛運用於中小微企業。

為什麼公司推行考核,員工流失更大了?

有一家工廠,老闆感覺管理層用心不夠工作馬虎,管理問題多多,比如品質不好帶來大量的退貨與客戶投訴,內部損耗、浪費嚴重,團隊協作不力等等,所以就專門聘請了一位有人力資源工作背景的副總,由他推行績效考核。

這位副總曾經有過使用KPI的經驗,因此駕輕就熟地在公司宣導落地KPI考核:

1、首先從管理層的工資中剝出一部分工資取名為“績效工資”,KPI考核與這部分工資掛鉤。

2、每個管理層崗位都訂立了6-8項KPI指標,不過,大部分指標是“負指標”。那麼什麼是“負指標”,例如:客戶投訴率為0、產品一次合格率為100%、內部損耗率要低於1%(而過去是5%)等,因為這些指標對結果的要求是完美的,要做這個結果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3、為了湊齊指標數量,提取了很多操作性極差、數據提供極難的指標,例如:數據準確率100%、培訓計劃達成率95%、內部員工投訴個數、工作能力與態度等。

4、力度不足,罰多獎少。假設某管理者,原來該崗位的固定工資是10000元,現在變成8000(基本工資)+2000(績效工資),通過KPI績效考核,他每個月基本上要扣100-300元,全年可能有1-2個月有獎勵,也不超過200元。

為什麼越來越多企業放棄“KPI”,改做這種KSF薪酬績效模式

在副總宣導的時候,公司剛剛做了年度調薪,雖然老闆在績效考核中提出了很多高要求,但是大多數管理者還是被動接受了。在公司剛開始運行KPI時,還是有一些效果的,大家開始關注各個指標和標準,做了不少改善和優化。但慢慢地管理者發現,一是自己再怎麼努力也達不到目標;二是過去不怎麼努力都能拿到約定的工資,現在很努力了還要被扣工資;三是由於指標訂的不好,存在很多不公平、不合理的情況,引發被考核者諸多質疑。

雖然管理者向老闆和副總提出了很多疑問,但老闆總總覺得這不是KPI的問題,是管理者自己不適應及心態出現了問題,時間長了就會接受的,所以老闆以堅持的態度不予睬會。在實施KPI大半年之後,開始陸續有管理者提出了離職,還有一些管理者打算拿完年終獎再走人。

本文分享的這種分配模式,不僅能幫員工加工資,還能實現留人激勵人,實現雙贏的局面。

核心內容來自《績效核能》一書,想深入學習,可以點擊下面鏈接進入瞭解購買。


這時,老闆意識到KPI帶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1、雖然推行KPI之後,一些老問題有改善的跡象,品質、損耗、協作有了一定的優化,但很快管理者開始鑽空子、找理由調整指標、相互推卸責任,最後達成某種所謂的妥協。

2、為推行KPI,公司增加了HR人員,有的部門也增設了助理崗位統計數據,做了大量的表單和流程,可是效果並不太理想,而增加人員帶來的人力費用並不低。

3、最重要的是,KPI沒有得到管理層的認可,不僅想辦法搞過場走形式,更引發人才流失、認同度下降。

最終,老闆自己也扛不住了,辭退了副總,廢除了KPI,迴歸到原先的管理方式,績效工資基本上都是固定的。

為什麼公司訂了考核目標,業績反而下降、員工如此反感?

某連鎖服務企業,原先大部分員工都是拿固定工資的,中高層管理人員拿的是年薪制,即月度薪酬是固定的,年終通過考核發放年薪部分,其中年終薪酬佔全年薪酬30%-40%。原來這部分的工資到了年底也是足額髮放,所謂的考核只是一種形式,若公司業績好的話,老闆再補多幾年月的工資作為年終獎。

但是這幾年,市場萎縮業績下滑,老闆覺得自己一個人撐著很辛苦,但是管理者依然按過去的狀態開展工作。老闆著急員工不急,老闆自然就要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2017年新年伊始,老闆跟所有管理層談話,宣佈公司訂下了新年目標,並且將目標與管理層的年薪部分掛鉤,而且力度不小。在2016年,公司營業額約8000多萬元,新年目標為9800多萬元,可是2015年為8200多萬,也就是說上年比上上年是下降的,而新年目標反而上升了20%多,其他目標包括毛利額、毛利率、成本率、費用率等指標也同樣提出較高的目標要求。

管理層人員雖然對老闆訂立的目標心存諸多質疑和不滿,但是礙於老闆威嚴,不斷公開挑戰,而且月度薪酬是固定的、有保障的,所以大家都抱著努力試試看的態度幹了再說。

為什麼越來越多企業放棄“KPI”,改做這種KSF薪酬績效模式

轉眼到了2017年底,公司營業額目標不僅沒有達到9800萬的目標,反而出現了極為反常的結果:

1、當年營業額8500多萬元,相比上年略有增長,但離預算目標相差甚遠。

2、由於公司是按營業額9800萬元來訂預算的,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公司增加了宣傳費用開支、增設了30多個工作崗位、購置了一批新的工作設施、儲備了不少的管理層人員,從利潤來看,上年是680多萬,當年只有320萬元,整整下降了一半之多。

3、全年除了離年終最近的第4季度,大家很拼命(因為目標兌現就在眼前),其他3個季度,管理人員對考核並無緊迫感。

到了真正要兌現考核的時候,老闆安排HR和財務通過考核結果計算管理人員年薪,很多人的年薪都打了對摺,消息不徑而走,引起員工極大的不滿,大家紛紛表示,這一年我們都很用心、很辛苦,而且營業額還比上年增長了,只是老闆目標訂的太高,至於利潤下降主要是因為市場、材料、租金等外部原因造成的,不是自己可以控制,所以減扣年薪非常不合理等等。

為什麼越來越多企業放棄“KPI”,改做這種KSF薪酬績效模式

由於管理層的不認可,老闆只能想辦法妥協,於是老闆做了一個折中,在年薪對摺與全額之間找了一個平均值。即使這樣,在年後依然有幾個關鍵部門的負責人提出了離職,老闆通過給他們加薪的方式才把人留下來。

為什麼公司給員工加了績效工資,員工依然不滿意不努力?

這十年來,由於勞動力市場發生形式上的逆轉,招人難、人員流失大,成為很多企業的常態。老闆被迫以不斷加工資的方式招人、留人,但依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有一家工貿型企業,前幾年就開始推行績效考核工資制,即將員工的薪酬主要分拆為兩個部分組成(除全勤獎、交通補助等以外):基本工資+績效工資。最初的時候,績效工資也是從原來的固定工資中挖出來的,然後公司又往績效工資中填入一部分(即每年額外加的工資),績效工資與部門或崗位的KPI考核結果掛鉤。

舉例說明:

比如人力資源部經理,原來固定工資是每月10000元,現在改為9000元(基本工資)+1000元(績效工資),為了推行KPI,老闆以加工資的方式往其績效工資中填入了1000元,當年其薪酬結構就變成了9000元(基本工資)+2000元(績效工資)。以後每年加的工資都往績效工資項目裡面裝。

在加了績效工資後,公司每月都要推行KPI考核,並將KPI考核結果與績效工資部分掛鉤。不過,訂立 KPI考核指標的目標,一般都比過去的結果高不少,比如,去年某月員工流失率為4.5%,公司要求下降10%;去年員工工資費用率為22.6%,公司也硬性要求下調至22.1%。在這種考核之下,該名HR經理每月只能拿到80分上下,100分是滿分。這就意味著他的績效工資基本上都要打上8折左右,平均每個月要比原來的基礎工資少拿400元。

當時老闆自己認為這沒什麼問題,因為公司給他的績效工資項目中預先裝入了1000元的,現在每月扣點沒關係,因為HR經理每月還是多拿了600多元的。

可是,人家HR經理不這麼認為。頭兩個月他還能接受,因為畢竟老闆給他加了工資的,而且確有不少剩的。慢慢的他變成了忍受,後面他實在受不了,找老闆溝通,否定了KPI的存在價值。為什麼呢?因為他在兩三個月以後,開始認為11000元/月是他應得的工資,現在老闆訂出這麼高且極不合理的目標,分明就是在扣自己應得的勞動收入。

這種情況,不僅是HR經理不滿意,其他的部門經理也在不斷抱怨和反饋類似的問題,而且有不少管理者消極怠工,認為受到了老闆的刁難或不公正待遇。

為什麼越來越多企業放棄“KPI”,改做這種KSF薪酬績效模式

反思:KPI到底錯在哪裡?

上述的三個案例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很多老闆覺得不做考核不行,所以自己折騰著做起來了。因為KPI過去相當風行,企業要想推行績效考核,大部分都會首選KPI模式。

在這幾個案例中,員工錯了嗎?還是老闆錯了?

其實,員工加工資當然沒有錯,對各種扣薪提出異議也不會錯?老闆給員工加了工資提出要求提高一些標準,對工作進行分工和設定考核,看起來也是管理需要的!

那麼錯在哪裡?我認為問題的根源還是KPI這個傳統模式!因為KPI本身存在以下五個重要問題:

1、KPI並不適合”利益驅動“。它更多的適合於績效評價和綜合評估,而績效考核的目的是為了更快地優化績效,但若少了利益驅動,績效考核就象汽車沒有配置發動機。

2、KPI是以目標為導向,企業常常喜歡訂立較高的目標或標準,所以它強調“壓力”,在利益驅動中偏向於”減法“。我們想想看,在今天這樣的人力資源狀態下,只給員工壓力和扣薪,能否被員工認可?

3、KPI在某種程度上違背了“人性”的價值,KPI是老闆要的,加薪是員工要的,為了滿足老闆要的KPI而否定或扣減員工要的薪酬,這種不符合人性的模式很難在企業持續運行。

4、KPI還背離了經濟規律和人性定律,因為KPI是目標達成法,當旺季目標訂立很高時,即使員工非常努力如果達不到目標,也拿不到原來的水平即被扣減了薪酬,而旺季之下企業可是多賺錢的季節。

5、KPI給出的激勵力度太小,根本無法發揮真正的驅動價值。比如某員工全月工資10000元,每月獎扣在100-300元左右的幅度,力度顯然小的可憐,無法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

為什麼越來越多企業放棄“KPI”,改做這種KSF薪酬績效模式

出路:KSF為何可以完美取代KPI?因為KSF代表的是利他共贏!

中小企業的薪酬績效從哪裡突破?

1、打破三個傳統模式:

  • ️固定薪酬,轉變為寬帶彈性薪酬;
  • ️底薪+提成,轉變為平衡經營模式;️
  • 年薪制,要強化短期激勵,轉變為KSF+合夥人。

2、量化價值結果,實現效果付費。

3、遵循趨勢,破除簡單固化,完善多元化激勵設計!

模式精華:數據說話、結果導向、效果付費、價值分割、薪酬分塊。

實現:

  • 讓企業與員工利益驅同,思維達成高度統一,引導改變觀念與行為方式。
  • 將目標計劃管理與KSF相結合、讓員工為自己而做、並通過目標、計劃、檢視、總結等管理步驟,實現員工如何為自己做到。
  • 讓管理者轉變成為一個經營者,幫企業建立了完整的利潤管理機制,讓企業快速實現利潤增長。
為什麼越來越多企業放棄“KPI”,改做這種KSF薪酬績效模式

激勵性薪酬設計的具體操作:

  • 1、將崗位原工資分解到核心K指標上(K指標提取原則詳見下文);
  • 2、每個K指標從數據分析找到平衡點(詳見下文);
  • 3、每個指標超過平衡點即有獎勵,低於平衡點即有壓力;
  • 4、每一個K指標:對於企業,是利潤增長的渠道;對於員工,是工資增長的渠道;
  • 5、從此,員工工資越高,企業利潤也越高;
  • 6、從此,員工和企業利益是趨同的,方向和目標也是一致的。
為什麼越來越多企業放棄“KPI”,改做這種KSF薪酬績效模式

方案點評講解

為什麼越來越多企業放棄“KPI”,改做這種KSF薪酬績效模式

為什麼越來越多企業放棄“KPI”,改做這種KSF薪酬績效模式

激勵性薪酬設計關鍵點剖析(以K1銷售額為例):

1、平衡點取值為歷史過去12個月的歷史均值

這家企業經營狀況,相對較為穩定。平衡點取歷史均值,這個數據是之前員工做到的,以它為支點,超過了,代表員工做的比以往歷史水平好,給與獎勵;反之,就會少發;

這樣的考核沒有對提出高要求,只是和自己過去對比,做的比過去好,還可以獎錢,這種考核員工內心是認可的;而且要做的比過去好了才加工資,也解決了老闆被動加薪的困擾。避免了給員工增加了工資,乾的活卻還是一樣的局面。

2、激勵的力度。

激勵的力度可以通過刻度和尺度來調節:本案例是超過平衡點後,每多400元,獎勵1.5,反之少發。激勵的力度是否合理可以通過激勵的幅度來把控。

  • 一般能直接反應經營結果的指標,激勵的幅度在60%~80%左右是相對合理的。
  • 至於激勵的幅度合理範圍為什麼是60%~80%左右?為什麼刻度是400,尺度是1.5呢?
  • 這個關係到大數據分析、數據測算,比較複雜,此處省略5千字……也可以加小編好友,互動交流

3、薪酬說明

明確考核的標準,數據取值來源,計算方式,包含的範圍,力度上下限的控制,數據的提供部門。

已本方案K1銷售額為例:

  • 1、收人按實收金額計算:在第二張圖上可以看出,這家企業收入有幾項,這裡明確了數據取值。
  • 2、少發不超過本項佔比工資:對少發的金額進行了一定的限制,給了員工一定的安全感;沒有對獎勵做上限做要求,意味著員工只要能做,獎勵是無限的。

一般對於直接影響企業經營效果的產值類指標(例如:銷售額、利潤額,訂單生產企業:產量、產值等),不做獎勵封頂,其它指標建議都要對獎勵、少發做出一定上、下限的控制。

歡迎到評論區進行留言,您的評論、討論、轉發,一定是我們分享乾貨的更大動力!

企業不做績效管理,等於沒有管理,政府也一樣,中小企業主們,你還在用固定工資嗎?你的企業的績效管理模式是怎樣的?歡迎私信和曾老師交流。

文:曾老師

長期從事績效薪酬設計研究和實踐;

足跡踏遍五湖四海,為廣大企業診斷把脈;

救死扶危,誓做企業薪酬績效改革的踐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