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樑

架起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樑

——專訪當代草聖于右任標準草書傳人陳墨石

特約記者:王光榮

標準草書,不可誤認為草書藝術的標準化

標準草書,就是草書。是草書中的一支奇葩!

1959 年,毛澤東主席專門要秘書田家英給他送去王羲之《十

七帖》、于右任《標準草書》(千字文)、《草訣歌》等草書字帖

陳墨石, 1954 年生於江蘇省如東縣,師從"當代草聖"、"百年巨匠"于右任的大弟子胡公石先生,潛心研究標準草書 40 年。人民日報 2018 年以《人民週刊.藝術家》特刊方式出版《于右任胡公石陳墨石標準草書專輯》,為于右任、胡公石之後的第三代掌門人。現任江蘇省人民政府文史館館員、江蘇紫金標準草書研究院院長。曾任中國標準草書學社常務副社長。代表作《標準草書字典》、《中國標準草書大典》等。

架起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樑

陳墨石

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初夏時節,記者來到聞名天下的"六朝古都"南京,專訪了書法大師陳墨石先生。走進陳大師的書法工作室,頓感古帙堆如山,墨香沁心脾。第一眼見到陳大師,首先讓記者想到的是從書上曾經看到的他的恩師的恩師,長鬍過胸,別號為"髯翁"的于右任大師;更讓記者聯想到的是有"美髯公"之稱的周恩來,陳墨石腹有詩書,其英俊瀟灑如斯。

專訪的時間整整一個下午,其氣氛融洽而不失探究;熱烈而溫馨,他的學生張磊先生守護始終。

記者:現在社會上普遍知道中國書法家協會,而很少有人知道中國標準草書學社;學界和社會對標準草書也有不少誤讀,你對此作何見解?

陳墨石:1932 年,于右任發起成立標準草書社,後又創辦《草書月刊》。於先生組織同仁以"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為原則,全面系統整理歷代草書,從浩繁的歷代書法名家的作品中,遴選出符合標準的字,集成《標準草書》千字文。於先生又逐步總結出篆、隸、楷、行與草書之間對應的規律性符號,這些符號架起了衍化草書的橋樑,解決了草書草法與"準確"書寫的關鍵性問題。

架起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樑

當代草聖于右任

架起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樑

于右任書法

於先生創立標準草書,其目的,首先是中國的文字改良;其次,才是草書書法藝術的傳承。

先生成立標準草書社,有其產生的時代背景。十九世紀末,一批愛國志士在對歐美、日本文字的比較中,深刻地認識到漢字筆畫繁多,不便書寫。時值西方第二次工業革命突飛猛進之時,世界變化月新日異,競爭乃成人類一時風氣,文字也成了惜時克競工具。正如於右任所說:"而在國家政治文化落後之時,遂有歸咎於文字不盡善矣。"所以,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聲浪同時,群倡漢字改良以促進教育強國成為他們新的社會主張。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誕生了標準草書社。

標準草書四原則中有一個原則是"美麗",這其實就是草書的藝術問題了。你所說的社會上對標準草書有誤解,就在這裡。有人說"草書是個人心情的流露和表現,怎麼會標準?說得對!標準草書不是規範你個人的草書風格和藝術創新。它解決的是中國文字的準確,即草書字法比如偏旁、部首等的準確。標準草書和藝術的個性化沒有關係。楷書在數千年來,都有一個準確的字法,每一個藝術家,都是同一個字法(即並非千人有一千個字法),但卻產生了不同的藝術風格,誕生了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又比如"結"字,右邊"土"下面的口,在草書中,千百年來,歷代書法名家約定速成的寫法是兩個點,這兩個點不能把它寫成一個點,標準草書規範的是兩個點不能少寫,但點成什麼,每個書法家因藝術取向不同,而有不同的創造,即形成不同的個人風格。

又有人說,我的字,只要專家認可就行,如果老百姓都看懂了,那就不是藝術了。這與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精神相背,不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東西是沒有生命力的。標準草書解決的是人民大眾對草書的"易識",把標準草書理解為,讓草書藝術標準化,是對標準草書的誤解甚至褻瀆。

架起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樑

胡公石

架起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樑

胡公石書法

去年4月,我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天地大美——新時代中國藝術名家邀請展"開幕式上的講話,就標準草書的以上觀點進行了闡述,得到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故宮出版社社長王亞民;中國國家畫院院務委員周韶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研究中心主任、陶瓷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朱樂耕等諸多名家的認可。隨後中央電視臺及諸多媒體紛紛採訪。

有專家這樣評價:"于右任一本《標準草書》千字文橫空出世,成為現代中國文字學研究上的偉大創造,也是草書發展史上的新高峰,更是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

《標準草書》在大陸解放前,僅上海書店以第6版為底本,共計印刷5次,全國印刷累計有數十萬冊之多。真乃一時"洛陽紙貴"。就再版次數與數量、質量而言,在中國書法史上可稱得上是絕無僅有的。其影響,蜚聲國內,遠播日本和東南亞、歐美的許多國家。

當時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主席吳稚暉說:"於先生標準草書,對中國文字改良之貢獻,為許慎《說文解字》後第一部書。"其評價之高,實為不過矣!

1959年,毛澤東主席為了研究草書藝術,曾給秘書田家英寫信,要求將各種草書字帖清出給他,信中專門點出"包括若干拓本(王羲之等)、于右任標準草書千字文及草訣歌"。主席在與他的女兒李訥談學習書法時,還特別稱讚了于右任的草書,說他整理的"《標準草書》是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字也好,有骨力。要學草書,就非學《標準草書》不可,可作為草書的入門之徑'。

關於中國標準草學社,那是 1984年6月,在全國政協副主席屈武推動下,在中共中央統戰部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下,由恩師胡公石和我以及師兄曾來德協助,在北京重新恢復成立。屈武任名譽社長,趙樸初、啟功、董壽平等任顧問,我的恩師胡公石任社長。1994年,中央統戰部給國家文化部、國家民政部的文件,對"中國標準草書學社"的定位是:"既是全國性的書學團體,又是海外統戰工作的重要方面。"

1989 年,時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沈達人在調回江蘇省任省委書記之時,上報中央統戰部批准,把標準草書學社從寧夏遷至南京。同時,中央統戰部委託江蘇省委代管標準草書學社。胡公石和我也隨之回到了江蘇南京。

1991年,在全國政協副主席屈武、恩師胡公石及我的推動下,經中央統戰部批准,"標準草書學社"更名為"中國標準草書學社"。

架起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樑

連戰會見陳墨石

於氏三代 薪火相傳

1964 年 11 月 10 日,于右任先生在臺謝世。臨終前,他把李普同(於到臺灣後收的弟子)叫來,在他手上寫著胡公石的名字......

1934 年,于右任出版了《標準草書》(千字文), "發千餘年不傳之秘,為過去草書作一總結,為將來文字開一新道路" 。在於右任離開大陸時,他已經先後對《標準草書》修訂了 6 次。于右任到臺灣後,又親自修訂了 3 次。1964 年,準備修訂第 10 次時,因病去逝了。

1984年,胡公石先生積多年研究之成果,在於右任先生《標準草書》(千字文)的基礎上,整理和編寫了《標準草書字彙》,由1000個漢字增加到6000多字,在於先生逝世二十週年時,由寧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陳墨石一生致力於標準草書事業。在於、胡二先師基礎上,進行了兩次研究、整理、修訂完善,其中《標準草書》修訂 2000 多處,標準草書字數由 6000 多個增加到 10000 萬多字,花費十多年時間編成《中國標準草書大典》,於 2012年由上海辭書社出版發行,97 歲國學大師饒宗頤為此書題封。

記者:原濟南軍區副司令員、中將李良輝曾說:墨石同志對軍事學術研究很有建樹,但在這時,卻隨他的恩師,著名書法家胡公石從部隊轉業回南京了。不少人為之惋惜,要是留在部隊,應該有很好的發展。但墨石同志又是慶幸的,追隨恩師數十年,潛心專研標準草書,成為傳承標準草書的一面旗幟,也成為從部隊走出來的書法大家。

架起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樑

江丙坤會見陳墨石

在建國 70 週年之際,《中華英才》雜誌社派記者前來作專訪,是該刊按"中華英才"人物標準所作的選擇;同時,也是想通過《中華英才》及媒體的傳播,讓更多的人瞭解、認識標準草書。

陳墨石:你千萬不能寫我個人,要寫就一定要寫中國標準草書;一定要寫標準草書薪火相傳,沒有中斷;標準草書事業在不斷的向前發展;以及標準草書在中國當代書法史上的地位、作用和貢獻。我個人只是做了我應該花一生精力去做的事情。在這裡,我也願意將標準草書三代相傳的脈絡進行一個梳理,以饗讀者。

于右任先生(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是陝西省三原縣人,祖籍為陝西涇陽鬥口村("鬥口於家")。他是傑出的政治家,社會活動家,被稱為"當代草聖",同時也是教育家,詩人,為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

于右任早年追隨孫中山參加"同盟會",為國民黨的元老。早年,他與好友劉覺民等人先後創辦復旦公學和中國公學,籌辦《神州日報》、《民呼日報》、《民立報》,以宣傳資產階級革命主張。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出任交通次長,主持部務。後出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以反對袁世凱。先後創辦上海大學、復旦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1926年,他與馮玉祥、劉覺民等人解救西安之圍,出任駐陝總司令。後擔任國民政府審計院長、監察院長。前後共任監察院院長34年。

於先生自 1929 年始,即從事歷代草書之研究,1932 年發起成立草書研究社,並創辦《草書月刊》 。

1964 年 11 月 10 日,于右任在臺謝世,臨終前,於先生把李普同(於到臺灣收的弟子)叫來,寫著胡公石的名字,希望他離世後,李普同有一天能到大陸去找到他的第一個弟子胡公石。

架起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樑

吳伯雄會見陳墨石

架起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樑

陳墨石指導愛徒張磊

胡公石(1912.5---1997.8),江蘇鹽城龍岡鎮張本村人。 1931年胡考入上海國立暨南大學中文系學習。在校期間,他從報刊匾額上看到于右任的書法,仰慕致極,盼有朝一日能拜謁於大師。於當時是國民黨監察院長,談何容易。可是,上天有眼,給了胡一次機會。胡結識了復旦大學學生劉漫孤,劉是於同鄉的親戚。 1932年5月,胡到上海靜安寺路的靜安別墅裡,拜謁了於,並出示其作品。於平易近人,待人誠懇,使胡此後能經常見到大師。1932年11月,于右任成立了標準草書學社,便讓胡公石與於的同仁周伯敏,曹明為、李生芳一同參與。1936年6月,胡大學畢業,於先生安排胡公石在國民黨監察院工作,其實是于右任私人秘書,專門從事草書研究,成為於的第一個拜師學字的入室弟子。胡在於先生身邊從事標準草書的研究整理工作達13年之久,是中國大陸標準草書的第一代傳人。

胡公石書法藝術以行草馳名,尤精於草。其草書的主要特點是:法度嚴謹,勁妍相濟,將質厚與灑脫盡收腕底,於雄渾凝鍊中時見流麗,有"鐵馬秋風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之境界。胡公石先生積多年研究之成果,在於右任先生《標準草書》(千字文)的基礎上,整理和編寫了《標準草書字彙》。《字彙》共收有常用漢字6000餘個,在符號上不僅補充完善了代表符號(即由原來的74個增加到了91個,部首由原來的339個,增加到385個),而且首次提出了單獨符號,使漢字草法的標準化、規範化更趨完整,基本覆蓋了所有的常用漢字。從而使草書藝術的字法得以撥亂反正,去繁就簡,削難為易,趨於統一。使草書由虛玄而歸實用,且不違背書法美的原則,更加實用和易於普及,為繼承和發展標準草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因其在書法藝術上的貢獻,胡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一、第二屆理事,寧夏書協第一屆二屆主席、名譽主席。中國標準草書學社社長、國家一級美術師,江蘇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1991 年,我的恩師胡公石囑咐我整理《標準草書字彙》以外的常用字,其心願是師生共同來完成《中國標準草書大典》。但他這心願在生前終未實現。1997年,胡公石病危昏迷了 80 多天,我守在他的床前,他時不時用手緊緊抓住我的手,嘴不停地嚅動,想最後對我說什麼,向我交待什麼,但一直沒有說出來。我淚流滿面地對恩師說:"我一定把您未完成的《中國標準草書大典》編著出版"。恩師似乎聽清了我的話,抓住我的手抓得更緊了,慢慢地慢慢地又鬆了,閉上眼睛,欣慰地離開了人世。

架起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樑

陳墨石為記者贈墨寶

我歷時十餘春秋,五易其稿,依照國家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研究委員會編制的《通用規範漢字表》 10897 個字為順序,編成《中國標準草書大典》 ,擴展了標準草書字庫,並初步完善了標準草書體系。《中國標準草書大典》出版時,于右任的嗣子於中令親自來大陸參加出版發行儀式,激動對我說:"墨石,你編著出版《中國標準草書大典》 ,做了一件大好事。 1949 年 4 月,我隨父親(于右任)離開南京時,父親什麼也沒有帶走,唯一帶的就是《標準草書》,在飛機上父親還在看,捧在懷裡,閉著眼睛,想著什麼......,你這本《大典》,應該叫'還京本'" 。

2016 年,臺灣中國標準草書學會理事長陳銘鏡先生來上海參加我的個人書法展覽,在會發言說:"墨石承於老、胡老之衣缽,修正了《標準草書》第十次本,編成《中國標準草書大典》出版,這是我們任何一個人都做不了的事,這是個很了不起的工程,是對中華文化的貢獻,是對中國書法界的一大貢獻"。

架起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樑

今年初,臺北前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專門託人到南京,請陳墨 石書寫"挺"及"龍馬精神"字,為高雄國民黨勝選助力。

從 1987 年至今,30 多年來,陳墨石穿梭於海峽兩岸,以書會友,架起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樑。臺灣各界名流都與他有深厚的交往,他是江炳坤、吳伯雄、王金平、連戰、馬英九、陸炳文等的座上賓。

王金平託人向他求字,以字為媒,力挺今年國民黨競選。

30 年來,他以中國標準草書學社及個人的名義與臺灣標準草書學會共同舉辦數十次書法展覽。地點遍及大陸、臺灣、日本、東南亞等。

今年,中央統戰部、國務院參事室、江蘇省委統戰部等約他寫《我與臺灣文化交流三十年》文章。

記者:我在一往篇文章中看到, 2009 年,你去臺北參展,飛機晚點了,100 多臺灣各界名流,一直靜靜地等候你至晚上 10 點多,才開晚宴,可見你的人格魅力。

陳墨石:那不是我的個人魅力,那是海峽兩岸一家親,同宗同祖血脈相連的根源;那也是於老及標準草書的巨大影響力。可以說,沒有于右任和他的標準草書,就沒有這三十年來海峽兩岸書法藝術交往的光輝燦爛一頁;就沒有兩岸書家在交往中形成的深厚情誼。

1987年10月,臺北著名書法家李普同(於在臺灣的弟子)帶著于右任大師的遺願,來到大陸找到了我的恩師胡公石。我們三人在北京相聚,那是一個多麼令人難忘的時刻,開始,相對無語。當李普同講到他是帶著先師于右任的遺願,千里來尋師兄的,三人不禁熱淚盈眶,又好一陣說不話來。隨後,三人一見如故,有說不完的話,幾乎是一個徹夜的長談。

那一夜,李普同向我們講述了先師的遺言。1962 年 1 月12 日,于右任病重,他在日記中寫道: "我百年之後,願葬玉山或阿里山樹木多的高處,山要高者,樹要大者,可以時時望大陸。我之故鄉是中國大陸。"當夜,先師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寫下了詩作《望大陸》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作為遺言。其懷鄉思國之情感天動地,成為觸動中華炎黃子孫靈魂深處隱痛的絕唱。

那一夜,我們三人含淚吟唱先師《望大陸》詩......

那一夜 ,我們三個商定,在 1989 年,以中國草書學社發起,請寧夏文化廳、中國國際友誼促進會,中國書法家協會、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為主辦單位,在中國美術館舉辦 "中外草書展覽"。1989 年,展覽成功舉辦,海內外世界各地書法名家的 400 多件作品參展,為建國後,臺灣書畫家第一次參加大陸北京的展覽。先師的另一位弟子臺灣著名書畫家劉延濤的作品也參加了展覽。

也就是從那一夜開始,開啟了以于右任及標準草書為橋樑和紐帶的兩岸文化交流活動。

1990年,我又與與李普同商定,當年,由中國標準草書學社和臺灣標準草書學會以及中國國際友誼促進會,民革中央、中國書法家協會聯合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現國家博物館)首次舉辦《于右任及傳人書法展覽》。李普同組臺灣書法名家 20 多人參展,並來京參加了開幕式。副總理鄒家華、方毅、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屈武等多位中央領導參加開幕式並講話。

隨著交往的開展,2009 年,中國標準草書學社與臺灣標準草書學會第一次聯合在臺北舉辦書法展。國民黨副主席,海基會理事長江炳坤出席展覽開幕式,並專門接待了我,與我交談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探討于右任書法及標準草書長達一個多小時。

2011 年 8 月 20 日,兩岸標準草書組織聯合在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辦第二次書法展。我帶了 100 多幅作品應邀參展。吳伯雄全程參加了開幕式,並致辭,剪綵,馬英九贈送花籃祝賀展覽。

開幕式後,吳伯雄親切地接見了我,與之交談甚久,無所不及。吳告訴我,他與于右任的小兒子於中令是大學同學。 吳父 60歲生日之前,很想請於老為其父寫一"壽"字。但話說出口後悔了。因為那時,于右任已是 80 高齡,怎麼 能讓一個 80 高齡的人給一個 60 歲的人寫"壽"字呢。於中令聽後也沒值可否。可是,吳父生日那天,於中令把于右任用4尺大鮮紅整張紙寫的"壽"字送來了。吳講,於老人品之高潔,令我敬佩不已,同時無比激動,此"壽"字現已成為吳家的傳家寶。

那一次,我也給吳書寫了"伯樂千里馬,雄關萬仞山"八字,吳說, "很多人給我寫對聯,但我最喜歡的是這一聯"。

那一次,我還以九省一市代表團團長身份,受到連戰接見。我給他書寫的對聯是"連日霧開升紫氣,戰雲煙消沐和風"。連戰看後十分激動,端詳著,一個字一個字地念了兩遍。

連戰主席與我交談時間也很長,他的話至今還在我的耳邊迴響。他說於是國共兩黨都敬愛的領導,為中華文化傳承、祖國的和平統一作出了貢獻。於老的思想,藝術成就以及他的愛鄉愛國之情,是中華民族和海峽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財富。連說,用於右任及標準草書作為橋樑和紐帶,開展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交往,既弘揚了中華文化,又促進了兩岸交流及和平統一,非常有意義。這些年來,大陸的標準草書學社及臺灣的標準草書學會,為兩岸的文化交流與往來,為和平統一事業,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值得稱讚。

也是那一次,我還應邀走訪了國民黨黨部,立法院、教育部,監察院(於是監察之父)。在立法院,院長王金平把該院 30 位處以上的領導集中在會議室等候我一行,我們共同回顧了于右任對中華文化及中華民族的貢獻及影響,暢述了同根同祖的民族血脈之情。

在這裡,可以告慰讀者的是,多次赴臺辦展或是參展,我還應邀到臺北的幾所大學講《中國文化與書法》,臺下學生座無虛席,很多學生沒有了座位,是站在過道里聽完我幾個小時的講座的。

2017 年,于右任的二兒子於鵬(時年 105 歲)把父親于右任的 20 多幅墨寶,捐贈臺北故宮博物院。並舉辦于右任書法特展,於鵬如此高齡,還記得我,特邀請我赴臺北見證。我欣然應允赴臺,與於鵬、於中令結為忘年之交。

三十年來,在我和兩岸於門弟子的推動下,中國標準草書學社及臺灣標準草書學會聯手在臺北、日本、新加坡、北京、上海、杭州、西安、南京等地舉辦書法展覽及學術研討等數十次,為兩岸書界交往,兩岸文化交流做了積極有益的貢獻。

今年下半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華誕 70 週年,兩岸標準草書機構還將舉辦"海峽兩岸標準草書書法大賽暨名家作品邀請賽"。我還將出版國學標準草書教輔叢書3--4《大學》、《千字文》。

架起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樑

陳墨石書法

架起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樑

陳墨石書法

架起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樑

陳墨石書法

于右任在書法、文學藝術、教育、政治諸多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為中華民族留下了不朽財富。身後卻沒有為他的子孫留下半文錢財。曾任蔣經國秘書,現任於右任研究會理事長的陸炳文先生來大陸時,曾在多種場合講到於老逝世後,所住房屋裡,沒有發現一張存摺,卻發現多張別人借他錢的借條。身前,於老的家人要去討回,都被於老攔住。聖潔如斯,可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胡公石一身致力於書法藝術、標準草書的研究,為世人留下了獨特的胡氏書法瑰寶,同樣沒有為自已家人留下物質財富,留得清白在人間。

陳墨石潛心書法藝術40 多年,在標準草書的研究、傳承、 發展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得到海峽兩岸同仁的一致認可。 但他從不為自己去爭名譽。墨石先生已從中國標準草書學社常務副社長位置上退下,如今已年過花甲,還在為兩岸的文化交流奔波忙碌;還在書法的田野裡深耕細作。只做大事, 不做高官;只做綠葉,去陪襯別人,不做紅花,在同行中炫亮,這就是陳墨石;這就是于右任標準草書的傳人!

專訪結束,已至日暮。晚霞映紅了遠方的天幕。墨石工作室也籠罩在桔紅的霞光中。記者捧著大師贈予的《中國標準草書大典》,與師生二人作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