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王羲之的《乐毅论》究竟好在哪里?

登徒子爱吃萝卜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臧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诸友。”

从王羲之在《笔势论》中对王献之说的这段话可知《乐毅论》是老王给小王写的学书范本。

虽然《笔势论》真伪存疑,但王羲之的七世孙隋代的智永对于《乐毅论》的书法价值是推崇备至的:

“《乐毅论》者,正书第一。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萧、阮之流,莫不临学。”

《乐毅论》具体好在哪里,我觉得唐代褚遂良的评论言简意赅,一针见血:

“笔势精妙,备尽楷则。”

也就是说有讲究,多变化。我们从布局、结体、笔画三个层面来看:

首先看布局,《乐毅论》有行无列,参差错落,行气自然:

中心线的变化带来的节奏感:

欹侧对比变化:

收放对比变化(蓝色放,红色收):

有了这些对比变化,虽然是小楷,但也很生动。

其次看结体,欹侧对比,“行”的两横角度的变化,“疆”左右两边的倾斜角度

更妙的是同一个字有不同的处理,以“兼”为例,第一个是\\ / 第二个是/ \\:

还有粗细的变化,“疆”右边的9条横,从上到下有粗细变化:

“无”中间的4条竖,则长短角度各不相同:

同一个字的结体变化真的是穷尽想象:

最后看笔画,以横为例,虽然是小楷,仍然有很多逆峰入笔,然后中段的粗细提按,以及最后的收笔都各不相同。

笔画的差异也是为了结体差异而服务的,八个“之”各不相同,第一笔的点就贡献了丰富的变化。

所以说《乐毅论》“笔势精妙,备尽楷则。”变化非常丰富却又自然不突兀,到了“无法而法“的”至法“阶段!


北窗轩


王羲之的《乐毅论》究竟好在哪里?感谢楼主的提问,小编认为像王羲之这样的书法大家,他的留史佳作很多,我们知道的却少之又少,下面看看《乐毅论》好在那!

王羲之小楷《乐毅论》四十四行,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列为第一。梁陶弘景说:“右军名迹,合有数首:《黄庭经》、《曹娥碑》、《乐毅论》是也。”真迹早已不存一说真迹战乱时为咸阳老妪投于灶火;一说唐太宗所收右军书皆有真迹,惟此帖只有石刻。现存世刻本有多种,以《秘阁本》和《越州石氏本》最佳。《乐毅论》 小楷,梁模本有题款“永和四年(348)十二月甘四日书付官奴”(小编注:《兰亭序》是永和九年,也就是《乐毅论》要早了五年)。据说原石曾与唐太宗同葬昭陵,或说《乐毅论》之书在武则天当政时散人太平公主家,后被人窃去,因惧来人追捕,遂于灶内焚之。

王羲之《笔势论》中对王献之说:“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臧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诸友。”他用自己精心创作的《乐毅论》作为范本,又以《笔势论》作为理论,从虚与实两方面启发王献之的悟性,导引其进入书学的正轨。从现存的本子中还可看到笔画是灵动的,横有仰抑,竖每多变,撇捺缓急;结构上或大或小,或正或侧,或收或缩;分布则重纵行,不拘横行。从整体上言,在静穆中见气韵,显生机。

《乐毅论》墨迹本今已不传,真迹则更不待言了。据唐韦述《叙书录》称,内府所藏的《乐毅论》,“长安、神龙之际,太平安乐公主奏借出外榻写”,“因此遂失所在”。徐浩《古迹记》记载得更为具体一些,曰:後归武则天女太平公主,其後为一咸阳老妪窃去,县吏寻觉,老妪投之灶下,真迹遂永绝於世。宋朝程大昌肯定了这一说法,其所著《考古编》卷八谓:“开元五年(717)裒大王真迹为百五十八卷,以《黄庭经》为正书第一,无《兰亭》、《乐毅》,则开元时真本不存明矣。今世传本,必是摹榻,又未必正是当时传本。

  褚遂良、武平一皆言贞观中尝敕冯承素等榻本赐长孙无忌等六人,人间遂有六本,其内本之经褚河南叙录者,凡接缝及卷首、卷尾皆印‘贞观二年’以识。今传本又皆无之,知是榻非原榻不疑也。”《宣和书谱》著录的《乐毅论》,恐怕就是程大昌所指的非原榻的再榻本。

另外,宋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七中还提出一新说,他认为“王羲之书,旧传惟《乐毅论》乃羲之亲书於石,其他皆纸素所传。唐太宗裒聚二王墨迹,惟《乐毅论》石本在(小编注:这块儿石头也不知道在哪儿了...)。

  其后随太宗人昭陵。朱梁时,耀州节度使温韬发昭陵得之,复传人间。或曰‘公主以伪本易之,元石曾入旷」。本朝高绅学士家,皇佑中绅之子高安世为钱塘主簿,《乐毅论》在其家,予尝见之。时石已破缺,末后独有一 ‘海’字者是也。其後十余年,安世在苏州,石已破为数片,以铁束之,後安世死,石不知所在。或云‘苏州一富家得之。’亦不复见。

  今传《乐毅论》,皆摹本也。笔画无复昔之清劲。羲之小楷字於此殆绝,《遗教经》之类,皆非其比也。”沈括此说实际上是把传世的石刻榻本追认到王羲之那里,以他所见的刻石为原石。权作一说存之。





6别无选择6


王羲之《笔势论》中对王献之说:“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臧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诸友。意思是说叫王献之好好收藏,这是秘法,不可以示众。

王羲之用精心创作的《乐毅论》作为范本,又以《笔势论》作为理论,从虚与实两方面启发王献之的悟性,导引其进入书学的正轨。从现存的本子中还可看到笔画是灵动的,横有仰抑,竖每多变,撇捺缓急;结构上或大或小,或正或侧,或收或缩;分布则重纵行,不拘横行。从整体上言,在静穆中见气韵,显生机。

此帖和《黄庭经》一样,虽属小楷,但写得雍容和雅,有大字的格局。且笔势精妙,备尽楷则,行笔自然,字势逸宕,同唐以后书大异其趣。这些书迹,至今仍是练习小措的优良范本。

孙过庭《书谱》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学书法要取法高,这本贴是非常高古精妙的,故学此贴还是很不错的选择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72005704511835853"} --}

1支笔


《乐毅论》众所周知是书法家王羲之书流传下来不多的作品之一。

《乐毅论》原作者为夏侯玄,是王羲之的楷书书法作品,共四十四行,小楷。文中论述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及其征讨各国之事。

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善于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种书法体,他精心研究各种书法体,多临摹,选取精华之处,逐渐摆脱汉魏笔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温和自然,刚健美丽,其中用笔细致光滑,文字结构之众多变化是他书法的明显特别。

《乐毅论》写的文雅大方,笔势精致美妙,具备了楷书的规则,书写流畅自然,字的笔法超脱而无拘束,是我们学习楷书的很好的临摹标本。


琲琲


《乐毅论》是三国时期魏夏侯玄(字泰初)撰写的一篇文章,文中论述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及其征讨各国之事。传王羲之抄写这篇文章,是书付其子官奴的。有人考证说,官奴是王献之。这一书迹,早在去东晋未远的南朝曾被论及。梁武帝在与陶弘景讨论内府所藏的这篇书迹时说:“逸少迹无甚极细书,《乐毅论》乃微粗健,恐非真迹”,陶弘景表示赞同,曰:“《乐毅论》愚心近甚疑是摹而不敢轻言,今旨以为非真,窃自信颇涉有悟。”那么,梁朝内府的藏本,宜是摹本而非真迹。[1]

尽管如此,陈、隋之际释智永却视《乐毅论》为王羲之正书第一。据他说:“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萧、阮之流,莫不临学。陈天嘉(650——565)中,人得以献文帝,帝赐始兴王,王作牧境中,即以见示。吾昔闻其妙,今睹其真,阅玩良久,匪朝伊夕。始兴薨後,仍属废帝。废帝既殁,又属余杭公主,公主以帝王所重,恒加宝爱,陈世诸王,皆求不得。及天下一统,四海同文,处处追寻,累载方得。”

唐朝初年,《乐毅论》入於内府,曾经褚遂良检校鉴定,认定为真迹。褚氏著录内府所收王羲之书迹,为 《右军书目》,列《乐毅论》为王氏正书第一,并注明“四十四行,书付官奴”。唐太宗最为宝重的书迹是《兰亭序》与《乐毅论》。唐内府收藏的《乐毅论》,最初摹拓分赐大臣是在贞观年间。褚遂良《榻本(乐毅论)记》曰:贞观十三年(639)四月九日,命直弘文馆冯承素摹榻,分赐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侯君集、魏徵、杨师道六人,“于是在外乃有六本。”武平一《徐氏法书记》载:“至高宗又敕冯承素、诸葛贞榻《乐毅论》及杂帖数本,赐长孙无忌等六人,在外方有。”摹本的传布范围,限於皇亲国戚或近侍大臣而已,世人罕见其貌。

《乐毅论》墨迹本今已不传,真迹则更不待言了。据唐韦述《叙书录》称,内府所藏的《乐毅论》,“长安、神龙之际,太平安乐公主奏借出外拓写”,“因此遂失所在”。徐浩《古迹记》记载得更为具体一些,曰:後归武则天女太平公主,其後为一咸阳老妪窃去,县吏寻觉,老妪投之灶下,真迹遂永绝於世。宋朝程大昌肯定了这一说法,其所著《考古编》卷八谓:“开元五年(717)裒大王真迹为百五十八卷,以《黄庭经》为正书第一,无《兰亭》、《乐毅》,则开元时真本不存明矣。今世传本,必是摹榻,又未必正是当时传本。按,褚遂良、武平一皆言贞观中尝敕冯承素等榻本赐长孙无忌等六人,人间遂有六本,其内本之经褚河南叙录者,凡接缝及卷首、卷尾皆印‘贞观二年’以识。今传本又皆无之,知是榻非原榻不疑也。”《宣和书谱》著录的《乐毅论》,恐怕就是程大昌所指的非原榻的再榻本。[1]

另外,宋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七中还提出一新说,他认为“王羲之书,旧传惟《乐毅论》乃羲之亲书於石,其他皆纸素所传。唐太宗裒聚二王墨迹,惟《乐毅论》石本在。其後随太宗人昭陵。朱梁时,耀州节度使温韬发昭陵得之,复传人间。或曰‘公主以伪本易之,元石曾入旷」。本朝高绅学士家,皇佑中绅之子高安世为钱塘主簿,《乐毅论》在其家,予尝见之。时石已破缺,末后独有一 ‘海’字者是也。其後十余年,安世在苏州,石已破为数片,以铁束之,後安世死,石不知所在。或云‘苏州一富家得之。’亦不复见。今传《乐毅论》,皆摹本也。笔画无复昔之清劲。羲之小楷字於此殆绝,《遗教经》之类,皆非其比也。”沈括此说实际上是把传世的石刻榻本追认到王羲之那里,以他所见的刻石为原石。


大爱中国书画


《乐毅论》是三国时期魏夏侯玄(泰初)撰写的一篇文章,文中论述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及其征讨各国之事。传王羲之抄写这篇文章,是书付其子官奴的。有人考证说,官奴是王献之。这一书迹,早在去东晋未远的南朝曾被论及。梁武帝在与陶弘景讨论内府所藏的这篇书迹时说:“逸少迹无甚极细书,《乐毅论》乃微粗健,恐非真迹”,陶弘景表示赞同,曰:“《乐毅论》愚心近甚疑是摹而不敢轻言,今旨以为非真,窃自信颇涉有悟。”那么,梁朝内府的藏本,宜是摹本而非真迹。

《乐毅论》的结构分析1.粗细变化。如对该帖精读细研,便会发现不少字的笔画细处极细,粗处极粗。以较能体现结构架势的长横来说,虽然一般说来均比短横为细,但各字的长横与长横比较,仍有微妙的粗细之别。例如右图中笔画少的“士”字长横粗强,而笔画多的“华”字长横细健,“光”字长横左粗右细,“兵”字长横左细右粗,“书”字长横细腰微卧。右图中“公”字各画均较粗壮,而“即”字多笔粗强,少数纤细;“变”字上部笔画较细,下部捺脚粗浑;“弥”字左部雄壮,右部较细。如此鬼腕神管的不同提按变化,造成各种笔画的轻重之别,赋予字体不同的神情;;或“若起若卧”,或“若愁若喜”,呈现出动人的生命意趣。

2.伸缩变化。《乐毅论》在笔画伸缩方面的处理是多种多样的:右图中“华”字七横一长六短,其草字头下的一横与末横都写得极短,突出长横与中竖向外扩张的气势;“义”字斜钩尽力向右下伸展;“焉”字首长画横覆,下部四点及折钩横向分布,三个短横细而短缩,于是造成险异结体;“极”字木字旁竖笔有意缩短,为的是让右部底横左伸其下,以便造成另一种新异构筑。这种种伸缩之笔疏密相衬,纵敛交错,妙中增奇,意趣迭生。

3.大小变化。虽然《乐毅论》的布白是以均衡、规整为主调的,但若细细分析起来,其字体结构的大小变化是异常丰富的。如左图中的“切除暴不”四字,顺次为一扁二方三高四短小,呈现四种面貌,其中第三个字和第四个字的结体,大小悬殊,这是以各字的本来面目自然形成的节奏。然而,左图中的“淹留”二字,却似乎是书家故意造成的大小之别。

4.楷合隶意。《乐毅论》虽为楷书,但其隶书意味浓重。如左图中的“其”字,横画特别长,是一个字的主笔,有“千里阵云”之态,使整个字具有强烈的横向延展性,其作用与隶书中的波画相同,但形态不同,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左图中“天”字的捺画,极力向右下伸展,非常舒展。左图中“下”字的点则是直接从隶书中借用而来,具有向右的运动感,使人的注意力不由自主地向右移动。另外,帖中的竖画大多数较短,且上粗下细,给人的视觉感受是上实下虚,这样就减弱了该画在整个字中的纵向力度感。左图中“尹”字的纵撇改为回锋撇,与隶书中的掠法相似,具有隶意,并且该画的长度较短,从而缩小了整个字的高度。帖中还有一些像“双人旁”(如图中的“徒”字)、“足字旁”等也是从隶书中脱胎而来的,这些具有隶意的偏旁部首起到了点缀作用,使得该帖在秀雅行气中有了一种古朴的意韵。

5、楷含行草。尽管《乐毅论》工谨整饬,但仍不乏率意、飘逸、灵便之处。这无疑来自行书和草书的写法。如下图中的“求”、“流”、“致”三字。在工-整严密、一丝不苟的楷书中出现一两个行草写法的字,能增加通篇的活泼灵动。

6、特殊写法。《乐毅论》中有许多字的写法比较特殊,这样在整个帖中就显得变化丰富。如图中的“围”字,左边一竖较短,以至不能包容围框里的内容,但作者把上部写得很严谨,再加上横竖写得很规范,以致下部的断开并未影响整个字的严谨。在这种情况下,千万不可写到中间再把第一竖续长。下图中的“暴”字是个古异体字,笔画较多,写此字须有全局观,写上部即要谋划下边,才不至于上松下紧,捉襟见肘。该帖对这种笔画较稠的字采取任其自然的处理方法,而不是故意压缩,硬把它压缩在一个字的空间里。这种崇尚自然的结构观与后来颜体“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令大”的结构处理模式可以说大异其趣。而左图中的“亏”字是个繁体字,但在结构处理上很有特色:下笔体势开张,左部似乎没有给右边留下生存空间,下部则扬左抑右,充分体现与右边部分的呼应;右边部分则巧妙地穿插进左边的空档之中,使人一点儿也不觉得勉强,下部又化繁为简,同时与左边遥相呼应。整个字既稳健又轻灵,确为难得的佳构。





尼古拉斯忆心


王義之(303~361),字逸少,原籍琅琊临沂,居会稽山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王義之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广泛涉猎前代名家,他的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他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精研体势,最终使楷书完全独立于隶书。并进一步革新和发展了行书和草书艺术,创建了可供后人效法的楷、行、草的规范模式。王義之把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极大的丰富了书法的艺术表现性,并把书法技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书法艺术进入到多姿多彩的境界。王義之是书法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被人们尊为“书圣”,在书法方面做出了划时代的重要贡献。

《乐毅论》是王義之著名的小楷法帖。内容由曹魏的夏侯玄所写,后来王義之以小楷将其抄录下来。《乐毅论》意境纵横开阔,刚柔并济。章法疏朗,字法循规蹈矩,古朴苍劲。有据载此帖“梁时模书,天下珍之”。唐代褚遂良说它“笔势精妙,备尽楷则”。称它在王義之正书之中排名第一。




弄墨人3476384831199


中正平和,温润如玉











戒雅


现在看到的是“复制”品,多多少少与原作有差异,所以今天只能读读前人的欣赏评论,况且这种文字多少不易理解,抽象理论,要真正理解欣赏只有自己不断提高,达到了一定高度方可读帖言语。










伍增杰字愚翁书法诗词


王羲之《乐毅论》是经过精研体势,损益古法,遂臻神妙的组合而形成并合纵横,柔中寓刚,章法蔬朗行气贯通,以纵行为列,横排无序,给人以潇潇洒洒,自然而然的感觉。字形结构平和端庄,收放自如,雍容坦然,节奏明快。是一篇极佳的楷书。给学书人好处多多。受益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