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名家長被早教機構騙200萬,請不要把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

江蘇蘇州,陳女士在6月30日給孩子報了15000元的早教課,可僅上了3節課這家知名早教機構就關門了,餘款難退,負責人也失聯。初步統計有近900名家長被騙,涉案金額達200萬元,陳女士稱,此單位4月已出現問題但仍繼續招生。

看了這則新聞,讓我震撼的不是早教機構騙取的金額之多,也不是早教機構詐騙手段的無恥下作,而是早教課的學費竟然要1萬五!之所以稱為早教,那是指從出生到小學以前階段的教育,而這個階段的早教機構收費竟如此昂貴。96課時,若一天上兩節課,只有48天,若一天上四節課,則不到一個月。要知道,一萬五千元可是大學兩年的學費。

一個學齡前的兒童,需要如此“高含金量”的教育嗎?早教到底都教些什麼?據筆者瞭解,早教機構推出五花八門的早教產品,如益智類、動作類、語言類、建築類……等等,每種產品都能找出背後來自美國、日本最前沿研究成果及其理論依據,確實讓人心動不已。但拋開好聽的名頭,無非就是大人帶著一群學齡前小孩玩耍,做遊戲。

900名家長被早教機構騙200萬,請不要把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

先不論早教機構推出的課程具體效果如何,這個年齡的孩子真有必要參加額外的學習嗎?特別是要一個家庭付出不菲的學費。或許,讓孩子參加早教的父母,對自身就要反思。孔子曰:“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這講的是聖人十五歲確立了學習上的志向,開始努力學習,到三十歲時,確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發展方向。

看來,一個孩子,只要他有志於學習,即便到了十五歲也還不算晚。像許多高考金榜題名的考生,可能許多在初中或高中才開始醒悟,要努力學習。對於他們來說,正確的心態和學習方法,三、五年下來,高考一樣精彩。為何家長急著要在孩子學齡前便給他們報名早教機構?有需求就有市場,早教機構開遍全國,這次詐騙事件能輕鬆騙取900名家長200萬,說明早教市場需求旺盛。

900名家長被早教機構騙200萬,請不要把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

或許這種消費是不理智的,平時買菜要貨比三家,趕著打折日去買的家長,在孩子教育上似乎喪失理智。盲目聽信各種培訓機構和輔導班的宣傳,把自己辛苦所得源源不斷地輸送給他們,深怕自己的孩子會落在其他孩子後面。可孩子不一定能從這些機構學到更多知識,即使有也難消化。年齡越小的孩子,本性就愛玩,發現新奇的事物自發去研究是天性使然。現在要組織起來,固定培養,真的合適嗎?

都說天才誕生於偶然,如果有一套經過科學論證的育兒方法,可以把孩子培養成天才。那不要說教一萬五,就是十萬五我也開心。可這不會有吧,不然整個大街上全是天才了。國家知道有這麼個東西,也肯定要做成國家機密,讓公立學校秘密教學,讓中國年輕人都成為天才,未來遠超英美。但我認為這種事情是不存在的,家長的心理,無非是讓自己的孩子比同齡人更優秀些,在每個階段都要。

900名家長被早教機構騙200萬,請不要把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

家長之間會借自己的孩子進行比較,可是這種比較的標準是否正確。家長之間的比較,可能是車子、房子、票子,社會地位,工作好壞等等,但這也只是參照“社會主流”。是對是錯,還有待商榷,一個人的成功,最終還是要看他是否對自己這一生滿意,而不是看自己留下了多少錢財或獲得了多少權利。老子曰:“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餘。”人若不剋制自己的慾望,終究會在金錢和權利中迷失自我,忘記最初追逐財富和名譽的動機,繼而成為它們的奴隸。

有些人碌碌無為,有些人碌碌有為,但都是碌碌,與大鵬展翅九千里的逍遙比起來,差得太遠。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現在看來,這種憤怒會轉移,會傳染。其實不是人無能,而是慾望超過了自己目前的能力,以至於自己無能。人對自己要求太高,恨不得自己財富比肩馬雲,權力直達省部級。想自己買高樓,買豪車,卻沒想怎麼實際地去實現。

900名家長被早教機構騙200萬,請不要把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

確實,在社會財富階層逐漸固化的今天,要實現富裕的生活比過去難了許多。可只要合理規劃資金使用,留個心眼,不說大富大貴,一年好過一年是有的。可難就難在“等不了”,許多家長對成功是望眼欲穿,在和別人比較時,總是不夠客觀地拿高出自己好幾個層次的人做比較,難免心理不平衡。這種對比反差,家長很容易會把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爭口氣,比別人家孩子優秀。

正是社會上的家長人人都這樣想,才會造就各種培訓教育機構鋪天蓋地,挾孩子以令家長,漫天要價,把各種質量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課程一股腦塞給孩子。效果如何看天分,錢要實實在在收走,甚至要明目張膽的直接“騙走”。家長直面被騙後的憤怒,卻很少有想過從一開始就不要盲目地相信這些培訓機構,把孩子自由自在的時光消磨在用金錢堆砌的美好幻想中。

900名家長被早教機構騙200萬,請不要把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

或許,家長明智地對待孩子教育問題,把資金用在實處,對家庭和孩子會更好吧。一味地把焦慮轉移給孩子,無法解決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