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孔子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朱八戒CC


个人理解,只要还能动弹,就不要放弃学习,只有在保证物质基础的情况下,才有提升自己的可能。

在现代社会中,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之所以难以向上攀升,是因为缺乏物质条件,每天为生计奔波,抽不出时间来提升自己,因而停滞不前阶层固化。

拼爹是个很现实的社会现象,一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和靠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所能爬到的高度。

然而哪怕现实如此悲观,只要还有理想,只要还能动弹,别忘了,拼尽全力学习提升自己是唯一的出路。





执剑书生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先后次序不能够颠倒,否则,我们就会很被动,就会舍本逐末,就会本末倒置!

因此,道德教化对人才培养非常重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德有才是正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道德是成才的根本!只有把人做好做到位,才能把学问事业做到家,这是自古以来成就事业的真理。

在孔子看来,人的品格是第一重要的,文化水准则是其次的。如果人品高尚,再去学习文化,那就会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如果人品低下,那么文化越高,造成的危害恐怕反而越大。

现代人注重文化教育,这当然是好事。但如果只注重文化而缺乏道德教化,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很容易成为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所以孔子说有余力才学文,就是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品德的教育。

首先君子应该把仁爱做好,在道德上能够符合礼仪,做事情是正确的,如果能够做到这些基础的行为准则,那还有精力的话可以去学习文章,读书学习。

扩展到我们现代人的应用,应该是我们需要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紧急的事情给做好,然后再去在理论上提升自己的认知,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

如果你行为并没有开始或者行为并没有取得一定的成果,反而去追求理论上的成功,这就是一种本末倒置,缘木求鱼的做法。

这里关于礼仪和学习的关系让我联想到能力和价值追求的逻辑关系。

对古代来讲礼仪是必须完成的事情,是君子安身立命和“职场发展”的必备能力。你的礼仪水平越高,你的道德修养越好,那你越被人尊重,越获得“职场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

而读书、学习是自己的兴趣和追求,是让自己更有成就感的事情,是让自己的职业发展增值的筹码,是实现自己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的基石。

但这里面的逻辑顺序是先完成能力的提升,再去追求更高层次的和价值追求,如果连基本的处事能力都没有,而去追求读书和价值实现,就是好高骛远,不求实际。

对比到我们的职场,“礼仪”就是我们在工作中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而“学文”就是我们在职场中对于自己价值满足的追求。

当我们能力不足的时候,往往是眼高手低,有一个著名的“邓宁-克鲁格效应”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放下身段去做实际的事情,去踏踏实实的提升自己的能力,然后再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追求自己的价值。因为前者是你的价值追求,后者是你安身立命的能力基础。


驿客


题主好,“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为余力,则以学文”出自《论语 学而》第六章句,“学而篇”主要谈为学的宗旨,我们还是先解释此章句,再来谈认识的问题。

孝指孝敬父母,弟通悌,指兄弟友爱。“入则孝,出则弟”属于互文,两句要放在一起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年轻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在外兄弟友爱。这样的话问题就出来了,难道兄弟在家就可以不友爱了,在外面就可以不孝敬父母了吗?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年轻人无论在哪里(在家或在外),都要孝敬父母,兄弟友爱。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是做人应该有的一些好的品德:为人谨慎而又恪守信用,博爱众人,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孔子认为能做到这些,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用来学习文化知识了。

孔子所说的“文学”和我们现在的文学内涵是不同的,孔子也是分科教育,有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文学就是古代文化典籍,可以差等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书本知识。

孔子更重视做人教育,这正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最终是要应用于生活,如果人有了问题,根本坏了,知识所起的作用将也会是坏作用,有知识的坏人对社会的危害更大。

今天重温这一章句,依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