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美国谢尔曼坦克被德国坦克完全碾压,为什么美国不制造可以跟德国坦克匹敌重型坦?

顺其自然123754031


世界上没有最棒的武器,只有最适合的武器

T34吼不吼啊

你说他不吼也行,人机功效一塌糊涂,早期炮塔设计糟糕至极,车长观察视野极其受阻,车载电台后期型号才有配备,发动机,传动模块老是故障等等等等

你说他吼也可以,领先时代的倾斜装甲设计,带给了他同时代无与伦比的防护能力,克里斯蒂悬挂系统赋予了它极强的高速越野通过能力,让它能成为苏联装甲部队的尖刀与骨干力量

不论吼不吼,那人家老毛子就是凭借这玩意从德国佬从自己家里推到了他们家里,将红旗插到了柏林

那你说馒头吼不吼啊

你说他吼也行,悬挂承重能力强,改进空间大,从装甲增强版“巨人”到后期以色列的魔改105炮馒头,改进空间不是一星半点,车内设计布局合理,成员舒适度高,人机功效好,炮也不错

那你说他不吼也行啊,早期的型号由于弹药架设计不合理,击中起火率奇高,打火机这外号可不是盖的,后来用上了湿式弹药架才改进了这点,车体高大容易被发现,早期型号反装甲能力严重不足,甚至没有配备穿甲弹

但灯塔国就是靠着馒头带领盟军把德国佬从诺曼底推到了柏林呀

东西好不好我们说了不算,在那个时候的人说了才算,要是没有T34的方便生产,苏联可能撑不到反击那天,要是没有馒头的万金油,美国也可能撑不到德国境内



孙Ting


谢馒头并不是被完全碾压,从装甲来看早期型的是50.8mm厚,56度斜面(图里的60有误),等效厚度90.8mm。后期版本的63.5mm厚,47度斜面,等效93.1mm。

炮盾是一块76.2cm的装甲,等效的话和下边战雷里的馒头数据差不多。

也就是说,谢馒头正面装甲还强于德棍IV号,即便是IV号后期正面装甲也是80mm,炮盾50mm,防护上弱于谢馒头

而同时期的谢馒头和IV号基本上都能保证在1000米之内互穿。

所以说,被碾压这个说法不正确,但确实遇到虎豹时候谢馒头还是慌的(其实谢馒头后来的76 炮还是能打的)

然后再说美国人为啥不研发能刚虎豹的坦克,我自己认为是,美国人当时压根还不知道怎么去造坦克。你就想二战之前美国人一直信奉孤立主义政策,而美国地理位置又决定了他对坦克这种玩意需求性不足,毕竟隔了两个大洋,海空第一。

等到法国被德棍一棒槌敲死之后,美国人才逐步重视坦克的研发。但迫切性还是不足,你就看美国人1942年去了北非还在用一堆的破M3/5斯图亚特轻坦,连M3这种沙雕中坦都不多。

我的意思是,美国人因为不够迫切,也没有技术积累,尤其是重坦的技术积累。结果设计出了一些沙雕


疯狗的轻武


美国的也不是没有制造重型坦克,只是由于美国自身的作战观念、装备研发思路、欧洲战事结束过早等原因,除了M26潘兴修成正果,其他基本停留在了试验车的阶段,没能投入实际使用。 二战之初的美国装甲兵是十分稚嫩的,当德军已经装备3号、4号坦克时,美国人还在使用着有些简陋的M2轻型坦克,后来感到战局紧迫的美国人才开始研发M3、M5等坦克。而美国坦克的发展思路也是较为特殊的,美军的作战理念中,坦克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步兵,至于反坦克任务则是交给坦克歼击车等完成。

到了战争中期,美国人终于拿出了M4中型坦克,此时的M4早期型还是有不少缺陷的,美军也只能在不断的作战中积累经验对其进行改进。美军在当时有不少优秀的反坦克炮,但是由于美军的作战思想中反坦克任务要交给坦克歼击车,因此M4坦克只能继续使用效果不佳的M3坦克炮。
此时的M4面对德军的4号坦克(此时主要是换装75毫米长管火炮的F2、J、H等子型号)略占下风,但也并不是无法抗衡,但是面对虎式、豹式就很吃力了。而尽管装甲兵器处于下风,但是美军在整体实力,尤其是航空兵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因此即使占据着装甲兵器的优势,德军依然在西线节节败退。 即使如此,美军也并没有停止重型坦克的研发。但是缺乏经验的美国人在最初搞出来了M6这种怪胎,而同时期的德军已经有了虎式,苏军则有了IS1、IS2。后来美军的重型坦克才走上正轨,但是由于进度较慢,M26正式装备并投入实战已经是1945年了,没有多少实战经历。而像T29、T30、T34(这可不是苏联的T34)等试验型重型坦克,最终也没能修成正果进入美军服役。


战争之王


谢尔曼只是个30吨级坦克,只是比同级T34差,并不比同级四号差。你觉得不如德国,那是拿德国四五十吨级虎豹去比。而美国也不是没设计针对虎豹的重坦,潘兴不就是吗?打打虎豹还是没问题的,只是出来的晚,二战没啥存在感。再说美帝是飞机流啊,虎豹再强还不是被飞机按地上摩擦。二战美帝造了十万坦克,却造了三十万战机啊。

当然美帝自己坦克设计思路也有问题,开始想着谢尔曼支援步兵,坦歼M10反坦,所以只给了谢尔曼一门短管76炮,这炮打四号还行,对虎豹无力,所以后面改了一些长管76和萤火虫,但数量不多,不像T34,发现76炮打不穿虎豹,就直接量产T34-85了。


果汁kuk


谁跟你说被碾压?且不说谢尔曼的本职工作不是反坦克,就算是反坦克,75短管谢尔曼对上长三短四也不怵,a3e8碰上黑豹一点也不怵,洛林战役,还有个阿尔萨斯?忘了,打的黑豹抱头鼠窜,另外谢尔曼在人机功效,维修好多东西在二战中坦是最好的,还有个水套,被击中殉爆的几率不知道比t34那货低多少,美国租借给苏联的a3被整体装备好像是第六近卫坦克军,另外,这个军的坦克兵的回忆录跟t34比较的时候,那简直了,回忆录名字我忘了,小20年了,所以,谢尔曼毫无疑问是二战中最优秀的中坦,包括黑豹,话说黑豹那重量真心不能归到中坦里,用车比的话,谢尔曼就是凯迪拉克,t34应该是皮卡,可能还比不上


书生115


实际上,美军也有重型坦克,美国先后搞出来了T-20,T-22,T-25,T-29,T-30等等重型坦克样车。

甚至装备了105毫米坦克炮,最后,还有155毫米坦克炮威力远远超过德国的虎王重型坦克。但是,美国陆军非常抵触这些重型坦克,美国陆军认为M4谢尔曼坦克就已经足够了,美军需要的是进攻,比较关注,越野性能,行驶里程和简化后勤。

首先是美国陆军认为这些武器,都太重了,比如安装105毫米主炮的M6型坦克,还配备了附加装甲,全重达到了77吨。美军原本计划建造5000台M6型坦克,后来缩减到100多台,直到最后缩减到仅生产40台。最后,则被艾森豪威尔一票否决,根本不要。

主要原因是美国陆军到欧洲参战,与德军,苏军不同。美国陆军需要坐船才能抵达战场。重型坦克要想横跨大西洋,就要有专门的加固甲板型运输船,而且还要有超级船用起重机。而德军,苏军重型坦克投入战场,则不需要这么麻烦。

实际上,德国和苏联也没有能力横跨大洋,部署重型坦克。他们也没有相应的船只和船用起重机。最后,美军的折中方案是40吨级90毫米炮的M-26型重型坦克。这种坦克是可以对战德国虎式坦克的,但是投入战场太晚。

最后为了登陆日本,美国还研发了升级版M-26重型坦克,主要武器改为240毫米口径超级榴弹炮。专门用于打击日军坚固设防阵地,但是由于日本投降而取消了生产计划。


深度军事


美军的战术理念不是“用坦克反坦克”而是“用飞机反坦克”,美军随叫随到的战术航空兵可以压制德国一线坦克,美军战略航空兵可以摧毁德军坦克所需要的后勤补给,也就没有发展压制德国重型坦克的迫切需求。

美军坦克主要是支援步兵作战,这就中型坦克足矣。面对德军坦克集群,苏联是用坦克与反坦克炮反坦克,美军既然有所向无敌的航空兵,当然没必要耗费大力气发展重型坦克。当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人站在德国坦克的技术基础上,这才有大力发展坦克。


一梭烟雨江湖行


打仗可不是玩游戏,装备发展也不是拍一拍脑袋就行,这个想法完全不及实际情况,等于要求让美国人开天眼,提前为未卜先知,德国人制定虎式坦克计划之前,美国就已经上马了更先进坦克,这可能吗?

美国人在1939年以前根本就没有什么战争准备,在坦克装甲方面的发展方面也严重落后于其他国家,当战争爆发时,美国所谓的m2中型坦克还在使用37毫米火炮,这才造成m3中型坦克紧急上马,只能把火炮安装了侧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才出现了m4,也就是谢尔曼坦克,总算是给他安装了一个大炮塔,这是完全属于应急性的产品,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完成生产交付,成为美军的主力坦克。

不能因德国人出了一个虎式坦克,就可以随意贬低谢尔曼的性能,美国人做不到先知先觉,武器装备是有个研发过程的,不是拍一拍脑袋,一天两天就完事儿了,研发出来还不行,还需要大量装备,m4坦克的最大优点就是批量,可以生产大规模的装备,美军也不是说没有重型坦克,比如:m26型坦克,但是生产不是很快,还没有成为主角,这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不能够拍脑袋想象。


浴火


美国首先是生意人,没有可盈利的生意做,他们是不会参与的,生意得讲究利润,像德国那种不计成本不计代价的制造坦克,只有赔本的份,那些能快速批量生产的武器才是美国的钟爱,它是中型坦克,但可以卖重型坦克的价钱,只要把它的大炮口径增大,炮管加长,履带轮和履带加宽,前面板加装几层备用履带就可以了。


卡西欧士


这个问题简单。

美军打二战是越过大西洋进入欧洲战场的,运输是重中之重。

了解近代战争的人都知道,战争就是打的后勤。

美军的装备生产和后勤保障又是各国中最强大的,但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前提,运输。

在这个前提下如何运输是一个十分头疼的事。谢尔曼作为一种中型坦克,可以说十分优秀了,对面任何一辆德军的中型坦克都不吃亏,而遇上虎式坦克,呼叫重炮或空中打击就可以了。而体积相对娇小的谢尔曼一船可以省出大量空间给其它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