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玄學”進化論:如何把家長變成韭菜?

科技自媒體/ 歪道道

前幾日,一則“嬰兒趴睡窒息”的消息在網上迅速引發關注:

一位媽媽加入了一個睡眠引導付費群,讓自己三個月大的嬰兒獨自趴睡在嬰兒床裡,自己在外面通過監控觀察。發現嬰兒哭鬧不止後,這位媽媽不斷髮送監控視頻到群裡尋求幫助,群友回答說“不是大哭就沒事”。結果大約兩個小時之後,孩子因窒息不幸身亡。

細扒這個付費群,企業信息查詢顯示,涉事機構所屬企業並未在註冊地實際經營,直至今年3月,經營範圍才新增“健康諮詢服務”等業務,而實際上該群已經存在了兩年多。

更荒唐的是群裡的睡眠理論,他們宣揚寶寶在幾個月的時候,會有一個“翻身倒退期”,在此階段寶寶晚上睡覺會不停翻身,直到寶寶會趴睡了,才算完成“解鎖趴睡”這個任務。對於孩子因趴睡而痛苦啼哭時,群友所說的“不是大哭就沒事”,其實就是所謂的“哭聲免疫法”,這一理論早在很多年前就被棄用。

近些年來,我國早教學科研究緩慢,反而各種東拼西湊的“野生”理論氾濫,從科學到偽科學再到玄學,這或許只是早教市場亂象的冰山一角。

國外的理論,中國的“小白鼠”

全腦教育、小兒推拿、哭聲免疫法、感統失調、量子波動速讀…你會發現,這些聽起來玄之又玄的早教方法,背後都有一套完整、系統且哄得住人的“科學理論”,而且大多數又都是國外的舶來品。

去年,一位成都90後新手媽媽李女士在給孩子選早教班時,從課程顧問口中聽到了一個新詞—“感統失調”。這位顧問跟李女士說,“(你)孩子注意力差、行為習慣不好都歸咎於感統失調,如果不及時糾正,未來將影響孩子成長”。緊接著她又問了孩子是不是剖腹產,直言剖腹產是影響娃娃感統失調的主要原因。

顧問說得天花亂墜,李女士既驚嚇又有些懷疑。她問及怎麼判斷孩子到底是不是感統失調,對方並沒有直接說讓她去醫院做專業的感覺統合測試,而是自顧自地講起了感統理論背後有美國的科學理論。

感覺統合,簡稱感統,確實是美國上世紀70年代教育心理學家Anna Jean Ayres的研究成果,但是該理論經歷了被神化、被批判到再被神化,這中間的過程已經讓傳至國內的內容變得匪夷所思。尤其是當感統訓練被賦予了“克服兒童學習障礙”和“治療自閉症“的功能後,前者讓國內大批大批深感未來可能困於學習問題的家長,有了“從頭重塑”的機會。

然而,近些年來很多專家開始質疑感覺統合的“運動”治療對自閉症兒童沒有幫助,其在生理科學、臨床醫學、精神疾病等領域,也一直沒有找到充足的數據支撐。可如今在國內,這套理論卻成了眾多早教機構的“特色課程”。

同樣讓人深感困惑還有所謂的“哭聲免疫法”。

哭聲免疫法早在很多年前就曾在國內掀起過一陣追捧,這源自一篇名為《美國人帶孩子的17個絕招》的文章。文章提及了很多乍一看有用但細思極恐的帶娃方法,所以,在大面積傳播後,陸續引發了外界的質疑。在天涯上,有人發帖稱所謂的第四個絕招“是殺人的”,並指出自己的孩子就是出生在美國,美國兒科協會建議所有的新生兒“sleep on back”,也就是仰面睡。

但沒曾想,現在都2020年了,信息獲取如此便利,這個在當時已經被批評為有誤人害人的理論,仍然潛藏在網絡媒體中,藉著早教諮詢的名義,散播給被孩子睡眠困擾的家長們。

歸根結底,初為人母的媽媽們對這些所謂的早教機構、早教諮詢或交流群,大多抱有一種情感和專業上的雙重信任。

一位加入過“嬰兒趴睡致死”付費群的家長表示,初入群裡,她把遇到的每個育兒難題都發在群裡,裡面的媽媽們也很熱心給建議,“群裡氛圍非常好”。而且幾位核心人物表現出來的專業知識,以及回答問題的語氣方式很強勢、很自信。在出事之前,她一直“非常信任她們”。

長期以來,我國的早教科研多是藉助西方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的研究,但一直沒有更詳細、具體的研究文章或科研成果。早教培訓機構鑽了這一空子,尤為喜歡冠以美國、日本等其他國家的理論來為自己拉攏和教育家長做粉飾,到後來,甚至是那些零散的、沒有被科學論證的內容,在有些家長的嘗試下,也由單一個例的成功誇大為有國外研究支撐的“科學育兒經”。

一面忽悠,一面迎合

早教“偽科學”發展至今,我們可以看出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其一,徹底祛除很難;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諸如哭聲免疫法、全腦教育甚至後來拉低智商的量子波動速讀,雖然很多次被質疑、被諷刺,可過了一段時間,很多早教機構或早教諮詢還是會打著這些幌子圈錢。

其二,“偽科學”越來越向“玄學”靠邊;以前,這些宣傳理論好歹披著科學的外衣,而如今像矇眼識字、腦門吸鐵勺、量子波動速讀,直接用騙局來製造噱頭、收割韭菜。

但為什麼有家長願意信呢?因為這些機構深諳家長心理。

來自江蘇的江女士,年前跑了好幾家早教機構,可始終沒有找到令她滿意的。有的一進門就賣力地宣傳“我們的老師都是外國人”、“我們的課程都是從美國引進的”,處處想用“國外的”貼金,有的則貴到離譜,一節精品早教課程,不包括一對一上門早教服務,價格不少於500元。

她原本想報一個正在搞特價的機構,可想要籤合同時,發現沒有課程開不出來時退錢的細則,更讓她詫異的是,主管出來說“以人品來擔保“。

江女士表示,這些機構的銷售顧問都給她一種“先弄進來再說”的感覺。

不是所有家長都能抵制住早教機構的忽悠,北京一位媽媽趁著課程優惠時,為自己的孩子趕緊交了1.8萬多元的費用,可孩子只上了一節課,這家培訓機構就關門大吉了,負責人也繼而失聯。一位業內人士透露,每年冬季、夏季都是培訓機構關門、跑路的旺季,很多早教培訓加盟者就奔著短時間內斂財牟利來的。

當然,跑路的畢竟是少數,想賺錢還是要靠拉攏家長,刺激和迎合她們的焦慮心理。正常的套路就是,先做測評,機構人員肯定其中的一些指標,再否定一些指標,從“需要管教”的角度,引導家長去報名。然後上課後,她們會積極地把孩子任何的成長或技能的獲得都歸功於早教,從而混淆自然生長和後天訓練。

這兩個環節其實都大有問題。一方面,很多早教顧問會無限放大孩子社交不足、缺乏管教帶來的危害,更離譜的是,還有人還把這些類似問題的出現歸咎於剖腹產。一位家長在採訪時表示,她去諮詢時,機構人員斬釘截鐵地告訴她,“剖腹產生的孩子沒有安全感,將來會因為孤僻很難融入社會,必須要從小提供社交環境來幫助孩子彌補缺陷”。

另一方面,我們不可否認,早教確實能夠幫助孩子開發潛力或改善性格,但很多家長分不清這是早教的功勞還是孩子自己的成長。早教機構恰恰利用了這點,把贏在起跑線的設定打響。

至於矇眼識字、量子波動速讀,純屬於迎合部分家長病急亂投醫的極端心理。山東有一位家長,當時因為家裡孩子成績不好,就將其送到培訓機構學習“量子波動速讀”,前後砸了幾萬元進去,後來孩子成績依然沒有起色,就沒有再學。

早教沒有那麼有用,也沒有那麼無用。

韭菜不“滅”,早教不“倒”

因為疫情,一批早教機構已經開始走向破產。企查查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早教類企業一共新增192家,吊銷註銷220家,整體負增長,其中,1月新增96家,註銷吊銷111家。相比去年,早教類企業新增量同比降低86.9%。

與K12教育不同,早教機構的客戶生命週期短(通常8-12個月),可獲客成本和運營成本較高,所以,現金流多少幾乎決定機構的生死存亡。

不過熬過了疫情,他們似乎沒有過多的擔憂。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17年至2019年出生人口總數為4711萬人,也就是說,至2020年,我國3歲以下的嬰幼兒群體超4700萬名。隨著居民收入提高和育兒觀念的轉變,高質量、專業科學的嬰幼兒照護和教育服務逐漸被許多家庭需要。

就連那位剛剛痛失了女兒的媽媽,在網絡流出的對話中,還在群裡諮詢“結紮後還可以再接著生嗎”,可見,家長焦慮未減,早教的“智商稅”還要接著收下去。

2015年左右,隨著《最強大腦》、《挑戰不可能》等節目熱播,外界對於大腦的想象力被拓寬,“腦科學與教育”也成了在學生和家長中大肆傳播的神話。這時候,有些早教機構利用這波潮流大肆宣揚所謂的“右腦開發”,他們甚至給了一個非常魔性的解釋:右腦有超強的圖像記憶能力,通過訓練孩子的右腦,可以慢慢地打開孩子的“天眼”……

家長們信了嗎?起初很多人是不信的,但當週圍有家長宣稱自己孩子原來智商一般,經過訓練後變得聰明健康後,她們慢慢地開始趨之若鶩。一方面,家長選擇早教機構,很多都是通過熟人介紹,當這個所謂的成功個例,自主承擔了宣傳和推廣的任務,受影響的家長便增多了。尤其是,現在像“芝士小餛飩”這類的諮詢交流群,家長們進入的門檻變得很低。

另一方面,家長之間既相互交流,其實也相互比較,一個小區、一個班級甚至一個小圈子,很多媽媽們都秉持著“人有我有,人無我也有”的理念。所以,一旦看到有家長說自家孩子“右腦開發”多有用,總會有其它家長想去瞧一瞧。

我們不能把這些為了孩子甘願付出所有的家長們稱之為烏合之眾,但道理有些相似,“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對家長來說,“不能在起跑線輸掉”就是她們尋求的安全的歸屬感,甚至說這只是一個底線,很多家長追求的是超越同齡人。

嬰兒趴睡窒息事件是一個極端,同時也是一個警醒,但它能警醒一部分對早教機構理論深信不疑的家長,卻不會改變她們的選擇,更加不會讓利益至上的早教機構自此不再言之鑿鑿、投機取巧。這或許是整個行業的悲哀。

歪道道,互聯網與科技圈新媒體。同名微信公眾號:歪道道(wddtalk)。本文為原創文章,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