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米Minnie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反艦彈道導彈理論上確實可以反艦,但實際作用值得懷疑。
眾所周知,普通反艦導彈大體是以巡航導彈的模式運作。也就是中高速巡航,逼近目標時降低高度和速度,甚至掠海飛行,然後以較為水平的軌跡擊中敵方軍艦。
以我軍鷹擊-12導彈為例,巡航段速度為1.5馬赫,末端突防段速度最高達3馬赫。它採用了GPS+“北斗”聯合衛星制導+末端寬頻主動雷達系統的複合制導模式
雖導彈末端速度很高,但因距離海面和地方軍艦均不遠,所以攻擊的準確度很高,可以直接命中。
然而,反艦導彈則不同,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種模式。
以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為例,它的工作軌跡就是一枚彈道導彈。
高拋物線升空,然後高速下落,末端速度高達10-12馬赫。即便人為在最後階段降低速度,也不可能降低太多,那麼此時採用主動雷達引導就會出現精度問題。
速度太高,精度無論如何不可能很高。
即便達到網上說的50到80米,也難以直接命中航母。因為航母是動的,而不是靜止不動的,這是有本質不同。
美國現代化航母的航速是很高的,超過30節,也就是1秒鐘可以移動15米以上。
而航母飛行甲板寬度不過70多米,在我們老百姓看來很大,在導彈看來就是一個點。
所以,導彈想要直接命中行駛中的航母,可能性較小甚至是微乎其微的。
那麼,東風21D唯一比較有效的攻擊方法,就是使用大量子母彈,以面殺傷給予航母以破壞。
雖然子母彈不可能擊沉航母,甚至不可能導致重傷,仍然能夠殺傷甲板上的人員、艦載機和破壞部分設備,導致航母戰鬥力大減或者反港維修。
另外,美國海軍的防禦系統,對於中短程彈道導彈是有一定防禦能力的,導彈要首先突破防禦網才行。
現在最關鍵的是,究竟反艦彈道導彈使用子母彈的精度究竟如何?能否對高速行駛的航母造成實質性的威脅?
老百姓是不知道的,這是機密。
薩沙
彈道導彈原來只能用來打擊固定目標,隨著科技的進步彈道導彈也被用來開發成一款反艦武器系統,這就是有了反航母彈道導彈。與一般的反艦導彈相比使用彈道導彈有許多優勢但卻也有缺點。
首先彈道導彈具備很高的速度,可以利用這些速度進行動能打擊,甚至都不需要高爆彈頭就能實施打擊。但是利用彈道導彈進行打擊需要許多條件,包括太空中的監視衛星和一些列的測控裝備,因為彈道導彈需要機動變軌才能擊中航行中的船舶。
因此彈道導彈打擊航母不是一般國家能夠用得來的,從射程上看彈道導彈具備很強的優勢,而且更難以攔截,這是在於其高超音速的能力。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具備利用彈道導彈打擊軍艦的國家不多,其中俄羅斯的伊斯坎德爾也具備這個能力。另外在這款導彈基礎上改進空射型號也具備這個能力。
航空視界
反艦彈道導彈的突防效率要比其他反艦導彈更強一些,其實現今反艦作戰無論是是反艦彈道導彈也好,還是普通反艦導彈也好,其需要面對的關鍵問題之一就是“突防”。
而像航母這種,有多艘、多重防空攔截能力護航艦船的大型目標來說,一般的反艦導彈很難突防,這倒不是因為普通的反艦導彈很容易攔截,而是因為航母戰鬥群的防空攔截圈範圍太大;
▲以美國尼米茲級航母戰鬥群為例,其防空攔截圈半徑高達400公里,這還不包括前出的E2探測範圍。
而一般的反艦導彈都只有幾百公里的射程,航母艦載機只要攔截對方的反艦導彈發射平臺就很容易做到對航母的防護。
而反艦彈道導彈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以我國的DF-21D、DF-26系列為例,其射程高達1500-4000公里,可以在航母防空攔截圈之外實施打擊,這樣航母戰鬥群就只能單純的攔截反艦彈道導彈這個“打擊武器”,而攔截不了“發射平臺”了。
而且從目前全世界範圍內的反導攔截實驗來看,現今全世界所有國家的反導成功率都非常“感人”,即使是反導攔截能力最強的美國來說,在使用民兵||上面級這種“低速靶彈”的情況下,反導攔截成功率還不到50%。
▲美國陸基中段反導攔截系統GMD包括其前身NMD,從1999年首次攔截實驗開始算起,一直到今天一共十多次的攔截實驗中,成功率還不到50%,並且使用的還是由“民兵||”上面級改裝而來的,速度2200/秒的“低速靶彈”。
所以採用彈道導彈來進行反艦作戰,其突防能力是非常強的。
當然反艦彈道導彈作戰也有一定的難度,出了導彈本身如何在末端減速制導問題外,還在於如何建立一個可靠的“天基偵查”系統。
反航母作戰的前提是如何能發現、跟蹤、定位航母,而在茫茫廣闊的大洋上想發現航母、偵查航母、跟蹤航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從前蘇聯與美國對抗的反航母作戰經驗中可以發現,單憑偵查艦船或者偵查機在戰時跟蹤航母是幾乎不可能,在距航母幾百公里之外就被艦載機給打掉了。
所以目前來說,最有效的蹤定位航母手段,還是天基成像偵查衛星,(電子偵查衛星都不行,航母戰鬥群無線電靜默還是發現不了)最好是高軌道的偵查衛星,比如太陽同步軌道的成像偵查衛星,軌道高度36000公里,不僅反衛作戰的生存能力更強,觀測視場也更寬。
當然,隨著軍事技術的進步,未來的反航母作戰,或者說是反艦作戰也可能會有更多的變化出現。
比如大功率激光近防武器、超高聲速滑翔武器、空天一體無人機、電磁彈射系統等成熟後,未來的海戰必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幸好我們在這些領域和別人都有一較高下的水平。
最後謝謝您的閱讀!
軍事小科普
反艦彈道導彈其實只是改型版的彈道導彈,增加導彈末端制導,使其有機動變軌能力。彈道導彈和反艦導彈在設計理念上本來就是相互衝突的。彈道導彈適合攻擊固定目標,最低射程也在500公里以上。反艦導彈適合攻擊移動目標,最大射程也不到500公里。
我國DF-21D反艦彈道導彈,號稱“航母殺手”。
彈道導彈因為提前設定好目標,到達目標上空後開始俯衝,這時的速度能達到幾倍甚至10倍音速,以至於根本無法控制其飛行軌跡,所以打擊固定目標比較好。
反艦彈道導彈只能算是一款“防禦性武器”,它只能在陸基發射,目前涵蓋範圍約在2000公里。而反艦導彈則屬於“攻擊性武器”,可以跟隨艦艇遊走世界各大洋,沒有“範圍約束”,目前反艦彈道導彈也主要是用來反航母這種大型水面艦艇而已。反艦彈道導彈雖然屬於防禦性武器,但是它的射程遠,威力大,但是精確度相對較低,這一點可以通過其威力和目標較大來彌補一下。
目前沒有聽到DF-21實驗消息
反艦導彈射程近,威力相對較小,但是精確度高。以護衛艦和驅逐艦為例,它們的雷達搜索範圍一般在100公里之內,即使超過一百公里的精確度就跟不上了,所以它們的反艦導彈主要是靠直升機或預警機中繼制導,否則它的殺傷距離極為有限。
總體而言,目前世界上反艦彈道導彈還沒有實驗成功的消息,它明顯的的缺點就是打擊範圍有限,並且需要一直為它提供目標精確的位置,而它自己也要有末端精確制導變軌能力(這一技術最難突破),以應對各類防空武器的攔截和擊中目標。可以理解為它不是進攻的能者,但絕對是守護國門的利器。
不管是反艦導彈或者是反艦彈道導彈,他們都需要突破防禦擊中目標才算完成使命。
飽和攻擊也是不錯的選擇
我是軍武奇兵,謝謝你的關注與支持!
軍武奇兵
反艦導彈,是戰後開發的反各類水面艦艇包括民船最為有力的作戰武器,由於射程遠、威力大、飛行速度快,所以比魚雷對水面目標的威脅更大,是許多國家海軍優先發展的海戰武器裝備。
可以從岸上、艦艇、潛艇、戰機上發射,能自控飛行、自主制導、自動捕捉和攻擊目標,在大氣層內飛行,屬於巡航導彈的範疇,速度為亞音速或超音速兩大種類,射程在普遍在20-500公里之內。
而反艦導彈道彈,首先,是一枚彈道導彈,具備彈道導彈的特性,是按預定程序飛行,關機後能自由拋物體軌跡飛行,其飛行彈道一般分為主動段和被動段,能在大氣層外飛行,再入大氣層內,接著高速攻擊水面目標。
由於反艦彈道導彈飛行速度非常快,遠遠超過常規的反艦導彈,飛行速度往往可達10馬赫甚至以上,射程也遠超500公里,大都在1500-4500公里的區間內,速度包括射程都是常規反艦導彈所遙不可及的。
現有水面艦艇各類遠中近程防空導彈,以及各類小口徑近防炮系統,包括具備防空性能的中口徑艦炮,對亞聲速的反艦導彈,都具備一定的攔截能力,但對速度超過3倍音速的反艦導彈,其攔截概率就直線下降。
但對再入大氣層後,速度達到10倍音速的反艦彈道導彈,基本不具備攔截能力,特別是具備灌頂攻擊能力的反艦彈道導彈,其攔截概率等於零。
但目前來看,反艦彈道導彈投入實用,還需解決幾個問題,首先,是海上大中型目標的發現和定位;其次,解決反艦彈道導彈末端攻擊時的制導問題;再則,如何解決末端的攻擊問題,能否直接命中目標等。
待解決了以上幾個問題,則反艦導道導彈,才能真正運用於實戰,否則,只能是戰略忽悠,至少從目前判斷,反艦彈道導彈的應用前景並不明朗,還有待實戰作出檢驗。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首先;反艦導彈是普通導彈的改進版。
普通導彈發射後,在末端自動高速攻擊固定目標,不易精確控制落點。反艦導彈為此作出了改進。為擊中在海上時時移動的軍艦,它具備了末端制導(再瞄準、不斷鎖定)能力。
其次;反艦彈道導彈是反艦導彈的加強版。
反艦導彈攻擊的目標,都面臨敵方宙斯盾防禦系統攔截抵抗的考驗。尤其對於反艦彈道導彈的突防能力,要求會更高。
①、反艦導彈一般在百公里距離級別攻擊,滯空時間短,一般只會面對單艦的攔截防禦,容易快速突破並擊中。
(反艦導彈;鷹擊—83試射)
②,反艦彈道導彈一般在千公里距離級別發射,滯空時間長。它主要攻擊大型海上目標(例如航母及其編隊),會面對多艦的聯合攔截防禦,還可能得到敵方陸基導彈防禦系統的參與攔截支持,突破難度較大。
(反艦彈道導彈;東風—21.試射)
為此,反艦導彈導彈發射後,導彈飛行速度必須足夠快;彈道軌跡要更不規則的機動(軌跡跳躍、彈體瞬間變速、前進方向無規律扭曲等);彈體要旋轉(防止被激光武器長時間照射某一側面,能量聚焦引爆彈體)等。
反艦彈道導彈要完成這些高難動作,比反艦導彈的技術性能要求會更高,研製的難度更大。因此,世界上反艦導彈雖林林總總,但反艦彈道導彈寥寥無幾。據有關報道,只有中國的東風.—21D(號稱“航母殺手”)較為成熟。
反艦彈道導彈與反艦導彈對比的劣勢。
一,反艦彈道導彈塊頭大(例如東風.—21重達16噸),只能陸基發射。部署的機動條件受限,不能突入海洋進攻部署,只能作為“反介入”不對稱武器、在岸邊“守株待魚”單純防禦一定區域海疆。而反艦導彈塊頭小(例如鷹擊—83只有850 公斤),可選擇從空中、海面、海中(潛射)、地面四種方式發射。
二,反艦彈道導彈攻擊遠距離目標,無法直接瞄準。需要偵察衛星、預警機、無人機、軍艦、陸基雷達等協助,提供實時目標定位信息。操作難度較大,信號也易於被幹擾。
三,反艦彈道導彈發射後,敵方預警時間較長,容易組織“群狼”攔截防禦(前面已提到),不易偷襲成功。
四,玩反艦彈道導彈,需要具備一定的空天戰能力支持配合,小國玩不轉,不利於軍售。
諶人
說起反艦艦道導彈,最能耳熟能詳的就是我國的“東方快遞"家族,己經成為了反航母的代名詞,因此不僅成為了捍衛國防安危的利器,也成為了我國國防工業的希望和驕傲!
反艦彈道導彈導彈比反艦導彈有以下幾點優勢!
一:反艦導彈只能攻擊固定目標,而反艦道導彈卻能攻擊移動的目標群!
二:反艦彈道導彈最大的優勢不是在速度和程上而是在威力,射程和速度上能達到一個完美的結合,在威力上,反艦彈道導彈更是超過了絕大多數的反艦導彈。
反艦彈道導彈缺點
一;它的打擊範圍有限,只能依靠海岸展開攻擊,無法覆蓋全世界所有的海上戰區!
二:獨立生存能為弱,他要依靠在實力強大的防禦系統下,才能發揮出自身的絕對優勢!
三;自古都是矛和盾相伴而生,能否最大程度的突破敵方的防禦系統,能否最大能量釋放出自己的戰鬥力水,都應該是一值得關注和加強的問題!
反艦彈道導彈是具有長期發展遠景,前途和希望的,有消息稱美國現在已經開始朝此方向加大了投入力度,因此說,只要朝著,隱身,高抗干擾和高度智能化發展,突出,加強低空突防能力的打擊效果,反艦彈道導彈應該有一個更光明,更美好的發展前途,如果再能加強其獨立生存的能力,打擊射程更遠些,那效果就更完美了。
相忘江湖71941665
常規反艦導彈包括艦載、空射、潛射和岸基四種反艦形式,這四種打擊海上移動目標的反艦導彈,射程多在100~300公里範圍,射速分為亞音速和超音速,共同特徵是射程短且彈頭裝藥量不足以摧毀航母這樣的大型目標。
空中發射反艦導彈後可以迅速脫離戰場,潛艇發射反艦導彈可以快速下潛隱蔽,但這類導彈都不具備擊沉美軍核動力航母的能力,哪怕是數十枚導彈齊射。
反艦彈道導彈是近些年誕生的新興武器,目前已知的反艦彈道導彈除了中國的DF-21D,就是射程更遠的的DF-26。然而,這兩種反艦彈道導彈從未用於過實戰,我們甚至連海上試驗的畫面也沒有見過,它的功能參數和作戰模式也沒有任何官方披露,僅存在於一些磚家和媒體的點評報道。
從零零星星的碎片信息來看,我們能夠了解的是,反艦彈道導彈射程超過2000公里,超遠的射程和威力巨大的彈頭一發足以擊沉一艘航母。它通過衛星和遠程預警雷達捕捉海上大型移動目標的方位,再結合無人機和其他手段跟蹤鎖定,精確定位。反艦彈道導彈衝出大氣層後,到達目標區域上空再入大氣層,自身雷達開機搜索目標,以近乎10馬赫的速度垂直俯衝攻擊航母這樣的大型戰艦。這種完美的作戰模式如果成真,美軍航母大搖大擺的自由航行將受到極大限制,開戰時必須躲到反艦彈道導彈的攻擊半徑之外,讓它無法發揮最大戰鬥力。由此看來,反艦彈道導彈執行的是反介入+區域拒止模式的戰略性作戰任務,而常規反艦導彈只是戰術武器,充其量只能完成一場海上戰役。所以說,在DF-21D面前,其他反艦導彈就是個撿拾垃圾的小玩意。
但我們對反艦彈道導彈也存在著很大疑問,它既沒有進行過海上試驗,也沒有經歷過實戰檢驗,它的作戰願景和實際功能是否吻合,這點誰都無法說清楚。反艦彈道導彈的末端速度太快,如何做到準確跟蹤海上移動目標呢,假如在末段依靠戰場無人機精確定位,那麼無人機被敵方摧毀後怎麼辦。如果整個定位系統會受到各種強幹擾,或者再入大氣層時電離層的黑視會不會讓彈頭跑偏呢。自身的主動雷達開機搜索同樣也會受到敵方的強電磁干擾,在10馬赫的速度下怎麼修正捕捉目標物呢。一般常識告訴我們,要準確定位就必須放慢速度,而一旦放慢速度,那麼就很容易遭到美軍艦載標準3和標準6的反導攔截。
不問李光耀
第一個是距離,普通反艦一百多兩百公里射程,彈道搗蛋兩千公里起步。第二末端速度,即便是超音速反艦撐死兩倍,彈道搗蛋五倍起步。
E2577196873
反艦導彈對付的是鋼鐵巨獸,比其它導彈體積大要求威力更大,因是對付的是移動目標,就要求末端自動追蹤目標更精準更快,才能突破反導系統命中目標。因反艦導彈體積大重量必大,飛機只能用於中小型的,而載彈量不多。陸基反艦導彈射程遠威力大,專用於打擊航母鉅艦,導彈艦艇反艦導彈應該可以發射中大型反艦導彈,打擊航母和護衛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