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糕里面的高糖高油要警惕


给大家一个戚风蛋糕的配方:

蛋黄:110g

水:90g

色拉油:90g

糖:40g

低筋粉:160g


蛋白:250g

塔塔粉:2g

糖:120g

盐:2g

上火180℃ 下火160℃ 烘焙时间20分钟

戚风蛋糕是所有烘焙蛋糕类的基础,是西点里面的精华所在,这也是大家最喜欢的食品之一。所谓饭后甜点,下午茶的伴侣。大家可以看看其中的糖和油的比例,加起来已经超过了面粉了。事实上这个东西烤出来,你不会觉得很甜,也不感觉很油,细腻、甘甜加上鸡蛋经过烘焙后的诱人香气,很有满足感,但是如果经常食用,发胖的速度是惊人的。

中国人的味觉里面有个专用的字:齁。任何让我们觉得“齁”的东西,都会警觉不吃或者少吃。在我们重庆人的口头禅是:死人了。咸死人了、甜死人了、油死人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喝炖汤,会先撇开上面漂浮的油脂层,炒菜时,菜品和油实际是分开的,往往把菜吃完后,下面剩的油水会倒掉不吃;吃火锅时,习惯上会把肉菜在沸腾的地方涮一涮,其实是在把上面的附着的油去掉。大家来重庆吃火锅时会发现,上桌时火锅上有一层油,吃完后,这层油其实并没有减少太多。

在我们的家庭培育小孩的饮食习惯时,负责人的家长会不断地强化小孩对“齁”的训练,重庆这边则是教育小孩:太甜、太咸、太油的东西吃多了,会“死人了”这是非常棒的饮食认知。

欧美国家的食品制作,则是大多把所有的食材混一起,没有“齁”这类的训练,同时很追求味觉刺激,对于高糖高油高盐是作为饮食享受的目标,如果把戚风蛋糕里面的糖和油等比减少,你会发觉这个蛋糕一点都不好吃。我们的菜品非常讲究荤素搭配,由于我国历史上长时间缺乏肉类,已经形成了菜品里面蔬菜的分量实际是大于肉类,我们重庆人还很喜欢吃白水萝卜、白水白菜、白水儿菜这类几乎没有味道却富含维生素的菜品。

做菜时油多不多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些油你是不是都吃进肚子里去了。


有些健身的朋友,他们为了一身的腱子肉,他们的饮食是很惨淡的,白水鸡胸肉,蒸鱼不放油,含热量高的水果都不吃,远离所有的红肉,不吃含有大量淀粉的食品,而且要数年如一日的坚持。

所以,健康食品只能自己做,餐馆这些,还是算了吧。


意料之外的事情,好多朋友把注意力集中到戚风蛋糕上。戚风蛋糕是由一个美国人哈里·贝克在1927年发明的,英文是:Chiffon Cake。使用这一方法制作的蛋糕柔软蓬松,香甜可口,它的制作方法独特并具有开创意义,将蛋黄和蛋白分成2个组分,使用蛋白制作成蛋霜并发泡蛋糕,直到今天仍然是蛋糕的基本制作方法,大家在市面上看到几乎所有的蛋糕都是在这一制作方法上的延续和变化,是现代烘焙蛋糕类的基本工艺。像什么巧克力蛋糕、起司蛋糕、虎皮蛋糕、生日蛋糕、纸杯蛋糕、黑森林蛋糕、红丝绒蛋糕等等都是戚风蛋糕的华丽变身,它们的基本工艺都是一样的。你只要掌握了戚风蛋糕的制作方法,你就打开了烘培蛋糕的大门。

继续更新。戚风蛋糕和海绵蛋糕的主流争论,可能会越说越远。这得益于评论区的提醒。本来这篇文章主要针对的是中国人,虽然烘焙工艺主要来自西方国家,但是很显然分蛋打发(可以直接利用蛋霜发泡)更受(中国人)欢迎(相对于海绵蛋糕使用较多的泡打粉)。

食品烘焙工艺不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传统,其中的知识传播仍有待加强。你认为的常识,在其他人来看,未必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