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诱骗曹休,如果陆逊再大胆一些,能否使东吴挺进中原?

太和三年,即公元228年,是蜀汉和东吴主动向曹魏发起车轮战的一年。诸葛亮首出岐山,因为马谡的自大而失败,转过头来孙权就诱骗曹休,与曹魏拉开了大战。


当时,孙权想派番阳太守周鲂秘密向北方的一个著名“旧族名帅”求助,想让他们去诱骗曹魏的扬州牧曹休。但周鲂认为,那不过是一个山里土匪头子,地位很低,不足以信任,如果事情泄露,那曹休也不会上钩。所以,他想重演一遍赤壁之战黄盖诈降的桥段,让人带着他的亲笔信去诱骗曹休,说他受到责难,害怕被杀,打算以番阳郡投降曹魏,请他派兵接应。

番阳郡是豫章郡分出来的一个郡,豫章郡在今天的江西南昌市内,所以番阳郡大抵也在那里。


孙权对这个建议表示同意,于是就安排了很多场戏,比如接连派尚书郎到番阳郡去调查各种事情,周鲂便来到番阳郡门下,剪下头发表示谢罪。


曹休听到后,向魏明帝曹叡上书请求深入吴国境内接应周鲂,曹叡就命贾逵率兵向东与曹休会师。贾逵说,东吴在东关没有防备,肯定是在皖城集合部队,曹休深入吴地作战必败无疑。蒋济也说,曹休深入吴国与孙权精锐交战,然而,朱然在长江上游,正处于曹休背后,腹背受敌,看不出接应周鲂有什么利益。满宠也说,曹休虽然聪明,但很少很少用兵,这次他的行军路线背湖沿江,进军容易退军难,必须严加防备才是。但所有的忠言,曹叡都不想听,毅然同意了曹休的军事行动。

于是曹休便率领十万大军向宛城进发接应周鲂,魏明帝曹叡又派司马懿从江陵方向、贾逵从东关方向前去接应。


孙权则命陆逊为大都督,朱桓、全琮为左右都督,各领三万人迎击曹休。曹休这才知道自己受了骗,但他依仗人多,仍然打算与东吴交战。这场石亭之战,《资治通鉴》描述说:“逊自为中部,令朱桓、全琮为左右翼,三道并进,冲休伏兵,因驱走之,追亡逐北,径至夹石,斩获万余,牛马骡驴车乘万两,军资器械略尽。


贾逵率军前来汇合的路上,抓住一个东吴的兵,说曹休已经战败,吴国正在派遣部队阻断夹石通路。正当大家一下不知所措,想等待后援的时候,贾逵说,曹休生死攸关,恐怕撑不到天黑,吴军因为没有后援,所以只追到夹石,如果我们急行军,出其不意,先声夺人,挫伤吴军锐气,他们一定会撤退,假如干等后援,吴军早已切断险路,那时兵再多也没有用了。所以贾逵命令全军全速前进,沿途又设下许多旌旗战鼓作为疑兵。吴军见贾逵大军前来,惊恐撤走,曹休才捡回一条命。


不过,曹休因此一战,羞愧抑郁,“疽发于背”,当年就死了。


我们不禁要问,东吴不能早先在夹石设伏吗?其实早有人提出这个建议。


据《资治通鉴》记载,战前,朱桓向孙权献计说:“

休本以亲戚见任,非智勇名将也。今战必败,败必走,走当由夹石、挂车。此两道皆险厄,若以万兵柴路,则彼众可尽,休可生虏。臣请将所部以断之,若蒙天威,得以休自效,便可乘胜长驱,进取寿春,割有准南,以规许、洛,此万世一时,不可失也!”朱桓认为曹休是靠着皇亲国戚的身份而被重用,并不是有勇有谋的名将,如果交战失败,必然逃跑,逃跑时肯定经过夹石、挂车,如果能派一万大军断了这两条险路,那就可以生擒曹休,进而乘胜长驱直入攻打寿春,割据淮南,窥视许昌洛阳。

孙权拿着朱桓的建议去询问陆逊,“逊以为不可,乃止。


也就是说,当时是有人想到提前部署夹石险路的,只可惜陆逊反对,才没有这么做,白白丧失了挺进中原的大好时机。


那么,为什么陆逊觉得此计不可行呢?没有更多史料记载其原因,我想,无非两点可能:


第一种可能,陆逊胆小。他乃一介书生,在夷陵大战中,他的谨慎作战的思路非常明显,刘备用计骗他出战,他都没有轻易出战;


第二种可能,陆逊嫉妒。此计,他作为都督,没有想到,但作为左都督,相当于偏将军的朱桓想到了,而且这个想法是先告诉孙权的,如果朱桓直接告诉陆逊,陆逊有可能会同意。


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