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以后官方以汉族、汉人自居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

特仑人生


“汉族”作为一个民族称呼对中国来说开始于19世纪末,当时受到国际共产主义(斯大林说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生活以及表现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和民族主义的多重影响,被官方定义下来,而之前称呼都是来自原当时出的朝代,如:周朝自称周人,秦朝自称秦人,唐朝为大唐人。

其实“汉人”"汉族"的称谓自汉以后就有,不过仅限于周边国家对于华夏人的称呼,但是并不被当时的作为统治阶级的官方认可。

华夏

在春秋战国时期,“汉人”的称谓虽然并没有出现,但“汉人”的前身——华夏族已经出现,听起来更为霸气的华夏族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民族称号,华夏又叫“中夏”、“中华”、“中国”(《公羊传·禧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国。),华夏族是黄河流域的最早居民,上古时期,炎帝、黄帝所在的两个部落大战,最终黄帝战胜炎帝,两个部落逐渐融合成了华夏族,我们也经常自称“炎黄子孙”。古代中原地区的华夏儿女为了区别,将尚未开化的人称为“四夷”或者“四方胡人”,也就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强汉

汉朝被称为“强汉”,大汉帝国国力强大,对外扩张、持久的强盛统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军把匈奴打得“漠南无王庭,匈奴远遁”。在强大的汉朝时期,我们自称“汉人”,该时期汉人的血管里流淌的是血性和勇武,所有外族都畏惧汉人,“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 “一汉敌五胡”于是人们并改“华夏族”为“汉族”,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金元时期的汉人

金王朝是第一个曾真正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为了便于区分,他们把宁政权统治下的人民统称为“汉”人。到了元代继续这一称呼,但概念上有些混乱。他们把治下民众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汉人”抱括了生活在北方的汉人和契丹、女真高丽等族人,“南人”指南宋遗民,实际上也是“汉人”。满族是又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他们仍称明政府统治下的民众为汉人。因为元代的蒙古族和清代的满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所以汉人使用的语言和文字便被称作“汉语”、“汉字”,专门研究汉字音韵训古和古文考据的学问被称为“汉学”。

血统融合

中华民族或者炎黄子孙,在古代是专指汉族的。汉人在血统基本上属于亚洲蒙古利亚人,而影响汉人血统的主要是四大民族:古汉人、鞑靼人、东胡、古越人。

古汉人,即秦汉时代汉人,属汉藏语系汉语语族;

鞑靼人,主要包括匈奴人、蒙古人,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当然,关于匈奴人的语言问题,很多人还有不同的看法;

东胡,主要有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

古越人可能有马来亚语系,也可能有汉藏语系。从相貌、体质上看,古汉人方脸,面貌中正;鞑靼人圆脸,面庞较大、粗放;东胡人长脸或瓜子脸,前额大,鳃及下巴较窄,小眼;古越人肤色稍黑,眼球突出,体毛少。所以今天汉人相貌千变万化,有人博众家之长,俊美;有人集众家之短,丑陋。

此外,汉人血统中还有大量的同属汉藏语系的羌、氐、党项血统,以及部分突厥血统,极少量黑人血统。

56个民族是一家

1950年到1954年,中国开始进行第一批民族识别,确定了38个少数民族。新疆的14个民族,除了塔兰奇被归并到维吾尔族中,达斡尔族待识别之外,其他的,都在这一批被确定。

1954年,开始第二批民族识别,到1978年年底,先后确定了16个民族,包括达斡尔。

到了1979年,确定了最后一个民族:基诺族。这样,加上汉族,中国的56个民族最终确立。

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大致占全国总人知口的91.6%),其它55个民族总人口偏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9%左右,所以习惯上把其余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而56个民族之一便是汉族。


历史迷了路


汉族这个名词的产生,就在汉朝。汉武帝时期,汉人大批出现在亚洲各地,于是其他民族便把汉武帝派来的军队叫做汉兵,使者则叫做汉使,既不是汉兵又不是汉使,那便叫做汉人。

自然,这其实是外人对汉朝人的一种称呼,就如同此前六国之人口中的秦人是一样的。但因为汉朝实在久远,从公元前202年一直延续到公元后220年,共历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所以周边各民族叫习惯了,便不再改变。

而返回到中国人自己这边,因为汉朝灭亡之后战乱连绵不断,大家也确实挺怀念这个时代。所以在此后数百年中,中国人自己也以汉朝后裔自居(这一点,与秦人这个称呼就不同了,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自称过秦人,而秦王朝的直接后裔,也早已灭绝。对秦的崇拜,一直要到清末,中国人感受自己成为国际上著名的贫弱大国,由此受了刺激,于是便往前翻从来不看的史书,翻到秦这页,那些人就觉得秦很牛逼,够冷血、够霸道,于是对秦的崇拜开启新潮流,这股浪潮,直到现在还很流行)。

当然很多人有这种可笑的想法,其实很大原因是因为不读书,实际上中国的朝代之中,很多朝代都比秦更强大,而且这种强大是持续性的(秦的强大是非持续性的),汉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们看汉朝的对外成绩,由于秦末的战乱,西汉初期的军事实力确实比较弱,所以一度屈服于匈奴。但这种局面在汉武帝便开始转变,并形成对匈奴的绝对优势,这种优势,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

当然,教科书是不会说这样的,所以只看历史教科书和历史电视剧的人,对此便了解甚少。咱来列举一下:

现如今的内蒙、新疆、甘肃、宁夏这些省份的大部分地区,是汉朝开始纳入中国管辖的;现如今的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这些地区,是汉朝时期确立为中国领土的。

而就民族成分而言,汉朝的汉人也是最纯粹的。在汉亡之后,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清的轮番入侵,极大的改变了汉人的内容,这个就是历史书上所谓的融合。

也正是因为融合,出现了唐和清这样的王朝。唐人,是五胡和汉人的混杂体。清人,则是满汉混合。民国以后,这种混合渐渐得到共识,所以民国一成立,便有“五族共和”的口号。

至于汉之前,汉族的核心部分,其实是周朝的华夏族,与之对应的是东夷人(殷商就是东夷,秦也是东夷人之后)、南蛮(楚国)、西羌、北戎。在春秋战国时代,大批戎人部族被北方的晋国消灭吞并,而南方的蛮人则在楚国的带领下一步步与华夏族融合。所以到秦灭六国之后,楚已经成为华夏族的一部分。正因这个缘故,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既是楚人,也是华夏族。


历史爱好者语墨


我是路遥知,有幸回答。

一般来说会用到汉族、汉人的称呼,原因有二。

其一是少数民族统治时期,起义者喊出汉族、汉人的口号用于号召民族反抗外来少数民族入侵或少数民族专用于区分以示低人一等。

其二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官方自称用以区分各民族。

按照这两个可能的原因,我觉得在唐、元、清这三个朝代从后往前去找比较合适。首先是满族统治的清朝。

清朝

有一种说法,“汉族”的最早记载是在太平天国末年的侍王李世贤《致各协约国书》中,太平天国将满清视为“鞑虏”或者“满妖”,对应的用“汉族”来号召汉人起义。

今幸天父皇上帝不弃汉族子孙,愤鞑虏之胡行,命我主定鼎金陵,十余年来,歼除鞑虏,何止千万。

我军肩负责任,为上帝光复全国,不能弃寸土于不顾……我国所欲殄除者满妖盗匪也,我国所欲恢复者中国也。今满妖未除,伟业未竟。

接着往前找蒙古统治的元朝的记载。

元朝

元朝提到汉人的我找到了三条史料。

第一条是元朝的四等人制,元朝以蒙古人为第一等级,色目人第二,汉人第三,南人第四。其中汉人是指北方属于元朝统治范围内的汉人,南人就是南方的汉人。不过这条有待商榷,因为这条说法出自清朝屠寄写的纪传体史书《蒙兀儿史记》。

第二条是元朝的法令文书汇编《大元通制》中的《通制条格》,其中卷二十七杂令一是“汉人殴蒙古人”,卷二十八杂令二是“蒙古人殴汉人”。

第三条是元末明初权衡编撰的《庚申外史》,其中专门写了当时汉族在少数民族统治下的压迫。

禁汉人、南人不得持寸铁。蒙古、色目殴汉人、南人,不得回手。

接下来就是再往前找民族大融合的盛唐了。

唐朝

唐朝时周边的少数民族一般称呼中国人为“唐人”,由于唐朝太过强盛,延续到宋代时外国也一般称呼中国人为“唐人”,以致现在国外中国人聚居的街区一般叫做唐人街。

但是当时已经有不少以“汉”喻“唐”的文学作品,比较出名的有李白的《胡无人》和白居易的《长恨歌》,分别以“汉道”喻“唐”,以“汉皇”喻唐玄宗。所以应该当时自称汉人也是有的。

胡无人,汉道昌。陛下之寿三千霜。但歌大风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胡无人》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长恨歌》

结语

综上,汉唐都是中国盛极一时的王朝。我们自称汉人,而外国人一般称呼我们为唐人。我们自称汉人的萌芽应该起始于唐朝,但后世被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汉人”的称呼一般是被少数民族蔑称,直到太平天国喊出了汉族的口号,我们就一直延续下来了。


我是路遥知,原创不易,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转发评论关注,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