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是什么意思?

Zm木

“子路问津处”究竟在哪里?是我回答这个问题时把我弄晕的另一个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其他几位回答者也都很准确。但也有人认为:孔子周游列国,不知走过多少路程,问过多少次路,打听过多少渡口,以前都非常顺利,而在这里却受到一番奚落,这使孔子印象深刻,认为这是避世之人向他们指点心灵上的迷津。所以孔子讲学时一再提及此事,被弟子编撰的《论语》记载下来。此不赘述。

在查找有关图片时,却发现“子路问津处”竟然有四处。仔细分析一下觉得很困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这四处分别是:


1.河南新蔡县关津集“子路问津处”残碑

2.湖北武汉市新洲区“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碑

3.河南罗山县小潢河畔“子路问津处”碑


4.河南上蔡县西南黄埠镇“孔子问津处遗址”

子路问津在孔子周游列国途中相信有很多次,但明确记载的只有这一次。

据《孔子年谱》载,此事发生在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那年孔子62岁。时间上《孔子世家》所记载与《孔子年谱》基本一致。

但此事发生地点上《论语·微子》没有记载,《史记·孔子世家》有详细记载。这就是两者的细微的区别。在《史记·孔子世家》的此段话之前有“去叶,反于蔡”就是离开叶国(现河南叶县)返回蔡国,也就是这件事是从叶国到蔡国的途中发生的。所以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只可能在两者之间的一处河边,而不可能是其他偏离太远的地方。

蔡国在什么地方呢?

公元前531年,楚国灭蔡国(今上蔡县)。三年后,蔡平侯复国,迁都新蔡(今河南新蔡县)。公元前493年在楚国的逼迫和吴国的帮助下,蔡昭侯迁都于州来(今安徽凤台县),称为下蔡。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所灭。

公元前490年发生的这件事只可能是在从叶国到旧蔡国属地可能经过的地方而不可能是其他别的地方。

叶国在蔡国的西北方向,孔子一行从叶国返回蔡国,只能从蔡国的西面或北面进入,而不可能舍近求远从其他方向进入。而满足这个条件的只有现新蔡和上蔡两处。湖北武汉新洲及河南罗山都在蔡国的南方,属于楚国,所以孔子一行不可能这样走。而最可能的只有新蔡和上蔡两地有可能,但这两个也只有一处是真正的“子路问津处”,不可能有两处。

为何其他两个地方也都认为是“子路问津处”呢?他们要么有地方志记载或古代其他相关记录,而且都认为是孔子从楚国返回蔡国途中发生的事情,而忽略了《史记·孔子世家》是发生在从叶国返回蔡国的这个记录。如果第一次树立此碑的是乡野村夫,则可以原谅,如果是官员立的,相信这些官员不会不知道《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故意忽略此事还是有其他原因?

古人的错误已经产生,而今人依然沿袭这些错误,不但沽名钓誉,而且唯利是图,因为可以为旅游增加看点,获得经济收入。

“子路问津处”到底在何处,期盼方家指点迷津,以正视听。

附:《论语·微子》和《史记·孔子世家》对子路问津的记载(黑体为史记独有记载)

(孔子)去叶,反于蔡。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归去来76564325

“鸟兽未可同群也,非斯人之徒谁与?”这是《论语·微子》中孔子说的一句话。要正确理解,我们先看看上下文: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执辔驾车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指着桀溺)说:“那位是知道渡口的人。”

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

桀溺说:“(当今需要改变的人)像洪水一样到处都是,(改不胜改,)谁能改变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种)躲避坏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坏社会的人?”锄草而未停下。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这句话——“鸟兽未可同群也,非斯人之徒谁与?”

意思是:飞禽和走兽不能相互结交而同群,而我生而为人,不去结交那些作为同类的人,去结交谁呢?

联系上下文,其大概意思就是:天下有道的时候,我老人家(孔子)就不做与人结交以改变人的事情了;现在是没办法,这事我不做就没人做了。这种心态,颇有点释迦牟尼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架势。释迦牟尼成佛后,也曾抱怨过“众生刚强难化”,不过,难化也要化,苦些累些而已,孔圣人的境界在某种意义上与释迦牟尼相当。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山色归读

这句话是取自《论语·微子》篇。

原文是: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櫌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这段故事在《论语》中都是奇葩的存在,因为很少有《论语》片段像这么多字的。要知道《论语》都是字字珠玑的精华。

这段话为什么要存在?而且要留在论语中大写特写。原因是批评当时贤达为了自己所谓的清誉,为了保护自己的性命,眼瞅着生民活在水生火热当中而不去帮助生民改变。

儒生最早不是保守派,是改革派,准确的说是改良派。他们崇尚为生命立命的志向,而反对贤达之士学鸟兽藏于山林,不敢正视问题。

人毕竟是人,人应该活在自己的“人类动物园”而不是鸟兽的“动物园”。这就是儒家的观点,也是孔丘的观点。

所以叫不同群。

插句题外话,若是一旦遇到问题就逃避,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大的讲,譬如国家遭受外敌侵略,统治者不拿起武器抵抗,而是学着鸵鸟,把头藏在沙子里,会发生什么呢?

小的讲,譬如人有小病,不正视小病,小病结果成了大病,人自己会发生什么呢?


再说这篇用《微子》二字作篇名,为何要用微子呢?

微子是谁?是贤达逃避界鼎鼎大名的先祖之一。

可是微子并没有真正逃,看着殷商的胡乱作为,他反击过,阻止过,但是失败了,所以才选择了逃离,可是某种意义上他没有逃离,他是带着力量藏起来的,他等到有机会了再出来,为生民立命改命。

而商王朝灭亡后,微子出来做事,建立了大宋国,就是最好的例证。

由篇名而知。孔丘,他之赤子心可叹可佩啊!


书生儒生


伯爵227998672

此句出处有两位答友已写的很清楚,论语这篇小文是在讨论当天下大乱,礼崩乐坏,为政者争民施夺,贪婪成性,黎民陷水火之无道之世时君子所应有的处世态度。

孔子表达的很清楚,也是积极的,与长沮,桀溺这些隐土不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邦有道,贫且贱者,耻之,邦无道,富且贵者,耻之,这里也是说君子处世态度,国家有道,不是安贫乐道,而是积极入世,推动历史进步。邦无道,富且贵者,这无异与是与无道之君狼狈为奸,君子耻之。中庸书中云邦有道,不变塞焉,邦无道,至死不变。这句话是说邦有道时,不变革,阻挡其中,邦无道则从天之道,积极革命,为天下黎民直至死亡也不改变。

这种态度激励着大批仁人志士在国家危亡之时,挺身而出。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就是这样的一位代表人物。

孔子这种思想从哪里来的呢,是从易经的乾坤二卦中来,乾之九五爻上九爻与坤之六五爻上六爻,就是在表述这个道理。飞龙在天,则黄裳元吉,亢龙有悔,则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就是说当天下太平,邦君有道之时,君子积极参于其中,推动进步,得其黄裳,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为天下人树立表率。当亢龙失位,天下大乱,不知悔改之时,君子则与龙战于野,至死不变。


国学探微

原文如下: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大概翻译如下: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的位置。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谁能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忙着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有道,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推行改革了。”


逃避社会的隐士,尽管孔子不完全赞同他们的认识和行为选择。但面对混乱的社会现实,孔子也曾有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公冶长》)的感叹。当楚狂接舆“风歌笑孔丘”时,孔子不仅不以为忤,而是下车希望与之交谈;当长沮、桀溺通过子路规劝孔子当“避世之士”时,孔子虽不赞同,但也没有有激烈的言辞,只是“怃然”地表达了自己因“鸟兽不可与同群”和因天下无道而推行社会变革的原因。


“鸟兽不可与同群”,是说人有社会化的属性,不能离开社会与飞禽走兽一起生活。作为社会中人,虽然存在生存压力,但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退回“脱俗”的自然状态。孔子积极人世,推行仁道,为建立理想的“大同”社会进行不懈的努力,并因此被嘲讽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宪问》)。隐逸避世虽是包括孔子在内的诸多知识分子容易产生的情绪,但由于其责任意识,也决定了他们建功立业、匡正治世的进取精神。而无数事实证明,隐逸避世虽具有重要的凋适作用,但始终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一种主流的意识形态。


日新录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这句取自《论语-微子篇第十八》,这一篇讲了好几个隐士的故事。这句话就是讲的长沮、桀溺两人一起耕田,孔子经过过那里,让子路去打听渡口。长沮说:"那驾车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自己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去问桀溺。桀溺说:"您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说:"是鲁国孔丘的徒弟吗?"〔子路〕回答:"是的。"〔桀溺〕说:"〔世上纷纷乱乱,礼坏乐崩,〕如滔滔的大水弥漫,天下都是这样,你们和谁去改变这种现状呢?而且,你与其跟随躲避人的人,还不如跟随避开整个社会的人呢。"一边说一边不停地拨土覆盖播下的种子。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怅惘地叹息说:"〔人〕与鸟兽是不可同群的,我不同世人一起生活又同谁呢?假若天下有道,我孔丘就不参与变革〔现实的活动〕了。"

其实是这两个隐士劝孔子当下世道这么乱,你再怎么努力也是没用的,还不如暂避一时。而孔子虽然也羡慕他们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但却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世道越乱,自己就越要入世,尽自己最大努力挽救文化薪火,正所谓“铁肩担道义”是也!


王德军的家国情怀

这是孔子让子路去打听道路而引出的话题。孔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明明知道社会动乱,礼乐崩坏,我也要积极入世,参与变革,而不是消极避世。反映儒家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