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皇帝的长子,结局为何都不太好?

雪百合cjj


在中国的历史上,历代开国皇帝都奉行子承父位,历史上历代开国皇帝的子女里面也上演不少争权夺位的宫廷斗争,但细心观察你会发现,中国历代开国皇帝从来都是子承父位,正常情况下也都是立大儿子为太子,很少以个人能力高低来决定,因为某些原因历代大太子都没能继承皇位。

上古皇帝

周朝, 看过“封神榜“”的都知道周文王姬昌的大儿子“伯邑考”被商纣王烹杀伯邑考,将他做成肉羹赐给周文王吃,先不论是艺术成分,还是真有其事,但以后武王姬发对商朝发起“武王伐纣"。

2.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战国后期秦国慢慢发展起来通过各种改革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扶苏”是秦始皇色长子.史书记载扶苏刚毅勇武,为人仁义,有政治远见,他反对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等严峻政策,因而触怒秦始皇,秦始皇便将其派到上郡监督军队,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死前诏令扶苏即位,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害怕扶苏登基后,对他们不利,于是扶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登基,矫诏以始皇身份赐死扶苏,扶苏遂自尽。假如扶苏能够继承秦始皇的位置,或许秦朝的命运会有所改变也说不定。

2.汉朝(前202年-220年)汉高祖刘邦死后刘邦的皇后吕雉掌权,但刘邦除了和太后吕雉的儿子汉惠帝刘盈外,还有一个儿子叫刘肥,他母亲曹氏是汉高祖情妇。在吕后嫁给汉高祖之前,她就与汉高祖发生关系,并生下儿子刘肥。刘肥是汉高祖刘邦的庶长子,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将庶长子刘肥封为齐王,建立齐国,定都临淄,统辖七十三城,百姓中能讲齐国话的都属于齐国。这也算是另一种对刘肥的补偿和照顾吧!

3.唐朝(618年—907年 )617年唐国公李渊发动晋阳兵变,次年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唐高祖李渊长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由于长期在外征战建立战功掌握权柄,对于立李建成为太子很不服气, 于是想尽办法取而代之。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亲手射杀李建成成和弟弟,记录了中国史上第一次皇太子之间为争夺皇位兄弟自相残杀的历史篇章。但事后人们记住的还是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的典范,却很少记得“玄武门事变”的前因后果。李世民也向时人证明君王当有能力者居之,当然历史证明李世民是成功的他也没让人失望,还留下了“明君”的美称。

4.宋朝(960年—1279年)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北宋太祖赵匡胤的长子长子 滕王赵德秀,很早就死亡,次子燕懿王赵德昭也自杀身亡,就连四子秦康惠王赵德芳,就是电视剧《包青天》里那个刚正不阿大名鼎鼎的八贤王,也都英年早逝。故事“烛影斧声”,也称“斧声烛影”;里描述晋王赵光义谋害太祖篡位,晋王赵光义即后来的宋太宗。

5.元朝(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国后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金朝等国。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很多人不太清楚忽必烈和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关系,以为他们是父子关系。其实他们是爷孙关系,忽必烈是铁木真第四个儿子拖雷的三儿子。铁木真的大儿子叫“孛儿只斤·术赤”1223年成吉思汗召他觐见,术赤因病未能远行,有人诬陷说他并没有生病,而且还能打猎,成吉思汗闻讯大怒,怀疑术赤不遵从他的号令,决定西征,却在出征前获知术赤因病辞世的消息。而忽必烈与幼弟阿里不哥争位,最后忽必烈获胜利即位,统一了中国。忽必烈即元世祖。

6.明朝(1368年―1644年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276年。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大儿子叫朱标,他就是明惠宗朱允炆之父。朱元璋称吴王时,就已经立朱标为王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 。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正式立朱标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为接班人。本来一切的好好的,然而天公不作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的大儿子未来皇帝接班人朱标病逝了,朱元璋只好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即建文帝。然而好景不长,几年后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打出“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的旗号夺取帝位,建文帝也下落不明,朱棣即明成祖

7.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帝 ,享国二百六十八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即清太祖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5] 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一片石之战后,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趁势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努尔哈赤的大儿子叫“爱新觉罗·褚英”。

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死后,努尔哈赤开始逐渐让褚英带兵并主持一部分军政事务。褚英广有战功,努尔哈赤因其英勇,封号曰“阿尔哈图土门”,译言为“广略”,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以嫡长子身份,凭借多年战功,一度被立为早期后金政权的汗位继承人。辽阳大战时,曾经贪杯贻误军机,解除兵权。但是努尔哈赤的“开国五大臣”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礼、安费扬古和扈尔汉以及一些兄弟们和褚英不和,于是在努尔哈赤面前告状,努尔哈赤经过调查也发现了褚英的存在的问题,解除了他的兵权。褚英将不满溢于言表,后被废除太子之位,幷且被软禁,之后褚英焚香诅咒告状的五大臣和兄弟,并扬言等掌权后处死五大臣和那些兄弟,被再一次告状。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下令处死褚英,死的时候年仅三十六岁。努尔哈赤去世后,他的第八子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即清太宗。然而1912年清朝被推翻,结束了2000多年来的封建统治,开启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也结束了封建社会君王世袭制的陋习。

历代君王世袭制大太子都不能很好的继承君王,归齐原因要么是由于个人问题,要么由于政治斗争的原因,历史也说明了历代君王有能力者当之才能治理好国家!


小帅笔谈


中国历史上皇帝的长子,尤其是嫡长子,结局真的不太好。

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文王嫡长子伯邑考,神话故事里他被做成了肉羹送给周文王吃,真实历史中不知是死了还是被废了,时代太远,咱们也不知道中间发生了什么,反正继承王位的是嫡次子姬发;

然后是秦始皇长子扶苏,因为一道伪诏就自杀了。这很显然是因为心理素质不够强,受不起一点打击,也能侧面证明秦始皇平时对他比较严厉,否则不至于不问真假一心求死。当然,也可能是父子感情太深,他悲痛得无法自持;

接下来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嫡长子刘盈,他的处境也很危险,要不是有位强悍的母亲吕后,他的太子之位不保,说不定还有性命之忧;

汉武帝刘彻的嫡长子刘据就更不用说了,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莫名奇妙被牵扯进巫蛊之祸,落得自尽身亡的下场,儿孙也只留了刘病已一个;

唐高祖李渊的嫡长子李建成,在我看来是死得最冤枉的一个。他有德有才,也有心机手段,还有父皇的信任倚重,只是没料到李世民会使用兵变这种非常规手段,只能含恨而亡。

还有清圣祖康熙事实上的嫡长子胤礽,康熙亲自教养,用心栽培,最终也两立两废,圈禁终生。

为何这些嫡长子都没好下场?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皇帝和嫡长子年龄太相近

古代结婚生子早,嫡长子们的年龄和皇帝太相近了,又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皇帝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不需要下遗诏,他们可以自然而然的登上皇位。也就是说,和朝中众臣或外部势力比起来,嫡长子才是皇帝最大的竞争者。

时刻有这么一个人等着接自己的班,皇帝高兴不起来,多疑一点的肯定会想,这小子是不是巴不得老子早死?一旦有这种想法,父子之间必然产生嫌隙,一系列事情即将发生。

二、嫡长子是其他皇子的活靶子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康熙朝的九子夺嫡,胤礽真那么不堪吗?未必。康熙对儿子们的要求很高,皇子们从小就读书,又有名师教导,每一个单独拉出来都很优秀。

和兄弟们比起来,胤礽更有优势,他和康熙的相处时间最长,受康熙的教导最多。所以他不可能太差劲。

但他还是失去了太子之位,为什么?因为他站在了高处,成为其他皇子的活靶子,大家都知道,争夺太子之位前,必须先把他拉下来。你出一招,我出一招,最终胤礽扛不住了,表现出自己最不好的那一面,令康熙失望,其他皇子趁虚而入。

可以说胤礽之所以倒台,是康熙和皇子们共同作用的结果。

(朱元璋和朱标)

那么,是否所有的皇帝和嫡长子到了后来都会反目?倒也未必,明太祖朱元璋和太子朱标是皇家父子相处的典范。

朱元璋对朱标从未产生猜疑,他让儿子们和天下臣民都知道了一件事:大明未来的皇帝只能是朱标。正因为他是如此坚定,所以其他皇子在朱标活着时不敢有异心。

就是到了朱允炆时期,要不是他铁了心的要削藩,还一再出昏招,朱棣也不一定起兵靖难。

总之,除了明朝以外(明朝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历代皇帝的长子,日子都不太好过,结局好的没几个。一是因为皇帝忌惮长子,二是因为兄弟们都以他为目标。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基本上都是杀伐果断,铁石心肠之人,非如此,是不可能取得天下的。按理说,上马夺天下,下马治天下,开国皇帝应该希望自己的接班人少些杀戮,多些仁爱。可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开国皇帝都不喜欢仁厚的太子,而是钟爱于和自己性格相象的儿子。有趣的是,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的嫡长子都是宽厚仁慈之君,因此,有的皇帝就干脆不立太子。有的皇帝立了太子后,很快就反悔又给废了。还有的太子好不容易碰上个宽仁的父皇,却又被冷酷无情的弟弟给杀了。总之,开国太子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