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糾結0-3歲要不要上早教班,多是因為沒搞清楚這個核心問題

最近時不時有寶媽問我你的孩子有沒有上早教呢?我的娃兒幼兒園前究竟要不要報一個早教班?

還有的寶媽告訴我,很後悔當初沒有給孩子報早教班,現在很多方面都不如同齡人···

說實話,剛當媽那會兒,我也非常糾結這個問題,甚至曾因為想深度瞭解早教機構而計劃跳槽

後來在慢慢了解更多早教知識後,我就看明白了。這段時間開公眾號後,在與寶媽的溝通中我越來越發現很多人跟當初的我一樣之所以糾結要不要上早教班,其核心問題在於:沒搞清楚早教是什麼!

我們可以理一理這裡面的邏輯!

首先,當我們搞清楚了什麼是早教,是不是就能知道是否需要早教了;

假如你要早教,那麼你的目標是什麼;

當知道了你的目標,就需要考慮實現它的手段與方式;

當考慮實現的方式時,就會知道你是否選擇早教班,以及選擇什麼樣的早教班!

早教絕對不等同於早教機構

還在糾結0-3歲要不要上早教班,多是因為沒搞清楚這個核心問題

現在還是有很多人把早教=早教機構

其實也難怪,因為很多人的早教意識是早教機構的PR教育出來的。

所以有人會認為,孩子沒報早教機構,就可能慢人一步。

其實,這不過是早教機構在偷換概念而已。

到底什麼是早教?

那我們需要先看看孩子身上那些我們視覺不可見的東西在早期階段發生著怎樣的變化?

我是從麗絲·艾略特博士的《探索0-5歲寶寶腦部發育地圖》這段話的描述中得到的啟發:

“孩子看見、摸到、聽見、感覺、品嚐、思考的每件事物都被轉化為神經元突觸的電波活動。而不活躍的神經元突觸——不管是沒聽過的語言、音樂,沒試過的體育活動,還是沒見過的山川,甚至從未得到過的愛,都將會枯萎死去。”

這是因為腦科學的研究表明:正常人一出生,大腦就有大約1000億個腦細胞或稱神經元,一個神經元只有一個軸突,有很多樹突,軸突會把神經衝動發放給別人。學習是軸突之間聯繫的建立。

神經突觸鏈接並非一味地增加,而是經歷先增加後減少的過程。

嬰兒出生後1個月神經突觸開始建立聯繫,9個月的時候聯繫越來越多,2歲的時候聯繫比成人還多。然而,兩三歲後開始出現修剪,有用的神經元的聯繫會留下來,沒用的神經元的聯繫就會退化或消失掉。

因此,在我看來,早期教育更在於感官的豐富體驗,並非是去學什麼具體的技能。

早期教育是孩子聽到的語言與音樂;

是孩子見過的山川、河流、一草、一木;

是孩子讀過的書,看過的畫;

是孩子的大運動與精細運動;

更是孩子的安全感、創造力、想象力以及愛的能力!

所以,有一些寶媽告訴我,孩子馬上三歲了,她感到焦慮。確實是,因為上面這些,不是考試成績,也不是具體技能,似乎很難衡量,很難評估。

讓孩子產生巨大差距的是家庭早教

美國華盛頓研究機構Brookings Institution中的長期研究項目The Hamilton Project,致力於研究各種經濟、社會問題。2013年,The Hamilton Project推出一篇關於社會流動性與教育發展的報告,揭示了一個經濟事實:

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剛出生的智商測試結果並無差異。而到了幼兒園之前(4歲),兩者認知能力就出現了較大差距,而且差距還會越來越大。

科學家揭示其主要原因就是高收入和低收入家庭中,早期教育質量的差異。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二者早期教育質量的差異並非是高收入家庭讓孩子去了價格昂貴的早教機構。

目前也沒有哪一項研究說明,只有讓孩子從小在昂貴的早教機構學習,才能讓他們獲得良好發展。

其根本原因在於那些高收入家庭的父母與低收入家庭父母的認知水平、負責任態度等方面的差距。

高收入家庭的父母往往更在意孩子的高質量陪伴,經常閱讀,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與更多的生活體驗。

哈佛大學家庭研究計劃啟動者Urie Bronfenbrenner 曾說過,“家庭是培養孩子、促進孩子發展最有效、最經濟的系統,沒有父母親身參與,任何外界的早期教育都不大會成功,而且當外界干預停止,外力教育取得的成果也會一同消失”。

對於這一點,感同身受。

早教機構是手段

由上可見,孩子是否得到了良好的早期教育,完全在於父母,早教機構不過是我們選擇的手段而已。

理性一點來看,早教機構不過是一個場所,而不是早教本身。

去好的早教機構是早教,去動物園也是早教,去公園也是早教,全身心地陪孩子在家裡玩十分鐘也是早教!

這麼一說,是不是我們就一定不用去早教機構呢?

我個人認為,這主要看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

如果你家附近適合幼兒運動的配套設施不是特別好,可以去早教機構。多數早教機構的設施與場地還是經過精心設計的。

或是,父母不知道如何陪孩子玩,又或是多數時候是老人來帶,且陪伴質量也不是很高,這些情況都可以選擇早教機構來做協助。

但是,千萬別抱著以下心態:提高孩子智力、全腦潛能開發、贏在起跑線···

這些畢竟是商家的宣傳手段而已,左耳進右耳出就可以了。

要清楚,一週兩次的早教課無法帶給孩子什麼樣的飛躍,以及超出同齡人的技能。

再貴的早教課替代不了父母陪伴。

再有愛的早教老師也替代不了父母對孩子的愛。

話說現在很多家長對老師有意見,“怎麼感覺教育都成了我們家長的事情了,那老師做什麼?”

聽到這句話我只想說一句,我們是孩子親爸,親媽,我們都不願意為孩子投入時間、精力與愛了,憑什麼相信別人會為你的孩子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與愛呢?

最後,總結三點:

第一,早教絕對有必要。

第二,早教不是學知識。

第三,上了早教班不代表早教了,不上早教班也不代表不早教。

其實,當我們放下功利心,接受我們的孩子終將平凡的事實,並認真地去思考我們為什麼還要努力早教時,也許我們就能夠以平常心去對待早教,去選擇早教機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