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石從古至今悠悠千載。你知道古人的賞石水平有多高麼?

在中國古代關於賞石的繪畫中,最出名的一幅莫過於現藏故宮博物院的宋徽宗《祥龍石圖》。徽宗題寫在畫卷上的文字強調:這是對一尊巨石的真實描繪。但具體是什麼石種卻未說明。


仔細查看,這塊祥龍石的表面遍佈一種特殊的淺圓凹痕——如鱗似甲,又如雨打沙岸。其描繪細膩逼真、宛在目前,顯然並非畫家憑空杜撰。這種奇特紋理,究竟是何物?


賞石從古至今悠悠千載。你知道古人的賞石水平有多高麼?

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這尊巨石是傳統太湖石(旱石)。只是,無論是明清園林的太湖古峰抑或文人案頭的湖石清供上,都很難尋覓到類似的凹凸魚鱗紋理。直到我們見到了它……


賞石從古至今悠悠千載。你知道古人的賞石水平有多高麼?

這裡是太湖-西山島-石公山。整座山崖稜線如削如琢,清灰石表凹凸起伏如覆鱗甲,與宋徽宗《祥龍石圖》所描繪的形狀別無二致。而山崖之下,水波之中,還潛藏著一種罕見的太湖石。

賞石從古至今悠悠千載。你知道古人的賞石水平有多高麼?


賞石從古至今悠悠千載。你知道古人的賞石水平有多高麼?

和傳統的旱太湖不同,它並非產自土中,而是如古代石譜記載的一樣由水中鑿鏨而出,名為“太湖水石”。石體經受萬年波濤,滿身密佈淺靨水痕,且有漆膜般包漿。如果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石內孔洞的細尖稜線,以及孔洞內佈滿魚鱗紋的樣子,與宋徽宗《祥龍石圖》所描繪的巨石細節高度重合,幾乎可以說是目前人們能找到的最合理解釋。

賞石從古至今悠悠千載。你知道古人的賞石水平有多高麼?

儘管今人對這種肌理感到陌生,但古人卻司空見慣,並有過多種描述:

唐代宰相牛僧儒在《李蘇州遺太湖石奇狀絕倫因題二十韻奉呈夢得、樂天》中描述太湖石時寫道:“通身鱗甲隱,透穴洞天明”。

杜綰《雲林石譜》的太湖石條中寫道:“其質紋理縱橫,籠絡隱起,於石面遍多坳坎,蓋因風浪衝激而成,謂之彈子窩”。

南宋范成大的《太湖石記》:“石面鱗鱗作靨,名曰彈窩,亦水痕也,扣之鏗然,聲如磬”。

他們將太湖石上這些蜿蜒起伏的肌理,比作鱗甲、彈窩,甚至是笑時臉上的酒窩,參之圖片,實在是逼肖又親切。


賞石從古至今悠悠千載。你知道古人的賞石水平有多高麼?

他們也深知,想要取得這類石頭,必須深入湖水之中:唐代詩人姚合曾親赴太湖買石,留下了“波瀾取不得,自後長諮嗟”的詩句;宋代杜綰則在《雲林石譜》說:“採人攜錘鏨入深水中,頗艱辛”。

“水稱至柔物,湖乃生壯波”。水波本為至柔之物。但它憑藉著千萬年不知疲憊的反覆,終於馴化質野、吹皺頑石,在堅硬的石表留下了柔波般的痕跡。取石立於書室,庭下寒光瀲灩,滿室潮音暗生……難怪宋徽宗寧傾舉國之力也要採得太湖石入京。

賞石從古至今悠悠千載。你知道古人的賞石水平有多高麼?

在“太湖水石”的身上,宋代詩人范成大那篇《太湖石志》裡所記載的內容,一一化為了實景:“或滑如肪”(比之旱太湖的宣紙般石表,水太湖顯得清潤含脂)


賞石從古至今悠悠千載。你知道古人的賞石水平有多高麼?

“或黝如漆”


賞石從古至今悠悠千載。你知道古人的賞石水平有多高麼?

“石面鱗鱗作黶名曰彈窩,亦水痕也。扣之鏗然聲如磬……”(部分太湖水石則因含有硅質燧石條帶或塊狀結核,質地堅硬,確實叩之聲如金玉,清脆悅耳)。

證明古人關於太湖石的細節描述並非臆想訛傳,而更可能是寫實的直觀體驗。

賞石從古至今悠悠千載。你知道古人的賞石水平有多高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