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宋真宗泰山封禅以后,就再也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了?

木剑温不胜


北宋除了太祖赵匡胤能文能武外,其他皇帝基本就是废柴,尤其是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更是亡国之君。“靖康耻、亡国恨”在宋朝帝王心中是挥之不去的噩梦,宋朝因此被视为历史上最窝囊的王朝。



▲宋真宗

宋真宗赵恒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此人在历史籍籍无名,既没有治理国家的政绩,又无来开疆拓土的战例。但是就是这个一个泛泛之辈,却效仿了“秦皇汉武”的封禅大典壮举,这在历史上留下了笑话。

景德五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登泰山封禅。然而自他封禅之后,就再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了,而赵恒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封禅泰山”的最后一位皇帝。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一句话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原来宋真宗拉低了帝王封禅的规格。说起赵恒封禅之事,还得从“澶渊之盟”这次战争说起。



▲王钦若

“澶渊之盟”发生在景德元年(1004年)秋,辽太后发兵20万攻宋,契丹兵锋势如破竹,一直攻到了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契丹军队和京都汴京只一河之隔。此时朝廷震动,人心惶惶。以宰相寇准为首的主战派,提出皇帝御驾亲征,以鼓舞士气消灭敌人;以宰相王钦若为首的主和派则建议迁都,放弃北方之地。

最后真宗采纳了寇准的建议,御驾亲征,果然取得了胜利,宋朝和辽国签订了城下之盟“澶渊之盟”,契丹军队退回了辽国,京城危机解除了。寇准因此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宰相王钦若嫉妒寇准的功劳,于是挑拨真宗和寇准之间的关系。他对宋真宗说,“当初寇准是用皇帝的生命做赌注赢得了这次战争。再者说了,“澶渊之盟”是耻辱的条约,是不公平的条约。【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以万乘之尊而为城下盟,没有比这更耻辱的了!——引自王钦若语】

王钦若的话,本来是要贬低寇凖的,但却同时给爱虚荣的赵恒泼了一盆冷水,从此他一直闷闷不乐。

王钦若为了博得皇帝的宠信,揣摩圣意,提出了“封禅泰山”的建议,目的就是宣扬宋真宗的文治武功,试图比肩秦始皇和汉武帝这样的皇帝。真宗听后大喜过望。其实按照真宗这点能力,“封禅泰山”根本就是扯淡的事。我们先看看前朝都有哪些皇帝封禅泰山吧。

1.秦始皇嬴政、2.汉武帝刘彻、3.汉光武帝刘秀、4.唐高宗李治、5.唐玄宗李隆基。



亲们可以比较一下,宋真宗能比肩哪个皇帝呢?秦始皇汉武帝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三人就别说了,真宗和他们相差甚远,即便李治和李隆基他也比不上。李治能被“千古一帝”李世民选中接班人就是明证,李治以仁孝著称。李隆基少年得志,他老爸的皇位都是他通过“唐隆政变”打拼来的,他开创了“开元盛世”,只不过到了晚年宠幸杨贵妃而被世人诟病。总之真宗和这些皇帝有一定的差距。



真宗苦无良策,越比越自卑,假如提出封禅泰山这事,大臣反对怎么办?毕竟自己这点业绩明摆着呢!正在苦无良策时,王钦若又给真宗出了一条妙计,就是从“地方包围中央”,他说,只要地方官员不断的献瑞,朝廷大员们就不好反对了。献瑞是古代常用的办法,想捧谁,就让老百姓献个奇异的东西,比如五色的鸡、鸭,谷子一个杆长两个穗。小猪有两个尾巴等等……。

真宗一听这办法不错,于是暗示地方官员进行操作,结果可想而知,祥瑞之物源源不断汇集汴京,王钦若把握火候,适时提出了皇帝封禅泰山的建议,朝廷一致通过,这就是真宗封禅的过程。





说实话,皇帝弄虚作假让人不耻。到后来的元、明、清这几个朝代,皇帝们都知道真宗在封禅这事弄的不够光明正大,都嫌弃他,以他为耻,以后只是来泰山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后来的康熙和乾隆就只是祭祀,而不是封禅。)

【不一样的历史解读,不一样的知识分享。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秉烛读春秋


金元二朝无封禅需求,从朱棣开始,北京城的建设便取代了封禅仪式。

“封”是筑土为坛以祭天,报答上天的恩德。“禅”是祭地以报答大地的功德。

宋真宗之后,金元两朝作为少数民族,没有封禅的需求。

明朝朱棣建设北京城,从设计上便取代了封禅仪式,南有天坛,北有地坛,因此祭天地不需要去泰山。当然,为宣扬正统,明朝皇帝还是动了小心思,比如嘉靖帝在天坛东门,放了一堆石头,借此仿造泰山的七峰。

清朝建立后,也为了宣扬正统,康熙帝写文表示长白山和泰山是一脉,在天坛东门的石头上又放了石头,表示长白山。

最后,宋真宗泰山封禅,纯属是一场闹剧,在此不多加论述。


五味社


宋真宗乱了规矩,拉底了封殚的扬名之格。


Lxj39388388


敢到泰山封禅的帝王大都是开疆拓土,雄才大略,功德无量之君!宋真宗效法此举。真是贻笑大方。一个没有血性的王朝,一个憋屈的王朝,也敢去封禅!


有始有终329


自宋真宗封禅后就不称封禅了,改成了祭祀,到泰山祭祀的皇帝有清圣祖,清高宗。历史上共有十二位帝王亲临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