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时行:一位和事佬的悲哀

申时行,明朝文渊阁大学士,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万历中兴缔造者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继任者。

其实以申时行的资历,绝轮不到他当大明王朝的内阁首辅,因为他是文渊阁中资历最浅的大学士,但是事实的一切似乎都太过于眷顾这位申阁老。

张居正于1582年逝世后,内阁次辅张四维继任,但是没到一年,张四维的父亲不幸离世,张四维只得离职回乡(明朝以孝治天下,祖制规定官员双亲离世,需要离职回乡丁忧三年)。在张四维离职期间,较申时行自资历较高的大学士马自强和吕调阳也是身染重病,只得申时行代理首辅一职位。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张四维三年丁忧期限将满的前夕,张四维却也身染重病,且一病不起。而文渊阁中另两位身染重病的大学士早已病死,就这样,命运就把资历最浅的大学士放到了首辅之位。

申时行是个难得性格温和谦让的首辅。申时行从他的前任张居正悲惨的结局中吸取了很大的教训,他认为张居正的问题所在是没有处理好跟一众文官的关系,用权势来控制整体文官集团,以至于站到了所以文官的对立面,死后才遭到一众文官弹劾、攻击,以至于身败名裂。

申时行

申时行在看过张居正的悲剧后,他自然不会再学习张居正那种强硬的手段。他一心想要处理好与文官集团的关系。在他看来只有与文官集团不发生冲突,才能做好内阁首辅这一角色,做好一个文官集团的代表。所以申时行在处理任何文官纠纷的时候,几乎都是以两头调节为主,不去审判这个也不去批判那个,以达到双方和解。引起冲突的事情也就当没有发生过,就此不了了之。

申时行自认为自己看透了整个文官体制的矛盾,所以他宁可被当作大和事佬,甚至被批评为牺牲原则的政客,也要坚持他调剂折衷的原则。

申时行这种和事佬的做法,不能太好评价。

首先不好去批评他,因为在他担任首辅的九年之中,大明王朝的确是没有起到什么大的波澜,国家的一切政治机构基本上都是照常进行,边境的安危也因申时行的几次和事,避免了几次箭在弦上的大规模战争。这一点是不可否定的。但是他的这种不去干预事情的方法,确实不应该是一个首辅,一个宰相应该做的事情,他只想到让双方都周全,以维护文官集团的和谐共处,却没顾及到对错应该放在第一位。这确实是一种明哲保身之法,但却不是一个宰辅应尽之责。

所以申时行也不好去赞扬。在申时行对边境的处理问题上,虽然最后都没有引起战争,但也不见得是好事。

在这位申阁老的执政记录中,有这样一件事情的记载:万历十五年,辽东巡抚注意到了一个建州酋长正在开疆扩土,吞并附近的其他部落。这位辽东巡抚觉察到会养虎为患,就派兵征讨,但是出师不利,围剿失败。巡抚认为失败的原因在于其部下开原道参政不照指令行事,坚持自己的改剿为抚政策,不去尽力执行围剿政策,最后导致失败。于是辽东巡抚便弹劾这位参政。

但弹劾的奏折一到北京,开源道参政就受到了大家的同情。尤其是申时行的同情。前边提到过,申时行的一直是主张边疆不发生军事冲突,以安抚为主。这位开源道参政的政治意图,正好贴切首辅的主张。于是在指责辽东巡抚贪功冒进和指责开源道参政办事不力的两种风向下,申时行又做起了和事佬的角色。他建议皇帝两人的互相弹劾相互抵消,各有有理,此事不再做进一步追究。

申时行的这一‘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主张,成功的避免了一次文官集团内部的纠纷。但是申时行万万想不到的是,他这一主张的最大受益人并不是他一心服务的大明王朝,而是这次弹劾风波的主人公--建州酋长。

在申时行决定,对此事不再追究的同时,便也意味着这位建州酋长可以随心所欲的开疆扩土,并且不受到大明王朝的任何干预。这位建州酋长并不是别人,他名字在当时确实不太响亮,而在如今却无人不知。他叫努尔哈赤,现在亦可称为清太祖。

在申时行担任首辅的九年中,他一心以调节众文官矛盾为主。在他当政的时期,虽说无大的祸患,但是却也无大的作为。唯一一件大事,可能就是他主持修建了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为如今的我们多添了一个观光胜地。

随着执政时间增加,申时行调节时期纠纷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他几乎认为任何事情都可以被他以和事佬的姿态摆平。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如果文官集团攻击的对象是他呢?又有谁愿意来为他做一回和事佬呢?

至于以后的事情,都是些琐碎无趣之事,对于失去帝国重心张居正的大明王朝来说也都是无关紧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