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嘉靖差点把明成祖的牌位扔出太庙?

大侃历史


朱棣可以说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皇帝,他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在年幼时就接受了来自父亲朱元璋的正统教育。此后在凤阳时,又亲密接触了底层贫苦大众,让他深入地了解了民情。“民间细事,无不究知”,这段宝贵的经历为朱棣做藩王奠定了基础,也正是这些体察民情的经历,让朱棣在当上皇帝之后体恤百姓。此外,朱棣还知人善用,能够辨别是非与忠,朱棣还有着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明史·成祖本纪》中这样评价朱棣: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李贽也曾说道:“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明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但是朱棣的牌位曾经差点被嘉靖皇帝扔出了太庙。这是为何呢?

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他使用这个年号长达四十五年之久,嘉靖皇帝在位期间,政治上“御外侵,修边墙;抗倭寇,安海疆”,在经济上繁荣发展,资本主义在这一阶段萌芽发展,“振经济,兴市场;理河道,修堤防”,在文化上则“兴土木,修殿堂;兴文化,建学堂”。嘉靖皇帝开创了明朝的嘉靖中兴。

但是嘉靖皇帝的皇位也是得来不易的,他本来只是一个藩王,由于明武宗驾崩又无后代,朱厚熜才被挑选出来继承皇位。按理说,刚坐上皇位他应该步履维艰,小心谨慎,但是朱厚熜却大张旗鼓地进行改革。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追封他的母亲为太后,并将自己父亲的牌位请进太庙进行祭祀。但是按照当时的规定,朱厚熜的父亲作为兴献王是没有机会入主太庙的,而朱厚熜非要把自己父亲的牌位请进太庙,这不就违反了规定了吗,于是众多大臣上书反对。双方争执不下,在嘉靖三年(1542),朱厚熜终于得偿所愿,追尊了自己的父母,但是大臣们强烈反对,两百余人在左顺门前长跪不起。这件事激怒了朱厚熜,他认为自己身为皇帝却连这点小事都无法办到。于是廷杖致死的大臣就有十六人,一百三十余人被下诏入狱。大臣们的鲜血染红了左顺门,也没有人敢再反对嘉靖皇帝了。这件事也被称为“大礼仪之争”。

嘉靖皇帝的父亲被奉为皇考,而明孝宗朱祐樘被奉为皇伯考。按理说,朱厚熜的父亲已经被奉为皇考了,那么他的牌位也应该可以搬进太庙了,但是按照规定“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意思就是,太庙中只能安放七个人的牌位,而这七个牌位中必须留有一个用来摆放开国之君的牌位,而其他六个牌位则要按照“亲尽则祧”的规定。而这个规定的意思就是,超出了与现任皇帝亲属关系的牌位就要被移出太庙。

太祖朱元璋的牌位移不得,那便移朱棣的吧。但是大臣们又不干了,一群大臣哭的昏天黑地,向朱厚熜细数朱棣的功劳。为了防止朱厚熜再想把朱棣的牌位移出太庙,众位大臣甚至修改了给朱棣的庙号,朱棣的庙号从“太宗”变为了“成祖”,这样,朱棣的牌位才被保留了下来。

朱棣的牌位也动不得,那就只有动朱棣的下一任皇帝朱高炽的牌位了。朱高炽在位仅一年,再无大臣反对了,嘉靖父亲的牌位终于被迎进了太庙,嘉靖皇帝的父亲也从兴献王变成了明睿宗。朱厚熜的心愿终于满足,“大礼仪之争”也终于渐渐平息下来。朱厚熜一生冷情,却深爱着自己的父母,这样的孝心值得我们去了解与学习。


邓海春



125878215蜂獾


没有的事,准确的说嘉靖帝是为了保证朱棣不被祧出太庙,才在大礼议中将明太宗文皇帝朱棣,重新追谥为明成祖,与太祖朱元璋一起为明代二祖,定为不迁之祖。

太庙的主体建筑为前、中、后三大殿。前殿为享殿,用于祭祀仪式,中、后殿为寝殿、祧庙,分别用于供奉先祖和远祖的神主,祧庙与享殿、寝殿有一墙之隔,三大殿面阔均为九间,到了成化皇帝去世时,太庙九间已经是满了,于是朝臣商议将德祖(朱元璋的高祖父被追尊为德祖)定为始祖,作为不迁之主,自德祖以下依次迁往后殿的祧庙,这就是“奉祧”,所以到了嘉靖朝时,已经依次将太祖朱元璋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的神位都祧出了太庙。

现在嘉靖帝为了将兴献帝祔庙,就不得不先提前挪走一位祖宗,德祖之前定为始祖不让动,排顺序该轮到太祖了,这就尴尬了,太祖皇帝是开国皇帝没人敢动,太祖以下的也都是正儿八经的皇帝,不可能为他这位没当过一天皇帝的父亲给奉祧,法理上说不通啊,于是嘉靖十年正月,明世宗下诏立太祖为不迁之祖,将德祖奉祧,从太庙正殿和寝殿中就给兴献帝腾出了一间位置。

但没有庙号称宗的兴献帝还是不能入主太庙,嘉靖帝还只能从礼仪入手给生父祔庙铺路。

嘉靖十七年六月,致仕扬州府同知丰坊上疏,奏请复古礼,建明堂,加尊皇考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明堂祭天与郊祀一样是古代礼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在宫殿里进行的“堂祭”,祭昊天上帝,并需要有功德的祖先配祭。

嘉靖皇帝很高兴让大臣讨论,可朝臣多数不买账,就连靠阿谀皇帝起家的严嵩也含糊说道,以兴献帝配明堂没问题,可称宗就没有必要吧。

更有大臣言道,参照周礼,周代明堂配祀的是文王,以此来论太祖皇帝相当于周的始祖后稷,那太宗就是文王,明堂配祀也应该是太宗皇帝。

嘉靖皇帝见重臣都不赞同,惩处了言辞激烈的朝臣,可即使这样,作为礼部尚书的严嵩虽说赶紧上书,引经据典赞同兴献帝称宗,可至关重要的神主入太庙一事绝口不提,这毕竟太过惊世骇俗,历朝历代也没这样干过,严嵩也没胆量开这样的先河。

没办法,事情到了这一步,嘉靖皇帝只能赤膊上阵,亲自写了一篇《明堂或问》明确表示,称宗必须祔庙。同时为了解决明堂配祀的礼仪问题,又将明太宗朱棣的庙号升格为成祖,与太祖朱元璋一道成为大明的二祖,同时出现在每年的郊祀祭天典礼上,配祀天帝。

在完美解决了礼法问题后,明世宗朱厚熜终于在嘉靖十七年九月,为其生父献皇帝追尊谥号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追尊庙号为“睿宗”,神主祔太庙。

就这样自嘉靖十七年后,耗时多年的大礼仪事件终于完结,永乐皇帝庙号也由大礼仪的牵扯,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明成祖。


云谈青史


嘉靖差点把明成祖的牌位扔出太庙,这个说法有点哗众取宠,政治高手嘉靖帝不会那么愚蠢。这件事起始于“大礼仪之争”,“大礼仪之争”结束后,嘉靖帝完胜,其父兴献王朱佑杬,如愿以偿获得“皇考”身份。

接下来,嘉靖帝将父亲的牌位供入太庙就顺理成章,因而嘉靖“祧”仁祖牌位,将父亲的牌位入庙。自此四祖牌位尽祧,将来嘉靖帝驾崩入庙,按次序必将太宗(即明成祖朱棣)的牌位祧出。不过,鉴于朱棣的地位比较特殊,所以最后把仁宗朱高炽的牌位移出了太庙,保留了成祖牌位。这就是题干所说,嘉靖差点将明成祖的牌位扔出太庙的说法。

要想弄清楚这些复杂程序背后的问题,要先了解古代庙祭的礼仪,以及相关的变迁。

古代的庙祭礼仪

中国第一个成型的祭祀礼仪,出自《周礼》。按《周礼》规定,天子祭祀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周朝的七庙为1+2+4模式,即一个始祖庙(后稷),两个永世不祧庙(文王和武王),四个亲庙(现任王的高、曾、祖、父)四代。

七庙中,四个亲庙,将来随着新王驾崩,远祖将逐次毁庙,意思是亲尽庙毁。汉以后,不再为每个皇帝都立庙,而是改做一座太庙,供奉牌位,亲尽后,祖先的牌位被移出太庙,就叫“祧”。

明朝将七庙改成了九庙(其实西周后期就改成了九庙),朱元璋在世时,追封高、曾、祖、父四代先祖为德祖、懿祖、熙祖和仁祖。等明英宗驾崩,宪宗即位,九庙已满,另外五庙分别为: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另外惠帝朱允炆和代宗朱祁钰,被剥夺了帝号,不被承认。

明代庙祭的变迁

在明英宗之前,九庙未满,不需要祧庙,等明宪宗朱见深驾崩,就必须要祧出一位祖宗的牌位。祧谁是个问题,原因就出在明朝没有规定谁是始祖,谁有永世不祧的地位。

按古代的规矩,一般新王朝建立,会追尊第一代先祖为始祖,入始祖庙,永世不祧。但朱家世代贫农,根本找不到谁是始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曾经想以朱熹为始祖,但这种牵强附会的做法,很容易留下诟病,最后只好作罢。也就是说德、懿、熙、仁四祖,都不是始祖,只能从他们开始祧。

由此,明宪宗驾崩,祧德祖;明孝宗驾崩,祧懿祖;明武宗驾崩,祧熙祖。“大礼仪之争”后,献皇帝朱佑杬,被追封为“明睿宗”,入太庙,祧了仁祖。自此四祖尽祧。

下一个该祧谁

祧四祖,没有什么争议。问题是嘉靖帝驾崩后,该祧谁呢?按次序该轮到太祖朱元璋了,显然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他是不能祧的。明朝因为始祖“虚位”,造成了事实上朱元璋既是始祖,也是永世不祧之祖。

朱元璋不能祧,就轮到了太宗朱棣。朱棣能祧吗?也不能!

我们都知道,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起兵造反,夺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此后大明皇位,便转移到朱棣一系。由小宗变身大宗,朱棣的地位很特殊。另外假如祧了朱棣,某种程度上,等于否定了“靖难之役”。所以,朱棣也不能祧。

经过大臣们的讨论,干脆就确立了朱棣永世不祧的地位,并且将他的庙号,由“太宗”变更为“成祖”。

朱棣不能祧,下一个就轮到了明仁宗朱高炽,他没有不祧的理由。因此,嘉靖皇帝驾崩后,仁宗的牌位被移出太庙,嘉靖入替。

尾声留下的争议

作为“夹塞”进入太庙的朱佑杬,其实是不合法的。在“大礼仪之争”中,一直力挺嘉靖帝的张璁,曾经建议嘉靖另立亲庙,供奉安陆系祖宗,既满足了人伦的“亲亲”孝道,同时又免得入太庙引起“以庶犯嫡”,坏了“尊尊”礼教。

不过,霸道的嘉靖帝并没有采取这个建议,而是将父亲的牌位,“夹塞”进了太庙,位列武宗之前。

此后,穆宗和神宗在位时,都不断有大臣提出,祧“睿宗”牌位,都被拒绝了。朱佑杬的牌位一直保留到了明朝灭亡。

题干所说,嘉靖帝差点把成祖牌位扔出太庙,有点耸人听闻,嘉靖帝不会那么缺心眼,恰恰是他确立了朱棣永世不祧的地位。还有说,嘉靖曾经“提前占位”,把明仁宗牌位祧出,这个说法恐怕也站不住脚。既然确立了朱棣永世不祧,下一个被祧的自然是仁宗,他死后也不会没有位置,嘉靖有那么迫不及待地希望自己驾崩吗?


寻根拜祖


嘉靖要把明成祖朱棣的牌位扔出太庙?给他一百个胆也不敢啊,要知道明朝京城的太庙是朱棣一手建造的,而且建造规格比紫禁城还要高,还要豪华。嘉靖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把朱棣的牌位扔出去。

嘉靖的太庙之争

说到嘉靖皇帝,他的继位完全是一个意外。他的大伯弘治皇帝朱佑樘是一位非常专一的皇帝,一生只娶了一位张皇后,这样专情的皇帝实在是难得。可惜这位专一的大伯留下的子嗣很少,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次子朱厚炜早早夭折,长子朱厚照继承皇位后也于31岁的时候英年早崩。

皇帝驾崩就要找新的皇帝来继位,弘治已经没有儿子可以继承了,根据明朝“兄终弟及”的祖训,文武大臣们就找到了当时在湖北做藩王的朱厚熜,推举他前来京城继承皇位,也就是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这个皇位可以说是“捡”来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人家“求”他来做皇帝。正因为有这样的原因,嘉靖皇帝登基后非常犟,在很多事情上都要一争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嘉靖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认父亲

当时大臣们建议他认大伯为皇考,生父改为皇叔,这样就能保证嘉靖正统的身份。但嘉靖不同意,坚决要以生父为考。其实这点也不怪嘉靖,因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遇过类似的事情。

当时朱元璋称帝后先是建了四祖庙,后来再建太庙。庙里要放祖先排位的时候,由于朱元璋是农民出身,有大臣就建议他认一个祖宗,把宋朝的理学家朱熹当成自己祖宗供在太庙里,这样自己有面子,名声也好听。朱元璋没有理这个大臣,而是问了下面一个小官:“你是名人的后代吗?”小官说不是。朱元璋明白了,连小官员都不乱认祖宗,我怎么可以这么做呢?

于是,明朝供奉的先祖就有了这几位:肇祖朱百六,兴祖朱四九,显祖朱初一, 景祖朱五四。这些都是当时穷人的名字,取出生日期为名,就像朱元璋的名字朱重八一样。

太祖朱元璋没有乱认祖宗,嘉靖自然不能乱认爹。在嘉靖的坚持下,他的生父终于获得了皇考称号,这就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大礼仪”事件。为父亲争取下皇考的嘉靖还不满足,他要把父亲的牌位放入明朝的太庙,结果引起群臣的反对。因为嘉靖的父亲没有做过皇帝,只是一个小小的藩王,按照祖制是不允许入太庙的。这次强嘉靖没有硬来,嘉靖四年的时候,他在太庙建筑群的左侧建了一个观德殿,用来摆放父亲的牌位。

一直到了嘉靖十三年,明朝的太庙进行过一次改革。最初太庙祭祀的九个牌位分别是朱元璋的高祖朱百六(德祖),被追尊为始祖,后面就是太祖、太宗一直到武宗,其中建文帝和景帝没有在里面。改革后,嘉靖认太祖朱元璋为始祖,于是德祖朱百六的牌位就被安排到祧庙了。当时嘉靖给明太宗朱棣专门安排了一个“世室”,规定百世不迁,永远不会被迁出太庙。改革后的太庙牌位有八个,留有一个空缺。

到了嘉靖十七年,嘉靖改太宗庙号为“成祖”,他的这一做法不是为以后父亲牌位进来而准备,主要是为了自己皇室“大宗”的地位。我们都知道朱元璋传位给孙子朱允炆,朱棣是夺侄子皇位,嘉靖是朱棣这一支的后代,如果把朱棣的庙号从“宗”改成“祖”,那朱棣的后代做皇帝就是绝对正统了。

嘉靖是怎样把父亲牌位放入太庙的?

嘉靖的父亲牌位能够进入太庙来自于一场意外,在嘉二十年的时候,太庙发生了一场大火,8座殿室都被烧了,唯有旁边摆放嘉靖父亲牌位的观德殿幸免于难。重建太庙以后,嘉靖也对太庙的格局重新安排,恢复了原来“同堂异室”的格局,也借这个机会把父亲牌位从观德殿请到了太庙内。

因此嘉靖的父亲牌位进太庙是有空缺的,不需要扔掉谁的牌位来腾地方,再说朱棣在太庙的位置在嘉靖十三年就已经确定为“百世不迁”,又怎么会被扔出去呢?


水煮汗青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里我得要纠正一下题主,你这个说法有些错误,嘉靖并没有将明成祖朱棣的牌位给扔出太庙。准确来说,他是将明成祖朱棣儿子的仁宗皇帝朱高炽的牌位从太庙的正殿移至到太庙的偏殿(也就是祧庙)。所以说,你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除非是嘉靖脑子有问题,才干出把明成祖朱棣的牌位给扔出太庙。从历史上看,很显然,嘉靖很聪明,也很腹黑。



那么到底这当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这得要从嘉靖初年,一件叫“大礼仪之争”的事件说起。自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可以说明朝皇帝的人选也就从朱棣这一代开始了。到了明武宗朱厚照这一代,突然发生了一件大事:朱厚照年纪轻轻30岁就驾崩了,这还好,可悲的是朱厚照并没有留下子嗣。这咋办?国不能一日无主啊。于是皇太后和众大臣决定遵循太祖皇帝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训》,来寻找继承人,从朱厚照的老爸明孝宗寻找,发现他没有亲弟弟,那怎么办,只能找堂兄弟了。诶,有了,离得最近也就孝宗皇帝的父亲宪宗皇帝的子孙了,他就是兴献王的长子朱厚熜,也就是日后的嘉靖皇帝。

要我说,如果是孝宗皇帝这一脉,兄终弟及来继承皇帝,那就没有后面的事情发生了。可偏偏就没有。原本朱厚熜要想继承大统,首先就要尊孝宗皇帝为父,这才符合礼仪,可是嘉靖皇帝脾气偏偏就上来了,他先是假意答应,后来登基后的三年,突然提出要尊其父兴献王为“皇考兴献帝”。众大臣当然一致反对,这太不像话!于是在左顺门跪拜哭请他收回成命。可是嘉靖不仅没有答应,反而将哭请的两百多大臣,下狱的下狱,革职的革职。自此那些反对的大臣三缄其口。


这还没完,光给他老爸皇帝尊号这还第一步,这第二步,他另外建了一座祢庙,亲自命名为世庙,专门祭奠他老爸的。当然了,这还只是第二步,他的第三步就是让他老爸入太庙。

什么概念?

按照《礼记·王制》的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意思就是说,太祖正庙只供奉七位皇帝,除了始祖之外,其他六位是三对父子。如果要有新的皇帝入庙,就必须踢出一位,将他弄到祧殿,也就是偏殿。

意思跟明白了吧。也就是,嘉靖想让他老爸入正殿,就必须有一个要被弄到偏殿。这个皇帝是谁呢?

太祖皇帝。他肯定是不敢轻举妄动的。把太祖弄出去。这不是打他的脸吗?那么是谁好呢?本来他是想把太宗皇帝(当时朱棣庙号叫太宗)弄到祧殿,可是大臣不愿意了,他朱厚熜可是朱棣一脉,如果动了朱棣牌位,不就是在质疑他皇帝正统吗?于是他放弃了,并且还将朱棣庙号改为成祖。


那么他弄了谁的呢?明仁宗朱高炽。他提前将他老婆的牌位给弄到了太庙当中。先让死去的老婆占个位置,等他死后牌位也就有了他的份儿(太庙是一帝一后的),那么他的老爸睿宗在太庙的位置也就安全了。

不过在嘉靖死后,他儿子穆宗皇帝觉得他老爸当年的做法太荒缪了,于是把嘉靖老爸睿宗的牌位给弄出太庙,重新放回世庙祭祀。嘉靖搞了半辈子,还是没成功。被他儿子轻轻一动,又回到原位了。


青史回声


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想到这里,小编的心中就有了疑问,当年嘉靖是出于什么原因将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了?更多明粉的给出的原因嘉靖是想让他爸睿宗进入太庙,但是此时太庙九个神主已经满了,如果硬要放进去,那么就要把朱棣迁入祧庙,嘉靖不敢这么作,所以提升朱棣为成祖,这样朱棣就可以不用迁了,被迁入祧庙的就成了仁宗。这个说法的流传很广,在原因尚未明确时也有一定的说服性,但要是熟悉明史的人仔细研究下,还是能发现问题的。

所以小编觉得上述这种说法不过是张冠李戴,因为仁宗被迁入祧庙的原因是嘉靖皇帝要把他老婆孝烈皇后升袱太庙。而且嘉靖老爸睿宗进入太庙的时候,太庙中只有八个神主(因为嘉靖九年的时候,嘉靖将明朝远祖德祖迁入祧庙,把朱元璋视为周后稷,神主放在正中,所以此时太庙只有太祖,太宗,仁,宣,英,宪,孝,武共八个神主)根本不存在有人进来,会有人被挤出来。那么,这个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

好了,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讲明“嘉靖皇帝要尊朱棣为成祖”的原由。

嘉靖皇帝一直试图让自己的老爸称宗袱庙,可是阻力太大,这时有人提出要恢复“明堂”制度,给嘉靖老爸加庙号,称宗以配上帝。明堂制度是什么呢?按照周礼,郊祭以后稷配天,明堂以周文王配上帝。明堂以周文王配上帝,是因为周文王有大功于周。对比于明朝,明太祖作为始祖自然自比于后稷。而朱棣再造家邦,自然可以比于周文王,享受明堂祭祀。然而,周以后,汉唐宋的一些皇帝都用自己的父亲去享受明堂祭祀,嘉靖自然可以以此为借口,让老爸进入明堂。

但是嘉靖老爸作为一个没什么功劳,甚至没当过皇帝的人,去与朱棣争夺明堂祭祀,这实在有违宗法。因此,大臣唐胄就上书,认为应该用朱棣享受明堂祭祀。嘉靖自然严惩了反对者。为了达到让老爸称宗袱庙,嘉靖还专门写了《明堂或问》,以问答的形式,提出自己老爸必须要称宗袱庙。但是对于自己老爸抢了朱棣的明堂祭祀,嘉靖自己可能也觉的不妥。所以在《明堂或问》中提出应该如何补偿朱棣。

他说:“问曰:太宗功兼创守将何以报之哉?答:我太宗当 皇祖初定之中,又值建文所坏,复兴起之便,是再创一般,今同太祖百世不迁,此乃报崇之正。然称号太宗未免无异于列圣,当以祖字别之,庶见其宜也。”

综合上述原由,我们就能得出嘉靖之所以尊朱棣为成祖,是因为他老爸抢了朱棣的明堂祭祀,自觉不妥,所以尊朱棣为祖,百世不迁,用这种办法来“补偿”朱棣。所以在嘉靖十七年九月,朱棣“荣升”成祖,而嘉靖老爸也“荣升”睿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