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嘴炮王——司馬懿,告訴你什麼叫輸出全靠嘴!

文章不長,就是個有特色的總結,基本上是拿其它史料,反襯《晉書宣帝紀》裡的司馬懿,是如何嘴炮的:

司馬懿第一次嘴炮

這算是司馬懿最正常的嘴炮了,間接認為諸葛亮很強大:

晉書宣帝紀:明年,諸葛亮寇天水,圍將軍賈嗣、魏平於祁山......乃使帝西屯長安,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統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徵蜀護軍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討亮。張郃勸帝分軍往雍、郿為後鎮,帝曰:"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軍隃麋。

諸葛亮4伐,曹叡派司馬懿都督雍涼的軍隊,從長安出發的半道上,張郃建議司馬懿分兵,往相對天水來說,屬於後方的雍、郿2縣駐紮,結果司馬懿回應道:如果能預料前軍可以抵擋住諸葛亮,那你(張郃)的意見是對的。若不能抵擋諸葛亮,而軍隊被分為前後,這幾乎就是西楚3軍,分別被黥布俘獲的結局了。

其實司馬懿就一個意思,萬一我打不過諸葛亮呢?所以我不能分兵。

司馬懿第二次嘴炮

晉書宣帝紀: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眾將芟上邽之麥。諸將皆懼,帝曰:"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然後芟麥。吾得二日兼行足矣。"於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塵而遁。

司馬懿嘴炮說諸葛亮無能,會先安營,然後再割麥,而我們2天能趕到,於是趕過去,諸葛亮就【望塵而遁】。但《魏書》揭穿司馬懿的嘴炮:

魏書曰:初,亮出,議者以為亮軍無輜重,糧必不繼,不擊自破,無為勞兵;或欲自芟上邽左右生麥以奪賊食,帝皆不從。前後遣兵增宣王軍,又敕使護麥。宣王與亮相持,賴得此麥以為軍糧。

曹叡這【前後遣兵】,就遠不止2天,絕非司馬懿吹噓的那樣【吾得二日兼行足矣】,而司馬懿吹噓的【吾得二日】,估計是曹叡【前後遣兵】完成後算起的,那時諸葛亮早就開始割麥了。

司馬懿第三次嘴炮

晉書宣帝紀:帝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

這個不用其它史料了,這就屬於加戲了,司馬懿在漢陽碰上了諸葛亮,那可以直接進攻,可司馬懿要列陣等待,還派牛金以輕騎兵為誘餌,結果【兵才接】,雙方都親上了,諸葛亮又跑了,就好比抓住了鴨子,但鴨子還沒被煮,又活蹦亂跳地飛走了。擺明就是諸葛亮引誘,套路了司馬懿。

司馬懿第四次嘴炮

晉書宣帝紀: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天子使使者勞軍,增封邑。時軍師杜襲、督軍薛悌皆言,明年麥熟,亮必為寇,隴右無谷,宜及冬豫運。帝曰:"亮再出祁山,一攻陳倉,挫衄而反。縱其後出,不復攻城,當求野戰,必在隴東,不在西也。亮每以糧少為恨,歸必積穀,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動矣。

這也非常搞笑了,看《魏略》就知道了:

魏略曰: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魏略》明確記載,諸葛亮先撤軍,而魏軍是在知道諸葛亮撤軍後,才商議要追不追諸葛亮。《晉書》裡司馬懿【攻拔其圍】,其實拔的是空營,諸葛亮已經先撤了。畢竟哪有魏軍正好攻破諸葛亮營門,如此大好形勢下,突然停止進攻,反而爭議起是否要追諸葛亮的搞笑事情。

至於司馬懿對諸葛亮【追擊,破之,俘斬萬計】,好吧,一場重創諸葛亮的大捷!結果司馬懿部下3人全無大捷之喜,紛紛表示諸葛亮【明年麥熟,亮必為寇】,諸葛亮還要【當求野戰】,硬是把畫風搞成一幅諸葛亮魔王再臨。

司馬懿第五次嘴炮

晉書宣帝紀:二年,亮又率眾十餘萬出斜谷,壘於郿之渭水南原......諸將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積聚皆在渭南,此必爭之地也。"遂引軍而濟,背水為壘。因謂諸將曰:"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

諸葛亮五伐,司馬懿嘴炮【百姓積聚皆在渭南】,所以屯兵在渭水南岸【背水為壘】。然後司馬懿嘴炮諸葛亮要是膽子大,應該【出武功依山而東】,諸葛亮要是屯五丈原,那就安全了,而諸葛亮就是屯兵在五丈原。但看地圖就一目瞭然。

比起長安的距離,武功也就比五丈原,近一點。司馬懿屯兵渭南【背水為壘】,其實就在五丈原,南邊沒幾公里就是秦嶺,就是把諸葛亮出武功的路,給堵住了。

司馬懿第六次嘴炮

晉書宣帝紀:亮果上原,將北渡渭,帝遣將軍周當屯陽遂以餌之。數日,亮不動。帝曰:"亮欲爭原而不向陽遂,此意可知也。"遣將軍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備陽遂,與亮會於積石,臨原而戰,亮不得進,還於五丈原。

司馬懿嘴炮【亮欲爭原而不向陽遂】,好像洞悉一切,但《三國志郭淮傳》打臉:

三國志郭淮傳:是時司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議者多謂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塹壘未成,蜀兵大至,淮逆擊之。後數日,亮盛兵西行,諸將皆謂欲攻西圍,淮獨以為此見形於西,欲使官兵重應之,必攻陽遂耳。其夜果攻陽遂,有備不得上。

郭淮一句【亮跨渭登原】,說的非常好,司馬懿【屯渭南】,諸葛亮怎麼就可以【跨渭】了?

當時是渭水的夏季漲水期,那一般渡河,不僅要有渡口,還要有船。

就算是幾個渡口,那也是死的,位置固定,守住就行,怎麼就落到諸葛亮手上呢?要是南岸渡口守不住,那北岸渡口守住就行了,那怎麼就讓諸葛亮登岸成功,直接【蜀兵大至】了呢?

渡河還要有船,諸葛亮怎麼就得到船?搶到曹魏的?還是現造的?諸葛亮居然有人力現造船?

如果不靠船,諸葛亮還可以在渭水上造橋,可在渭水上造橋又是大工程,諸葛亮怎麼造橋成功的?司馬懿不管,不襲擊嗎?

電影《大決戰》裡,粟裕諷刺黃伯韜,十萬軍隊渡運河,依靠一座鐵路橋怎麼夠,豈不是昏了頭了?諸葛亮在司馬懿屯兵渭南的虎視眈眈之下,是怎麼輕鬆造橋,怎麼輕鬆渡河的?

而兵法雲“半渡而擊之”,郭淮在渭北北原,司馬懿在渭南,在諸葛亮渡河時,兩路夾擊諸葛亮,豈不是美滋滋?

司馬懿屯兵渭水南岸【背水為壘】,而諸葛亮輕易【跨渭登原】,這就非常非常尷尬了。

司馬懿嘴炮後的背景,不過是在渭南被諸葛亮輕鬆壓制,被蜀軍奪取了渭水控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