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名家长被早教机构骗200万,请不要把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

江苏苏州,陈女士在6月30日给孩子报了15000元的早教课,可仅上了3节课这家知名早教机构就关门了,余款难退,负责人也失联。初步统计有近900名家长被骗,涉案金额达200万元,陈女士称,此单位4月已出现问题但仍继续招生。

看了这则新闻,让我震撼的不是早教机构骗取的金额之多,也不是早教机构诈骗手段的无耻下作,而是早教课的学费竟然要1万五!之所以称为早教,那是指从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而这个阶段的早教机构收费竟如此昂贵。96课时,若一天上两节课,只有48天,若一天上四节课,则不到一个月。要知道,一万五千元可是大学两年的学费。

一个学龄前的儿童,需要如此“高含金量”的教育吗?早教到底都教些什么?据笔者了解,早教机构推出五花八门的早教产品,如益智类、动作类、语言类、建筑类……等等,每种产品都能找出背后来自美国、日本最前沿研究成果及其理论依据,确实让人心动不已。但抛开好听的名头,无非就是大人带着一群学龄前小孩玩耍,做游戏。

900名家长被早教机构骗200万,请不要把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

先不论早教机构推出的课程具体效果如何,这个年龄的孩子真有必要参加额外的学习吗?特别是要一个家庭付出不菲的学费。或许,让孩子参加早教的父母,对自身就要反思。孔子曰:“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这讲的是圣人十五岁确立了学习上的志向,开始努力学习,到三十岁时,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

看来,一个孩子,只要他有志于学习,即便到了十五岁也还不算晚。像许多高考金榜题名的考生,可能许多在初中或高中才开始醒悟,要努力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正确的心态和学习方法,三、五年下来,高考一样精彩。为何家长急着要在孩子学龄前便给他们报名早教机构?有需求就有市场,早教机构开遍全国,这次诈骗事件能轻松骗取900名家长200万,说明早教市场需求旺盛。

900名家长被早教机构骗200万,请不要把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

或许这种消费是不理智的,平时买菜要货比三家,赶着打折日去买的家长,在孩子教育上似乎丧失理智。盲目听信各种培训机构和辅导班的宣传,把自己辛苦所得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他们,深怕自己的孩子会落在其他孩子后面。可孩子不一定能从这些机构学到更多知识,即使有也难消化。年龄越小的孩子,本性就爱玩,发现新奇的事物自发去研究是天性使然。现在要组织起来,固定培养,真的合适吗?

都说天才诞生于偶然,如果有一套经过科学论证的育儿方法,可以把孩子培养成天才。那不要说教一万五,就是十万五我也开心。可这不会有吧,不然整个大街上全是天才了。国家知道有这么个东西,也肯定要做成国家机密,让公立学校秘密教学,让中国年轻人都成为天才,未来远超英美。但我认为这种事情是不存在的,家长的心理,无非是让自己的孩子比同龄人更优秀些,在每个阶段都要。

900名家长被早教机构骗200万,请不要把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

家长之间会借自己的孩子进行比较,可是这种比较的标准是否正确。家长之间的比较,可能是车子、房子、票子,社会地位,工作好坏等等,但这也只是参照“社会主流”。是对是错,还有待商榷,一个人的成功,最终还是要看他是否对自己这一生满意,而不是看自己留下了多少钱财或获得了多少权利。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人若不克制自己的欲望,终究会在金钱和权利中迷失自我,忘记最初追逐财富和名誉的动机,继而成为它们的奴隶。

有些人碌碌无为,有些人碌碌有为,但都是碌碌,与大鹏展翅九千里的逍遥比起来,差得太远。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现在看来,这种愤怒会转移,会传染。其实不是人无能,而是欲望超过了自己目前的能力,以至于自己无能。人对自己要求太高,恨不得自己财富比肩马云,权力直达省部级。想自己买高楼,买豪车,却没想怎么实际地去实现。

900名家长被早教机构骗200万,请不要把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

确实,在社会财富阶层逐渐固化的今天,要实现富裕的生活比过去难了许多。可只要合理规划资金使用,留个心眼,不说大富大贵,一年好过一年是有的。可难就难在“等不了”,许多家长对成功是望眼欲穿,在和别人比较时,总是不够客观地拿高出自己好几个层次的人做比较,难免心理不平衡。这种对比反差,家长很容易会把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争口气,比别人家孩子优秀。

正是社会上的家长人人都这样想,才会造就各种培训教育机构铺天盖地,挟孩子以令家长,漫天要价,把各种质量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课程一股脑塞给孩子。效果如何看天分,钱要实实在在收走,甚至要明目张胆的直接“骗走”。家长直面被骗后的愤怒,却很少有想过从一开始就不要盲目地相信这些培训机构,把孩子自由自在的时光消磨在用金钱堆砌的美好幻想中。

900名家长被早教机构骗200万,请不要把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

或许,家长明智地对待孩子教育问题,把资金用在实处,对家庭和孩子会更好吧。一味地把焦虑转移给孩子,无法解决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