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市区有两条街是省级历史文化街,你都知道吗?

24日,记者从广东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获悉,为更好地保护、挖掘和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广东省现对此前已批准的新河浦等65处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统一公布。


  文件称,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工作。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要依法做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工作,完善保护规章制度;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文化和旅游厅要切实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高州市区有两条街是省级历史文化街,你都知道吗?


  本次公布的65处历史文化街区中,高州有两处,分别是高州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高州市南华路历史文化街区。

中山路


  高州中山路是广东省高州市境内一条东西向的街道,位于老城区核心地段,始建于隋朝,历代曾称官街、府前街、大街、十字街等名,是历代统治阶级官署衙门所驻之街道,民国九年(1920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称中山路。自始建以来,中山路作为高州城区重要的商业活动中心的地位已延续了几百年,而作为商业载体的骑楼是南方气候与商业模式结合的建筑产物,是清末民初时期建的,为商业活动提供遮阳避雨的空间,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具有生活居住特色、商贸旅游服务功能的历史文化之街”。

高州市区有两条街是省级历史文化街,你都知道吗?


  2012年,中山路街区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
  高州城始建于隋朝,至今已有1400多年,为广东省7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历史古城镇之一。自隋到明,高州城内逐步形成九街十二巷的格局,其中九街之首的大街就是中山路。到了清末,又发展到十八街、十五巷,一律是青砖铺砌。民国九年(1920年)大街改称中山路,街道长1000米,宽12.8米,全部用青砖人字形错缝铺砌,两侧廊宽2.4米,骑楼高度4米。
  中山路的建筑大部分还保存骑楼风格,骑楼建筑集广州粤派风格兼有西方异域风味而形成高州特色的骑楼风格。中山路的骑楼风格形成于清末民初,最早的骑楼是马来西亚华侨李孝式先生在高州城中山路中段开设“锦纶泰”商行时建造,由李孝式先生亲自设计,带有典型的南洋风格。此后,中山路、南华路、南关街等其他地段的商铺纷纷效仿,形成了粤派西派兼容的骑楼街。
  目前,高州城只有中山路的骑楼保存最好,骑楼街占地4万多平方米。骑楼的特点是商住合一,前面是商店作坊,后堂和楼上为寝室,通常是楼上住人,楼下经商,外加一条长长的走廊,完美地结合了商住两用的建筑功能,也符合了南方的气候特征。


  中山路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记载,1956年前,高城上出售的小食品种有数百种之多,其中给食客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山路的薯包籺、咸酸小吃、裹粽籺、寿桃籺等十多种,一直保存至今。
  中山路走过百年风雨,而今依然保存完好,商住合一而成为高州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日,该路被评为了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是对高州中山路的历史地位、社会地位的肯定。


南华路


  南华路地处广东省高州市老城区西南隅,南北走向,北起中山路西端,南至南关街中段的勒古巷口,分为两段,全长650米。街道宽12.8米,两侧廊宽各2.4米,两旁的骑楼进深多在20——30米左右。南华路起源于民国,在此之前称金华街、故衣街,系近代高州最为繁华的商业集聚中心,其建筑空间格局采用岭南地区流行的骑楼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高州市区有两条街是省级历史文化街,你都知道吗?


  2012年,作为粤西地区较具规模的骑楼商业街的代表,南华路街区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
  骑楼是近代以来出现的商业性与居住性两种功能融于一体的典型建筑,在南中国比较普遍。高州地处广东省西南部鉴江流域,历史悠久,是粤西重要城市,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尚为一府之治,是当时区域性的政治、经济中心,商业经济较为活跃,因而形成了较具规模的骑楼商业街,南华路是其中较好的代表之一。尽管由于现代生产、商贸活动而致街道略显杂乱,但依然能够从残留的柱式、窗扇、檐口、线脚、壁拱和纹饰当中看到当年的骑楼风貌。正是因这完好的骑楼风貌,高州南华路于2012年被评为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
  南华路骑楼街的形成主要因高州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高州城即过去的茂名县城,其历史可以追溯至隋朝大业年间。唐至宋元时期高州一直是州、郡、路、县治所。明清时期广东设十个府三个直隶州,高州为下四府“高、廉、雷、琼”之首,领茂名、电白、信宜、吴川、石城、化州六县,具有行政核心地位。因此高州成为粤西的政治、文化和商贸中心。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到清代形成所谓“九街十二巷”的格局。骑楼的出现是在晚清和民国初期。清末年间信宜镇隆大路街的马来西亚侨领李孝式先生在高州城大街中段开设“绵纶泰”商行,带有典型的南洋风格,这就是高州最早的骑楼,此后其他街道商铺纷纷仿效。



  南华路之名起源于民国,在此之前称金华街、故衣街。南华路的南段实际是过去城门外的南关,是南下雷州、琼州以及西去廉州、钦州的唯一通道,既是交通要道,也是商贸繁集之地。根据民国茂名县志稿记载,民国十九年“将城厢内外街道开辟为马路以联络交通”,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县长黄秉勋原拟由故衣街直通后街开辟为中华路”,后因故“乃仅完成故衣街一段由南门口起至十字街止,遂定名为南华路”,抗日战争时期拆除了城墙,并在南门口延接上此前兴建的南关路上街,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鳞次节比的南华路骑楼街。
  在民国初至抗日战争爆发这个时期,高州城商业经济发展很快,尤其是南路行署的设立,更带动了高州城的繁荣,可谓达到空前的鼎盛,南华路也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商业街区。现在的南华路依然保留了这么一种商业居住的模式,经营内容与繁荣景象依然可考。北段主要以经营批发为主,形成了商业批发一条街,批发的商品应有尽有。南段更加贴近居民生活,有经营各种日用品的“士多”,有为居民服务的理发店、提供简单装修服务的装饰材料铺等。还有作为特色经营的纸扎品等传统祭祀的用品店一批。众多老字号店铺商号名称依稀可见,顽强地向世人昭示着昔年的兴盛。


  来源:羊城派、百度百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