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寫給妻子的一首情詩,無比感人,大學者:不愧是詩聖

從《詩經》至如今,中國的詩歌,已經發展了數千年,這無邊無際的光陰長河,泛著許多令人感動的詩篇,有不同的體裁,有不同的故事,當然,也有不同的情感。滄海桑田,王朝興衰,無論如何變遷,愛情總是詩歌永恆的主題。

杜甫寫給妻子的一首情詩,無比感人,大學者:不愧是詩聖

從“求之不得”到“願得一心人”,從“追思君兮不可忘”至“卻話巴山夜雨時”,那些動人的情詩,總是帶著一絲悽婉,或求而不得,或當時惘然,或愛而生變,或音塵兩別,悲劇的意境,似乎更能打動人心。不過詩聖杜甫曾寫過一首情詩,無比感人,多了幾分真實,少了幾分悲傷。

杜甫投奔唐肅宗遭俘,被關押長安寫下《月夜》

公元756年的春天,安祿山進攻潼關,眼看戰亂在即,許多人攜家帶口奔至京都附近,覺得這樣能夠安全一些,畢竟是在皇帝的身邊,杜甫也帶著家人來到白水。沒想到的是,唐玄宗逃往巴蜀,安祿山摧枯拉朽般地攻入長安,叛軍的勢力也從長安向周圍擴散,至白水境內。

杜甫寫給妻子的一首情詩,無比感人,大學者:不愧是詩聖

杜甫又帶著妻兒到鄜州羌村避難。同年七月,唐玄宗的第三子在靈武即位,於是杜甫便隻身投奔唐肅宗,想為時局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不料在途中,杜甫被叛軍發現,被俘至長安,給關押了起來。

八月,一個容易思念的時節,當皎潔的月亮逐漸升到長安的上空,當乳白色的月光散落在長安城中,許許多多的異鄉人,都想起了自己的親人,想起了自己的故鄉,杜甫也不例外,他望著城頭的圓月,想起了遠在鄜州的妻兒,於是提筆寫下一首五律《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鬢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月夜》中所蘊含的真情

天下月本就一輪,無論是長安上方的,還是鄜州上方的,皆是同一輪月,可為何杜甫要言今夜的“鄜州月”呢?其實他想說的不是月,而是自己的心情和思念。他望著月,所以想起了妻子,他相信,妻子也一定因為這美好的月色,想起了自己,只是可惜,這麼美好的月色,妻子只能獨自觀看,相思怕見紅豆,離別恨月美好。

杜甫寫給妻子的一首情詩,無比感人,大學者:不愧是詩聖

杜甫想著,妻子一定在窗邊倚靠了很久,以至於他幼小的兒女,心中生起絲絲疑問:為何自己的母親,對著寂靜的天空發呆?杜甫說遙憐小兒女,其實又何嘗不是憐惜自己的妻子。他自己想投身報國,卻把一家子人留給了妻子,妻子要承擔家庭的重擔,還要在寂靜無人的夜裡擔心他的安危。

小孩子不懂事,當然不解,杜甫瞭解,卻無法撫慰妻子,他心中不免產生一絲愧疚,繼而,他又想象妻子一直佇立望月的樣子:因為時間太久,散發著清香的霧氣,打溼了她如雲般的秀髮,月亮清冷的光芒,照在她的玉臂之上,散著絲絲寒氣。思念、憐惜、無奈……,杜甫百感交集。

杜甫寫給妻子的一首情詩,無比感人,大學者:不愧是詩聖

身在敵營,杜甫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命運,他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能與妻子再次相見,兩人並肩坐在帷帳之下,互訴衷腸。是杜甫對妻子講述詩文也罷,是妻子對杜甫講述家長裡短也好,這都是令杜甫嚮往的,月色下的夫妻,也不用掩面泣淚,淚痕自然也就幹了。

縱觀此詩,以一種想象的手法,描繪了一對恩愛夫妻互相思念的感情,截取的畫面也十分平淡普通,身在異地的二人,呆呆地望著明月,沒有海誓山盟,沒有海盟海誓,沒有痛不欲生,但那種淺淺的訴說,卻能令人感受到一個丈夫的至情。

杜甫寫給妻子的一首情詩,無比感人,大學者:不愧是詩聖

一共四聯,短短的數十字,盡顯情真意切,又顯一波三折,整個章法嚴密處見奇巧,從工整的格律中,又有抒情的靈動。所以明末的大學者黃生感嘆道:“五律至此,無忝詩聖矣!”意思就是能把五律寫到這個地步,真不愧有詩聖之名。此詩平直中有奇致,淺易中見深情,不落情詩俗套,實乃典範之作。

結語:詩聖之心,時刻懷著大愛

另外,在個人愛情的主題之下,其中又包含著杜甫心懷家國天下的大愛。杜甫忍痛與妻兒告別,投奔唐肅宗,本身就存著很大的風險,但是他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這種不怕犧牲的精神,從之後杜甫穿過敵軍大部隊,逃出長安的勇氣也能看出來。

杜甫寫給妻子的一首情詩,無比感人,大學者:不愧是詩聖

所以在最後一句中,杜甫所說的“何時”也已經有了答案,那便是叛軍被消滅,唐朝能光復,百姓都能安居樂業,那個時候,杜甫便實現了自己的理想,與妻子團聚,他們的臉上,沒有因離別、因戰亂而留下的淚水,只有幸福的笑臉。

一首簡單的五律,不僅包含著對妻子的愛意,更有對國家、對這片土地深沉的大愛,安得廣廈千萬、安得豐衣足食、安得天下人俱歡顏?這是他畢生的理想,杜甫被稱之為詩聖,是因詩之技藝,更因其博愛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