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江西|你不知道的客家美食——包米果

中国是个饮食大国,其中,粤菜、川菜、鲁菜、闽菜、淮扬菜、浙菜、湘菜、徽菜被称为中国“八大菜系”。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无论走到哪里都只吃得惯赣菜的江西人,很是郁闷口味并不比其他菜系更差的赣菜怎么就无人谈及呢?想到那些可口入味的家乡美食,竟感到有些惋惜。

辣八想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告诉更多的美食爱好者,威名四震的美食固然不能错过,但低调不露的美食也值得尝试。今天,辣八就来给你们介绍江西赣南地区美食之一——包米果。

包米果是江西赣南地区最有特色的汉族小吃之一,属于客家菜。在上犹、南康、大余、信丰、龙南、赣县、于都等客家人聚集地区更是久负盛名,相传从元朝到现在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包米果以四季时蔬为佐料,春之青菜,夏秋之瓜果,冬之萝卜,配以韭葱蒜肉泥,其味清爽可口。尤其是上犹包米果因“皮薄润滑、料多爽口”而美名远扬,成了许多外地游客到上犹的必吃小吃。

包米果的来历

说起包米果的由来,这里还有个故事。据《上犹县志》载:南宋灭亡一个多月后,元朝军队先后率兵攻打上犹城县,城里人死不降元军,元军恼怒不已,城破后进行了报复性的屠杀,全城死者有一千三百余人。

当时有个幸存的客家媳妇,劫后寻找食物,惊喜地发现有一盆水浸着的米,用力一擦,全成了桨。用老办法煮饭是不可能的。怎样煮来吃呢?

当年县城的背面山上,古木参天,干竹子遍地,有的是柴火。她动一动脑筋,拿一个本来是用来晒米谷的簸箕,淋上米桨,烧起旺火,蒸熟后,包上一点腌菜萝卜之类的,尝了一囗感觉十分好吃,这位客家媳妇还请左邻右舍的村民来吃,都说味道很好,大家都说她心灵手巧。问她用什么东西盛米桨蒸的?当时她不直说,而用手比划着说:“圆(元)篾(灭)!”引起众民一阵开心的笑,也附和着说:“元灭!元灭!”

在那个朝代,说错了话是要砍头的。因为元朝对汉民统治十分厉害,十家人共用一把菜刀。何况这小女子还当众说:“圆(元)篾(灭),不给点颜色她看看还得了?”官府拿这个妇人当堂审问,巧媳妇拿出簸箕解释“圆篾”之说,官府也无可奈何,只好把她放了。

客家媳妇不畏强暴的故事知者不多,但从此江西上犹县客家美食——包米果却流传开了。

包米果的做法

江西省有一个小县县城里,众多饮食店门口都有块醒目的招牌,上面写着“特产包米果”,用以招徕各方食客。

过去江西上犹的客家妇女,人人都会做包米果,好不好吃拿什么做出标准呢?就是看其做出来的包米果味道好坏,来评价这个妇女是否认能干。

手艺差的包米果,磨出的桨粗,蒸出的汤皮皮就厚,调料不好吃。手艺好的包米果,磨出来的米桨细嫩,蒸时要用竹片火,蒸出来汤皮如纸且透明,而且囗味适中。

包米果的佐料可因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季以绿色青菜为主;夏秋两季以瓜类为主;冬季以包心菜、箩卜为主。

香料可用:韭菜、大葱、大蒜等,若加上炒熟的瘦肉馅则味道更好。

最受欢迎的是酸菜及茄子馅料的。 其做法很简单:把大米用冷水浸一天一晚,而后磨成米桨,把桨均匀地淋在用竹篾编织成的圆形汤皮簸箕内,待桨薄薄的淌满簸箕面时,就放在锅里用旺火蒸熟,就成了汤皮,然后用篾子划成若干小块,从簸箕内撕下,加上炒熟的佐料、肉馅,包成长方形,涂上点香油或熟茶油,就成了香味可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包米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