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听了这个女孩的两句话,沉默良久:你父亲有救了

汉朝初年,刘邦死后,皇室经过了一个震荡期,皇位经过了几次并不正常的更替。最后,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代王刘恒意外继位,成为西汉的第五位皇帝。他宽容平和,为人低调,上任之初就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废除了首孥连坐法,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了不起的进步。随后他又废除了肉刑,而这竟然起源于一个女孩的两句话。

在当时的齐国,有一位管理仓库的官员叫做淳于意。本来他平平无奇,却很幸运的拜神医阳庆为师,更为幸运的是,他在切脉上有独到的天赋,很快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此,他干脆辞掉了官职,专心从医,治病救人。

终于,怀有愤恨不满的人,借口他在担任齐国官仓官吏时有贪污行为,将淳于意告上官府。官府也判了他肉刑,准备送到京师,等待最后的判决。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但他的小女儿缇萦,执意要跟随父亲到长安叫冤。

缇萦来到长安后,层层鸣冤,终于惊动了汉文帝,让这位天子亲自接见了她。

一开始,汉文帝见缇萦只不过是一个小姑娘,并不在意。缇萦向汉文帝就说了两句话:“我的父亲,真的是冤枉的,退一步说,即使有罪,肉刑也不能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有什么意义呢?我愿意进宫为奴为婢,换取我父亲改过的机会。”

在当时,肉刑是在人的身体施展的一种酷刑。要么挖去鼻子,要么要砍掉手足,至少也要在脸上刺字,蒙受无穷无尽的羞辱。至于说是哪一种刑罚,这就要看罪行的轻重程度了。

汉文帝要么做王爷,要么做天子,还真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情,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一次,眼前小女孩的两句话深深触动了他:是啊,刑罚无非就是为了让人改过自新,但肉刑要留下永久性的伤痕,有时候将完全丧失工作能力,又怎么改过,怎么自新呢?

汉文帝没有让缇萦进宫,也暂时停止了对淳于意用刑。他让手下的大臣讨论,如何废除肉刑。

肉刑由来已久,被视为是对罪人天经地义的惩罚,从来没有人考虑过放弃它。然而,汉文帝却告诉他们:我待臣民,如同子女,哪有希望自己子女成为残废的君父。肉刑不得不废。

这些大臣都是聪明人,看到汉文帝的决心这么大,便讨论废除肉刑的可行性。其实,废除肉刑并不难,只要一道旨意就行。然而,要用什么方式取代肉刑,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既要让人望而生畏,又要给罪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最后,笞刑、杖刑被提出来了,这就是打板子。汉文帝欣喜若狂,他连忙下诏:

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过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伶之!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

皇帝既然定了调,下面的臣工自然是不敢怠慢。丞相立即根据这道圣旨,废除了肉刑,颁布了新的刑罚。虽然这种刑罚还是因为量刑过重而在汉景帝时期重新修订,但终究向文明、进步迈入了一大步。

缇萦是一个小姑娘,却以非凡的勇气直达圣听,救下了自己的父亲,同时她也帮助了无数的有罪之人。汉文帝也因为自己的宽厚仁慈,赢得了后人的充分赞扬。虽然他所废除的“连坐制”和肉刑,在今后的历史中反复也出现过,但不管怎么说,他算是引领风气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