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肉、龙井虾仁都不上杭州人的日常餐桌,这碗面才是他们的真爱

北方爱吃面,南方爱吃米,这似乎成了中国主食划界的规则。但是,作为江南水乡代表的杭州,却出奇地喜爱吃面。

南宋的《梦粱录》卷十六中专门用一节“面食店”记载了当时杭城的各色面食:

“猪羊生面、丝鸡面、三鲜面、鱼桐皮面、盐煎面、笋泼肉面、炒鸡面、大面、子料浇虾面、汁米子、诸色造羹、糊羹、三鲜棋子、虾棋子、虾鱼棋子……”各种各样的浇头看得人食指大动。

即便现在,坊间也爱筛选出各种版本的“杭州十大面馆”,再隔三差五地刷新。听说老字号的菊英面馆要拆,一众老食客从各处赶来,将队伍排到了百米开外,只为吃碗面。对面条的热衷上,杭州完全不输北方!

这里还有一种面,是杭州独一份的,只要是本地面馆,家家的菜单是必有它的名字,但一出杭州的地界就难寻踪迹。它就是深受杭州群众喜爱的片!儿!川!

片儿川诞生于杭州的奎元馆,已有150多年的历史,难得的是,这家老牌面馆至今仍旧经营着。

传说清同治年间,全省的读书人来杭州赶考,为了招揽生意,店主就以雪里蕻、笋片、猪肉片烧制成大众化的面,专门供应赶考书生。

有一天,一位年轻秀才来吃面,要了阳春面。店主见他眉清目秀却家境贫寒,就送了他一碗片儿川,还特意在面底放了三只囫囵蛋,祝他连中三元。

后来,这位秀才中了贡士,到店里致谢,见面店还没有招牌,便提笔写下了“奎元馆”,从此片儿川就在杭城传开。

之所以在别的地方吃不到片儿川,是因为它的选料严格,浇头中必不可少的三样:倒笃菜、笋片儿和猪肉片儿。笋片要用本地的鲜笋,冬笋最佳,笋经风易老,注重一个嫩字。

猪肉片得是精瘦的猪后腿或者里脊肉;倒笃菜难找,也可选用产于四季青一带的“城隍芥”或雪里蕻,腌制而成。

杭州的面条,基本用汆(cuān)。不同于煮,面条下到沸水里,稍微一汆就起。“汆”字后来演变为片儿川中的“川”。

汆过的面条尚未熟透,吃起来偏硬。这样的口感,不爱的人会觉得它太生,无法下咽,爱的人认为它嚼劲十足,乐在其中。

雪菜、笋片、和肉片要放进锅内大火爆炒,制作浇头。时间把控是关键,所有食材都要保持鲜嫩。面要一碗一碗地煮,才能保持味道用料的统一。

刚听到片儿川这个名字,实在很难猜想这是一碗什么面,名字中间还神奇地带了北方的儿化音,片儿?但是说的时候却不发儿化的轻音。

这跟南宋时杭州建立都城有很大关系,北方方言融入当地语言,形成了带有不少“儿缀”的杭州话。

小孩子叫“小伢儿“,出去玩叫“撒子儿”,约会叫“靠会儿”……老杭州还爱把儿字放在词汇中间,如“孩儿巷”(杭州一条老巷子),“杭儿风”(杭州的风气),“踏儿哥”(三轮车师傅)。

杭州的生活呢,不是太快,也不是太慢。人呢,文雅,柔中带刚。就像杭州话一样,吴侬软语里带着北方的儿化音。

所以,片儿川,除了是碗面,也是最地道的杭州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