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公式》極簡讀書筆記

//作者:[美]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

//小銘曰:本筆記為個人心得,不完全體現原書內容,僅供參考

(1)本書講的不是“成功學”,而是關於成功的研究。

(2)成功不等於業務表現,而等於業務表現對社會網絡的“用處”,即你的成功由別人決定。例如:紅色男爵不是一戰中擊落敵機最多的德國飛行員,而是他出身好、張揚好鬥的個性特別符合德軍宣傳的需要。中國與袁隆平水平相當的水稻學家有好幾位,但只有袁隆平的形象氣質經歷最為適合,並最終成為了一個象徵和符號。

(3)在業務表現可量化的領域,業務表現基本等於成功,比如學生的分數、競技體育的成績,環境因素影響並不大。另:根據統計數據,剛好達到重點高中分數線而被錄取的學生和差1分沒有被重點高中錄取的學生的高考成績幾乎沒差別——師資力量只是輔助,生源質量是核心因素。

(4)在業務表現難以量化的領域,網絡決定了成功。藝術品是個典型的領域,《戴金盔的男子》1985年被證實不是倫勃朗的作品,價格直接跳水;2005年價值1萬美元的《救世主》,在2011年被鑑定為達芬奇的作品,2017年拍賣價格4.5億美元(畫作本身是不會變的,而網絡決定了價值)。今天,你的畫能賣多少錢,完全取決於曾經在哪個等級的畫廊或博物館展出和拍賣。

(5)實驗已經證明,品酒師能夠準確區分9美元的紅酒和25美元的紅酒的區別,但無法準確區分出25美元的紅酒與200美元的紅酒的差別,品質達到一定級別後,再往上的品鑑都是玄學。音樂比賽類似,在參賽者水平都很高的音樂比賽中,出場順序、選手形象等細節就能決定冠軍的歸屬,而冠軍獲得的關注度遠遠大於亞軍,構成了勝者通吃的局面。

(6)在金子對金子的比賽中需要看運氣,“公平”這個詞沒什麼意義,選手間的差距已經微乎其微,裁判再怎麼樣都無法保證絕對的公平。

(7)JK羅琳在《哈利波特》成功之後曾經匿名出版過兩本書:《布穀鳥的呼喚》和《偶發空缺》,銷量都不好,直到被爆出她是作者,銷量才開始暴增。

(8)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對孩子來說,贏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的關鍵字是贏,有連續的成功體驗才能塑造孩子的自信。

(9)以前的成功*適應度=未來的成功。適應度的意思是你的水平要保證你真的是塊金子。JK羅琳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單親媽媽,《哈利波特》第一部被12次拒稿,第一版只印了5000冊,沒有任何宣傳,但讀過的幾千個讀者認為這是他們讀過的最好的小說。至於若干年後由於《哈利波特》霸榜時間實在太長,紐約時報不得不把暢銷書排行榜按大人和小孩分開,這是後話了。

(10)成功的團隊有三個特點:1、要有一個核心,項目的走向要定於一人(GitHub上成功的項目的最核心部分幾乎都是團隊中的一個人做的);2、人員構成要多樣化,最好有不同的專業背景,要有熟人、有新人、有外人;3、面對面的平等交流。

(11)團隊的成功需要全體成員共同的、多樣化的努力,但是這個功勞會被其中一個人拿走。諾獎合作獲獎者的功勞分配,取決於獲獎者在這一領域的持續的產出,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為朱棣文和他的老師阿什金,獲獎的論文發表於1985年,論文發表時科學界認為成果主要歸於阿什金,但到了1997年頒獎的時候,科學界認為成果主要歸於朱棣文——拿走功勞者不是當時做了什麼,而是當時擁有系統。

(12)有種說法是科學家的重要成果都是在年輕時期做出的,人到中年創造力就不行了, 但巴拉巴西分析了統計數據發現:中年人的真正問題不是創造力下降了,而是產量下降了。年輕人有衝勁,中年人懈怠了,隨著產量的下降,出現重要成果的頻次也降低了。

(13)耶魯大學教授約翰·芬恩直到60多歲還沒有做出什麼像樣的研究成果,但他堅持不懈努力工作,終於在67歲提出了生物分子的質譜分析法,在85歲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14)中國有很多作家、藝術家,成名之後就不再創作了,比如金庸、二月河、莫言,似乎都有功成身退的潛意識,也算是一種中年懈怠,相比之下JK羅琳在成名之後仍然不斷嘗試新的寫作方式和作品(儘管無法複製《哈利波特》的成功),更值得敬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