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玻璃心”,有你的“功勞”嗎?

我們目前的國情,80%左右的孩子是由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來看管,而且普遍的現象是什麼呢?

是爸爸媽媽既不想付出精力、體力來照顧孩子,又在抱怨老人帶出來的孩子普遍嬌氣,不懂得感恩,生活自理能力差等等。

或者有的家長覺得我有能力把孩子教好,迫於我要工作還有生活壓力,我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不能去陪伴教育孩子,就把孩子讓老人們幫忙照顧,還覺得老人們帶出來的孩子比自己的理想要求有所偏差。

孩子的“玻璃心”,有你的“功勞”嗎?

電視劇《虎媽貓爸》

在《虎媽貓爸》這部劇中,虎媽貓爸的女兒缺少基本生活常識,對長輩沒有絲毫的尊重和禮貌,出房間都要爺爺扮成馬下跪迎接。

你可能會覺得這樣的行為是不是太誇張了,要知道電視劇的題材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迴歸現實生活中,比這還要溺愛孩子的例子比比皆是。


那為什麼會出現隔代溺愛的現象?


1、其實責任感的缺失是導致隔代溺愛的重要原因。家長們在撫養子女時,總有高度的責任感,生怕自己會寵壞了孩子,因此時刻都在提醒自己不能太嬌縱孩子。

可是一旦我們升級為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在寵愛孫輩時,我們就少了這層顧慮,潛意識中我們降低了自己的責任感。

孩子的“玻璃心”,有你的“功勞”嗎?

2、因為子女們將孩子託付給老人們,所以老人帶孩子的時候格外小心,生怕小孩子磕著碰著,捧在手心都怕化了,更別提爬高上低了,根本不允許這種情況發生。


3、在過去,每家每戶有三五個孩子都很正常,而現在變成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還有七大姑八大姨一大家子圍著一個孩子轉。

每個小朋友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一定是:你最喜歡媽媽還是奶奶或者誰啊?大人們為了在小孩子嘴裡能夠聽到自己的名字,不自覺的就想對孩子更好一點,只為了刷存在感。

孩子的“玻璃心”,有你的“功勞”嗎?

4、在生活中你經常可以看到很多三歲的小孩子牙齒就全部掉光,孩子想吃多少糖和零食,老人們都儘可能的去滿足,而且吃完以後不刷牙不漱口。

隨著老人們的年紀逐漸增長,兒女們也有了自己生活,老人們會產生一種失落感。而孫輩的出現填滿了他們生活的缺口,只要孩子開心,沒有什麼不可以,更別說去指責孩子的對錯。


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給大家三條建議


彌補

當老人寵溺孩子的時候,我們家長要有自己的標準。比如奶奶誇完了孫子之後,我們覺得奶奶有點誇張,媽媽就可以立刻說:奶奶說的對,寶寶為什麼能得到老師的稱讚,是因為這兩天我們刻苦練習了,回去以後我們要繼續加油,付出才有回報。

這樣的處理方式,既避免了婆媳正面的矛盾衝突,又端正了孩子的學習觀念,其實也變相的教育了婆婆是長輩的理念。

孩子的“玻璃心”,有你的“功勞”嗎?

求同存異

當我們雙方理念發生衝突的時候,首先挖掘可取之處,而不是去爭辯是非對錯。最主要的是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其中的利害,訓練孩子的分辨能力。

比如說:奶奶接到孫子放學總喜歡給孩子買一些零食,等到家了孩子也吃飽了,晚飯就吃的特別少,晚上媽媽可以單獨和孩子交流問他:寶貝,為什麼晚飯吃的這麼少呀?孩子會說:因為奶奶在接我的時候買了一包奧利奧,我全吃完了,所以肚子特別飽。那媽媽這時候繼續追問:你覺得零食應該在飯前吃嗎?孩子不回答其實就是已經知道了這樣不對,但是他還想吃。

孩子的“玻璃心”,有你的“功勞”嗎?

接下來我們講一講吃零食的危害,一起上網查閱一下資料。孩子在看了資料以後她會說媽媽我明白了以後放學不吃零食了。以後奶奶接孩子的時候再問孩子吃什麼,孩子會說不要了,要不然吃不下晚餐。奶奶會發現孩子長大懂事了,問題也解決了。


甘做壞人

有些事情,我們必須要統一觀念,怎麼辦呢?這時候,我們需要成為孩子心目中”壞人“,給長輩背黑鍋。

在孩子上學時,奶奶心疼孩子想讓多睡會,那我們來當這個壞人給孩子立規矩:必須按時起床。

有的時候,雖然我們父母當了”壞人“,但是在孩子的心目中,他覺得奶奶是疼我的,但媽媽的對我是嚴格要求的。我們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時就能解決實際問題。

孩子的“玻璃心”,有你的“功勞”嗎?

其實很多時候,老人們溺愛孩子是出於對子女們的愛,他們想盡可能的為我們減輕生活上的負擔。

首先我們一定要感恩父母對我們的付出,相互之間多一點溝通,多一點包容,隔代溺愛就再也不是你們的困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