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五月節,仲夏的第一個節氣。《孝經緯》:“曰芒種者,言有芒之谷可播種也。”這時節是夏熟作物的收穫季節,比如冬、春小麥;同時這時開始種水稻了。這大約是芒種節氣要表達的意思吧。
闢 毒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仲夏五月最大的感受是越來越熱了,《禮記·月令》裡說“小暑至”。天氣熱,溼氣漸重,容易生疫病。《禮記·月令》說“陰陽爭,生死分”,即認為疫病的發生是陰陽相爭引起的。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裡也說“芒種節後,陽氣始虧,陰慝將萌”。慝(te),惡也。陰氣主殺,故五月被視為惡月。
燻 艾
剛剛過去的端午節,最初便是一個以“闢除疫氣”為主題的節日。端午節門上掛的艾草、身上佩的香囊、泛酒的菖蒲和雄黃、沐浴的蘭草,實際上都是應季的藥物。先秦月令書《夏小正》裡已有五月“蓄蘭”之說,大約與後世五月五日浴蘭的習俗相關;東漢《四民月令》記載五月五日合藥,如止利黃連丸、霍亂丸等,針對的是溼熱天氣容易引發的痢疾和疫病;《荊楚歲時記》也有“採雜藥” 的習俗,連臂上系五彩絲繩,也寄託著闢開病瘟的祈願。端午節後來又結合了屈原、曹娥、伍子胥的故事,而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
能夠將一個有關衛生防疫的時令習俗發展成為一個好吃、好喝、好玩、好看、好聞還有故事的節日,可見古人會玩。富於想象力的傳統,深入骨髓的浪漫精神,將生活中的不美好轉化為美好,創造了豐富而有趣的古典時代,也使中國成為一個詩的國度。這是古人的會玩。復興傳統文化,也許應該包括,在自己的血液中找回那一點“會玩”的基因。
時 品
仲春五月,各種鮮物也都下來了。首先就是新麥。《燕京歲時記》裡的“涼炒麵”,是在麥初熟時,將麵粉炒熟,拌白糖一起吃。食物中的香氣總是最難保留,據說新麥麵粉裡濃濃的小麥香,是陳年麵粉根本沒法比的。想來炒麵這種簡單的食物,若是平常麵粉做來也無甚稀奇,偏得是散發濃濃新麥香氣的麵粉炒熟,加一點點白糖的清甜,在冰箱裡略微冰過,吃起來涼絲絲滿口清甜的麥香,才可稱得上美味。
櫻桃近來大量上市,最是繁忙,在出產櫻桃的地方,這幾日據說滿街都能看到順豐小哥在打包櫻桃。中國原產的櫻桃《禮記·月令》裡叫作“含桃”。東漢高誘解釋說:“含桃,鶯桃也,鶯鳥所含食,故言含桃。”櫻桃之名,即從鶯桃來。鶯鳥能夠含食,可見櫻桃的個頭小巧且皮肉薄嫩,正是那種吹彈可破的野櫻桃。現在種植的櫻桃大多是舶來品種,個頭大,硬實,適合長途運輸,不過鶯鳥恐怕是含不住的。
《夏小正》五月裡有“煮梅”一句。梅子此時成熟了,要做成乾梅、梅脯或者梅醬都需要煮。煮梅,是中國人烹飪裡最早的酸味來源。不過東漢的《四民月令》裡已經有了五月“五日可作酢(醋)”的說法,《齊民要術》裡記載若干醋的作法,有的用穀物和糧食釀製,有的用酸了的春酒做,有的用酒糟做,和流傳至今的釀醋法基本一致。雖然已經不用梅子,可還是沿襲了五月這個時間。
扇 子
南宋《歲時廣記》裡錄有五月送扇子的習俗,有的地方端午前兩日專有“扇市”,車馬特盛,頗為熱鬧。天氣熱了,扇子總不能離手,是應時之物。摺扇明代才流行,以前男男女女都用團扇。黃庭堅寫扇道:“團扇如明月,動搖微風興。屏去坐上熱,袪逐盤中蠅。”可見,團扇不過是祛暑驅蠅的普通物件。
然而,執扇子的是誰呢?這就大可玩味了。
“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便引人遐思了,“玉腕籠紗金半約,睡濃團扇落”香豔撲面而來,“遮悶綠,掩羞紅,晚來團扇風”更有一番情態。光素扇子看久了,總忍不住要“手拈團扇寫新題”,暑熱之時最喜“團扇題詩無滯思,清泉灑地有餘涼”。題得的扇子或是贈人,或是自家賞玩,都是意趣。現下扇子正受寵,“出入君懷袖,動搖發微風”,只是待秋涼時,扇子不免又要“棄捐篋笥中”,掩埋於雜物之下。這光景又怎地不令人心生怨愁?罷罷罷,“何煩強捉白團扇,一柄青松自有餘。”
一柄扇子倒能生出個千情萬緒,也真是會玩。然而......團扇不過是祛暑驅蠅的普通物件,兜兜轉轉仍是“晝永蟬聲庭院,人倦懶搖團扇”,在蟬聲裡閒在地扇個風、納些涼才是正經。
摺扇是舶來品,源於日本,然後流行到高麗,在我國的流行則得益於明成祖朱棣的喜愛。扇骨從材質上說就有竹、木、象牙、玳瑁、牛角等等,於諸種中,竹扇骨最為清雅。明沈德潛的《萬曆野獲編》載:“今吳中摺扇,凡紫檀、象牙、烏木者,俱目為俗制,惟以棕竹、毛竹為之者稱懷袖雅物。”扇骨有精雕細刻的,也有光素而玩賞天然色澤、花紋的,如湘妃竹的紫花斑點,或是佛肚竹的詰曲形態,或是棕竹的烏亮質感。扇骨可玩,扇面字畫更是可玩。一柄扇子,可納涼,可觀賞,可把玩,可謂夏日一樂。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轉自 吾弗知
丁酉年節氣
< 堅持發現和分享美好 >
合作請聯繫:ccy-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