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华北京津冀的面界王者——安徽(牛肉?羊肉?)板面

安徽板面,大概是目前在京津冀地区最流行的面了吧?

几乎每条大街小巷,每个美食城,都有安徽板面馆子:

在京津冀等地见到的安徽板面,多数是这样的画风:

京津冀多见的安徽板面

或是这样:

京津冀等地多见的安徽板面

大概就是这样:

宽大的面条,深色的汤,表面一层油,几根炸过的辣椒,有可选的卤蛋,狮子头,香肠等可单点的附加品。

从这个角度看,实际上和桃花面,或是北京常见的大同刀削面相当一致,于是大概很多人会一头雾水,并不理解“板面”名称究竟是何所指。

实际上板面是以面条制法命名的面食小吃种类,板面原本是扯面(拉面)的一种,“板”指案板,“板面”便是指在案板上拉扯出的面条,与传统的河南烩面陕西油泼biangbiang面,是同一种面条,不同的调味。

安徽板面(太和板面),便是“安徽(太和)风味”的板面(扯面),仅此而已。

然而如今,随着安徽板面在各地的大规模扩张,市面上已经很难见到几个安徽板面店仍旧在采用手工制作出的扯面,取而代之的是机器压面。于是,安徽板面(太和板面),便变成了

安徽(太和)风味的机器压面,字面上保留了太和板面的名称,实际却只继承到了太和板面的风味,已经不再是真正的板面。

这实际上有些类似日本拉面和中国拉面的区别,日本拉面虽然名为拉面,实际却是手擀或机器压面,并不是拉出来的。

懂面帝这次来到了太和,来看看在安徽板面的老家,它到底长什么样子。

首先第一点不同的就是,与京津冀等地常见的安徽牛肉板面不同,太和本地只有羊肉板面,其实这个懂面帝并不在意(反正也没两块肉),大概是因为羊肉的受众不如牛肉广吧,毕竟有很多人受不了羊肉的味道,不吃羊肉,而不吃牛肉的人就很少见了。

来到了某葛姓板面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台高大的压面机(未拍照,请观众自行脑补)。

落座,看了看点单区的选项和北京的馆子基本一样的,豆腐、香肠、卤鸡蛋、海带结等,并无食欲。

于是点了一份板面加一个卤蛋,只见老板熟练地开火,开压面机电源,煮面,捞面,浇卤料……

不出三分钟,一碗面便端在我面前:

嗯,除了汤色稍淡,多了几块羊肉丁外,似乎与北京常见的板面并无太大的差别。

然而还是不同,真正吃在嘴里时,便能感受到羊油的味道。

是羊油味,并不是膻味。作为寒冷晋语区的人,懂面帝是爱吃羊肉的,可以接受,但是那些不吃羊肉的人,大概是会被这味道吓跑的。

与在北京吃到的不同,北京的板面多数有很重的碱感,面条较硬脆;而该葛姓板面应该没加碱或加碱并不多,面体本身是较润滑的,这一点好评。

卤料的味道,除羊油味外,与北京的板面较大不同的是,该葛姓板面有较重的香料味(或者说是中药味),整体感觉很像是火锅底料。

不过,总体上和北京的板面是一样的,复合香料味道。可以说,这个味道应当在北方大部(京津冀、东北、山东、河南、陕西)都是能够通行无阻的,并不是安徽一地一县的风味,而是北方大部共同喜好的味道,所以安徽板面在华北京津冀的大规模流行,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山西人多半也是可以接受这味道的,只是香料味太重,大概多数老西儿并不太能接受这个味道的面。


吃完了,汤依旧是不能喝的,不意外。

羊肉味道不错,而吃北京的板面,你基本上是看不到一丁丁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