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霉豆腐:伴我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求学岁月

霉豆腐不容易坏,耐藏,味道咸辣鲜香,开胃下饭,佐粥最好。我们那里的人家,一年到头桌上几乎都有一小碗鲜红的霉豆腐。

故乡霉豆腐制作历史悠久,古法记载:“冬令严寒之际,以黄豆所制之豆腐,切成方形小块,置木架上霉之弥月,菌满涤以火酒,浸以粗盐,入瓮封固,约半年,启而食之,味极鲜美。”


石磨磨豆浆

记忆里,每年临年时候,田里农活闲下了,许多人家就开始作霉豆腐。量三五升黄豆,倒木桶里,头天夜里用井水泡下,第二天就泡涨了。那时没有磨浆机,得用手推着石磨慢慢磨。村里石磨只有两口,我们刘族厅屋有一口,另外万宝公公家有一口。这时石磨不够用,大家只能排着来。石磨很沉,我们小孩推不动,一般都是大人推磨,小孩提了桶,手拿勺子,往磨眼里添豆子。添豆子不是那么简单,有的小孩手生,一次舀满勺的豆子,下一次又舀几粒豆子,不均匀,还有水和豆的比例也拿不准,勺子里不是水多了,就是豆多了,下豆的时间间隔也要掌握好,手眼不灵活的话,眼看着石磨转了很多圈了,勺子里的豆子还没倒进磨眼。添豆子做到每次间隔均匀,下豆的量匀称,磨出的豆浆就细腻,浓度也适合。厅屋里站满了来磨豆浆的人,磨盘在人力的推动下,飞快地转动,隆隆地响。天气虽冷,推磨的却满头出汗,大家不精贵气力,见有人推累了,就接过手帮着推。


滤浆去渣

雪白的豆浆,沿着磨口汩汩地流下磨槽,散发出清新的豆腥味。豆浆磨好了,在灶上的大锅上架好井字形的滤浆架,把豆浆舀进纱布袋里,反复多次挤压,直到没有浆水出来了。滤好后,大火烧锅煮沸,接下来是点豆浆,这一步非常重要,豆腐的老嫩全在这一步的把握。我的祖父是点豆浆的老手,经他点的豆浆做出的豆腐无不老嫩适宜,村里人这时候多会请他去点豆浆,祖父也总是很乐意去帮忙。看祖父点豆浆真好看,煮沸的豆浆先倒进大木桶里,静止一会儿,捞出多余的泡沫,祖父一手端着调好的石膏水,一手拿瓢不断线舀起豆浆又倒下,仿佛瓢里有流不断的豆浆出来,适时加进一点石膏水,直到把所有石膏水全部调进去了。豆浆点好,用水缸板盖好,静止几分钟,就凝结成豆腐脑了。


压制豆腐成形

用勺子舀一碗白若凝脂的豆腐脑,喜甜的,加小勺蔗糖,喜辣的,加调羹辣椒水,搅拌一下,乘热,呼啦啦吃下去,柔滑鲜嫩,味道真美。吃过豆腐脑,摆好压豆腐的四方形的框架,里面铺好纱布,把桶里的豆腐脑舀进纱布里,压制的豆腐不宜过厚,成形的豆腐二三寸厚的样子,所以作一桌豆腐(一个框架一次压制好的豆腐量),豆腐脑不能加多了。加好豆腐脑,把纱布的四角理顺,压上木板,木板上再压两个十来斤重的河石。压豆腐的时间有点长,要两三个小时。

豆腐压干水,成形了,用刀划成巴掌大的小块。我们乡里人家,有块豆腐也要分给邻舍尝尝,那时妈妈叫我端着碗,一家一家往邻舍送豆腐。人家问我,早早,谁叫你送的呀。我说,妈妈说,家里新作的豆腐,端给姆姆(婶婶)尝尝。


豆腐切小块,置于铺有干净稻草的箩筐中发酵起霉,一层稻草一层豆腐块,依次铺陈

作豆腐前,准备两把干净的稻草,捋去秆衣,日头下晒过,待用。还要找一个大的谷箩,也洗干净,晒干。豆腐作好,可以切块装箩起霉了。先在箩筐底下铺一层稻秆,豆腐切成一寸见方的小块,铺在稻草上,放满一层,又接着铺一层稻秆,再铺豆腐,依次进行,最上一层铺稻草,最后用薄膜封严口,就可以用绳悬挂在梁上起霉了。起霉要半个月左右。等到揭开薄膜,看得到豆腐块上长出一丛丛灰色的“狗屎毛”,霉就起好了。刚起好霉的豆腐味道鲜滑美味。夹几块搁碗里,再切上两个蒜头,撒上一点红辣椒粉,放饭甑里蒸好,淋上几滴茶油,软滑鲜香,可多吃好几碗白米饭,离家后很久没吃过这样可口的东西了。


发霉长毛的豆腐

起好霉,接下来就是蘸霉豆腐了,蘸霉豆腐就是给起好霉的豆腐蘸上辣椒末和盐巴。红辣椒先用锅炒酥,再上石磨磨成末,有一股浓烈冲鼻的辣香味,小时候,我很怕这股浓烈的辣味,有时近前看婆婆蘸霉豆腐,辣味冲进喉痛,刺痛着眼睛,难受得泪水都要流出来。盐巴要用那种颗粒大的粗盐。用一个钵头把辣椒末和盐拌匀,霉豆腐放进去滚一下,身上立时就沾上了辣椒末和盐巴,然后把蘸好的霉豆腐放进瓦罐里。


长好霉的豆腐块放进拌了盐巴的辣椒末中,使其蘸上辣椒末和盐巴

瓦罐事先要用热水烫洗干净,杀死杂菌,放日头下晒干,有的还要用谷糠和辣蓼再熏一次,以便彻底杀死杂菌。这样霉豆腐放进去才藏得久。瓦罐装满蘸好的霉豆腐后,加一碗明油进去,就可封口了。有的人家,还在罐里加些橘皮、冬瓜干、瓠子干、小山椒什么的一起浸泡,味道更好。封口时若在盖子周围抹一遍黄泥,可藏到来春三月不坏,风味更浓。


装入瓦罐保存

在故乡,霉豆腐因带个“霉”字,是避讳出现在大年夜的饭桌上,而且要出了正月才能上桌,算是贫贱之物。等到了农历二三月间,正是蔬菜青黄不接的时候,霉豆腐实现了身份的反转,成了乡里人餐桌上的主角。

读初中时候,寄宿学校,周末回家带菜带米,菜里面带得最多的就是霉豆腐。通常在学校食堂打碗二毛钱的冬瓜汤或白菜汤,外加自家带的一块咸辣霉豆腐,搅拌一下,呼啦啦能下四两白米饭,管饱。乡里有句老话:吃过三年霉豆腐,方能读得圣贤书。道理虽简单,却也见得霉豆腐在乡里人的眼里还是珍重的。霉豆腐伴我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求学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