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敢问陛下,您怎么当的皇上


汤显祖|敢问陛下,您怎么当的皇上

大明,万历十九年。闰三月,天有异象。

此为极凶之兆,按照惯例,皇帝应该思过反省,然后面向群臣,毫无保留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但倔强的神宗皇帝,却自认为勤政为民,无愧于心,大明若有任何问题,那一定是言官、谏臣们,欺上瞒下所致。

于是,京城和各地的监察官员,全都罚薪一年。

诏令一出,举国哗然。

神宗此举,老天会不会买帐,无法确定。

但朝堂上下,的确是一片反对之声。

就连时任礼部主事的汤显祖,一个与此事无关的低等小吏,都看不惯这种甩锅的行径。

激愤之余,他写下一道《论辅臣科臣疏》,硬是将皇帝老儿,骂得体无完肤:

失今不治,臣谓陛下可惜者四:朝廷以爵禄植善类,今直为私门蔓桃李,是爵禄可惜也。群臣风靡,罔识廉耻,是人才可惜也。辅臣不越例予人富贵,不见为恩,是成宪可惜也。陛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此圣政可惜也。

如今天下不平,朝纲不稳,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原因:

朝廷的爵位和俸禄,沦为专权者培植势力的工具。此为爵禄可惜。

官员屈服于权贵,不识廉耻,没有风骨。此为人才可惜。

首辅大臣任人唯亲,毫无法度。此为成宪可惜。

天子执政二十年,前有张居正,后有申时行,两人性格迥异,却同为结党营私、专权误国之人。此为圣政可惜。

嗯,讲真,这届皇帝真的不行。

如此“直言犯上”,简直胆大包天。

是可忍,孰不可忍。

皇帝老儿不要面子啊?

果然,神宗立刻下旨,怒斥汤显祖“假借国事,攻击元辅”,还假惺惺地带上一句“本当重究,姑从轻处了”,将他贬为徐闻典史。

徐闻远在雷州半岛,是大明的蛮荒之地,流放到那里的,不是作奸犯科的贪官污吏,就是罪大恶极的乱臣贼子。

如此安排一个直言进谏的官员,也叫从轻处理?能说脏话不!

其实,汤显祖的前半生,对朝廷和君王,一直都是忠心耿耿。

公元1567年,世宗驾崩,17岁的汤显祖,写下了“日落悲同轨,天王弃八埏”的诗句,哀痛之情,溢于言表。

五年后,穆宗病故,汤显祖又作《壬申岁哭大行皇帝》,不仅将天子与尧舜相提并论,还言辞恳切地表示,金榜题名之日,必是“南山拜陵”之时。

就连神宗册封皇后,他也会赋诗一首,称“普天之下,莫不欣跃舞抃[ biàn ]”,认为天下人都和他一样,为天子大婚高兴得手舞足蹈。

遇有朝廷推行新政,汤显祖的内心,更是激动到沸腾。

1584年,神宗突发奇想,耗费纹银近十万两,在内廷改建场地,安排宦官带兵操练。

内臣掌兵,荒诞且危险。

群臣屡屡上书劝阻,不是被外放出京,就是被贬为庶民。

直到第二年,因王致祥等兵科言官的力谏,神宗才废除了这项奇葩的规定。

远在南京担任太常博士的汤显祖,听说之后,自是喜出望外:

北斗三垣忽夜明,西园八校从今罢。

自此龙阿不倒持,长无兵气入宫墀。

小臣拜舞高陵下,愿寿吾君亿万斯。

——《闻罢内操喜而敬赋》

吉星高升,内廷罢兵。

吾皇圣明至此,必当天威赫赫,四方安宁。

这忠心表得,确实感人至深。

同年春末,京城大旱。

神宗先是削减皇室开支,砍掉后宫的各类织染锦绣,后又食斋数日,身着素服,前往皇陵祈雨。

皇帝明显是在作秀,汤显祖却感动得不能自已,连夜写下“独宿山陵祈帝祖,因歌《云汉》感吾君”之语,以铭记天子的“壮举”。

28岁时,汤显祖到京城参加会试。

他只要服从张居正的安排,掩护相府的公子顺利及第,就可以金榜题名。

但面对首辅大人的“盛情”,汤显祖却脸色铁青:“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

与你们同流合污,岂不等于处女失身吗?

拒绝得如此斩钉截铁,是因为正直、坦诚,更是因为他对大明朝廷,有着绝对的信任。

堂堂国字号的考试,怎么可能会有黑幕?

汤显祖还是太天真了,此后数年,他始终都与金榜无缘。

直到1583年,张居正死后的第二年,34岁的汤显祖,才考上进士,迈入仕途。

六年后,他荣获新职,被提拔为六品主事,对神宗的感激之情,更是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寝署三年外,祠郎初报闻。

臣心似江水,长绕孝陵云。

——《迁祠部拜孝陵》

但职位晋升带来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随之而来的,是对朝政的焦虑、失望甚至愤怒。

从1587年开始,大明连续多年遭受灾荒,旱涝频发,瘟疫横行。

给[jǐ]事中杨文举,奉命前往江南赈灾,抵达杭州后,竟常住西湖,终日宴饮,还打着首辅申时行的旗号,大肆收受贿赂,私放刑犯,卖官鬻爵。

如此贪赃枉法之徒,回京述职时,不仅没有获罪,还在申时行的操纵下,被提拔为谏官首领。

满朝文武,虽忿忿不平,却无人仗义发声。

边境战事又起,洮[táo]州、河州,接连失守,主帅战死,军心大乱,蒙古部落一路烧杀抢掠,生灵涂炭,尸横遍野。

此时的大明,已然内忧外患。

但神宗皇帝,却选择性失明,既没有下定决心整顿吏治,也没有鼓起勇气抵御外敌,反而因为册立太子的事情,挑起了一场持续十五年之久的“国本之争”。

当他将“天有异象”的责任,归结为言官失职时,忍无可忍的汤显祖,终于拍案而起,写下了那篇震惊朝野的《论辅臣科臣疏》。

徐闻民风彪悍,历来尚武轻文,重义轻生。

汤显祖是戴罪之身,人微言轻,但他依然说服知县熊敏,两人捐出俸银,设立“贵生书院”,倡导“天下之生皆当贵重”“君子学道则爱人”的理念,教化乡梓,开启民智。

徐闻从此学风渐浓,文风日盛,登科及第者,人数骤增。

后人统计,明初至万历十九年,二百二十三年中,当地仅有举人十四名。

而自“贵生书院”建成,至大明亡国的五十年间,则有举人十三名。

从这个意义上说,汤显祖于徐闻,就如同苏轼于海南,都是伟大的“文化拓荒者”:

自明义仍先生(汤显祖)来徐闻建书院,而徐益知向学,当时沐其教者,辍魏科登赋仕,后先辉映,文风称极。

——《五夫子宾兴条例芳名碑》

一年后,汤显祖接到调令,改任遂昌知县。

“神州虽大局,数着亦可毕。”汤显祖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历来充满信心。

只是常年困于下僚,无法施展拳脚。

这次担任遂昌县令,成为一方主官,他的一身武艺,总算有了用武之地。

上任之初,汤显祖便捐出俸禄,扩建学堂。建成后,他更是身体力行,亲自拿起教鞭,讲授“诗书六艺之文”。

他体恤农民,支持春耕,奖励劳作,劝课农桑,“家家官里给春鞭,要尔鞭件学种田”。

他学习宋朝的欧阳修,宽简施政,轻徭减赋,治下井井有条,生活却自在逍遥,“平昌四见碧桐花,一睡三餐两放衙”。

他还在除夕之夜,释放全城的囚犯,与家人团圆,又在元宵佳节,安排他们沿河观灯,这种极具人文关怀的治理方式,有效降低了当地的罪案发生率,“市上无喧少斗鸡”“杏花清浅讼庭稀”……

一系列的“硬核”操作,让汤显祖在大明官场声名鹊起,“一时循吏声,为两浙冠。”

但他的归隐之心,却日益坚定。

离开徐闻之时,知县熊敏曾设宴饯行,并以鸡舌香相赠。

鸡舌香类似于口香糖,天子近臣面圣之前,一般都会将其含在口中:

尚书郎口含鸡舌香,以其奏事对答,欲使气息芬芳。

——《杜氏通典》

很明显,熊敏是希望汤显祖,能够早日回京,再当大任。

但汤显祖却婉拒了这番好意:

三省郎官事已往,与君吞却沉香花。

——《徐闻熊明府以鸡舌香赠别,期复为郎也,却赠》

还谈什么入朝为官的事,那都是过往云烟了!

在遂昌待了五年,他愈发深刻地认识到,仅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拯救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更不可能挽救积弊已深的大明。

“况是折腰过半百,乡心早已到柴桑”“他日柴桑归醉后,笱与相伴五男儿”。此时的汤显祖,已年近半百,对仕途没有半点留恋,只想着早日回归乡里,尽享天伦。

最关键的是,不知从何时起,他对君王的感情,已经由忠心耿耿,变成了失望透顶。

1598年,神宗安排身边的大太监,前往遂昌催征矿税。

爱民心切的汤显祖,对此十分愤怒:

中涓凿空山河尽,圣主求金日夜劳。

赖是年来稀骏骨,黄金应与筑台高。

——《感事》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同样都是黄金,燕昭王用来筑台求贤,万历皇帝却用来搜刮钱财。

这样的朝廷,迟早会尽失人心。

同年,汤显祖回京述职。吏部和都察院在评议之时,却以“浮躁”之名,将他定为问题官员。

天理何在,公道何存?

汤显祖终于下定决心,递上辞呈,不待吏部批准,便回到临川,彻底归隐。

青年时期,汤显祖就热衷于文学创作,曾取材唐朝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写出了剧本《紫箫记》。

到了南京和遂昌,他在公务之余,依然笔耕不辍,对《紫箫记》进行修改和完善,创作出了更为成熟的《紫钗记》,同时完成了《牡丹亭》的初稿。

数年间,又有《南柯记》与《邯郸记》先后定稿,至此,中国戏曲界的巅峰之作——“临川四梦”,横空出世。

“四梦”当中,成就最高、最受百姓欢迎、汤显祖也最满意的作品,自然还是《牡丹亭》。

《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明·沈德符《顾曲杂言》

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明·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序》

《牡丹亭》的主角杜丽娘,是太守大人的掌上明珠,自幼锦衣玉食,养尊处优。唯独在婚姻问题上,没有任何自由。

情窦初开之时,她梦里邂逅书生柳梦梅,此后竟相思成灾,一病不起,直至撒手西去。

到了阴曹地府,她的游魂,依然在苦苦找寻心上人。

几经波折,杜丽娘终被放还人间,并复生如初,与柳梦梅相聚厮守。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汤显祖·《牡丹亭》题记

“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大行其道的时代,竟然可以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去追寻个性、自由与幸福,这一份勇敢、坚决和炽热,对于被贞节牌坊压得喘不过气的女性来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温暖和鼓励。

《牡丹亭》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正在于此。

而杜丽娘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也是汤显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象征。

只是他的运气,远不如杜丽娘。

《牡丹亭》中的天子,尚能成人之美,帮助杜、柳二人,成就一段名正言顺的婚姻。

现实中的神宗皇帝,却沉溺酒色,万事不理,任由奸佞把持朝政,将大明一步一步推向绝境。

归隐当年,京城久旱无雨,神宗又在宫里,玩起了焚香求雨的把戏。

与十三年前的讴歌、赞美相比,这一次,汤显祖却嗤之以鼻:

五风十雨亦为褒,薄夜焚香沾御袍。

当知雨亦愁抽税,笑语江南申渐高。

——《闻都城渴雨时苦摊税》

知道为什么会干旱吗?连雨都害怕这苛捐杂税啊!

天子在汤显祖心中的分量,一落千丈。

满腔热血,终究还是输给了心灰意冷。

抛开“临川四梦”不说,出身书香门第、满腹经纶的汤显祖,在仕途上的成就,屈指可数。

有遗憾吗?

应该没有。

公元1616年,汤显祖病逝,享年67岁。

噩耗传至徐闻,当地百姓自发建起“汤公祠”,用最纯朴的方式,表示最虔诚的感激和敬意。

而早在八年前,遂昌人就请来画师,前往临川为汤显祖画像,立生祠纪念这位尚在人世的老知县。

一年辅政,五年主政,便能让父老乡亲,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

在从政之地,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试问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