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閱讀”選擇題大突破


高考“散文閱讀”選擇題大突破


一、真題再現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二段描寫窗外四個鄉下人的背影,筆觸細緻,表露出觀看者對他們的陌生與好奇,並引發下文關於窗子內外的感嘆。


B. 既然所有活動的顏色、聲音、生的滋味,永遠都只在窗子之外,那麼通過健康的旅行,領略了名勝古蹟和風土人情,就會獲得深刻的認識。


C. 本文寫“時髦的學者”架上“科學的眼鏡”,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調侃的方式來譏刺他們的“考察”不過是浮光掠影罷了。


D. 開頭的“話從哪裡說起”一句看似多餘而突兀,但讀完全文之後,就會明白作者正是從那種渺茫之感開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答案:B

解析:B項,“通過健康的旅行,學科&網領略了名勝古蹟和風土人情,就會獲得深刻的認識”不對,原文中結尾說“沒想到不管你走到那裡,你永遠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內的。”“所看到的多半則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層玻璃,或是鐵紗……只是千萬別高興起說什麼接觸了,認識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過!”

【原文】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話從哪裡說起?等到你要說話,什麼話都是那樣渺茫地找不到個源頭。

此刻,就在我眼簾底下坐著,是四個鄉下人的背影:一個頭上包著黯黑的白布,兩個褪色的藍布,又一個光頭。他們支起膝蓋,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牆上休息。每人手裡一件簡單的東西:一個是白木棒,一個籃子,那兩個在樹蔭底下我看不清楚。無疑地他們已經走了許多路,再過一刻,抽完一筒旱菸以後,是還要走許多路的。蘭花煙的香味頻頻隨著微風,襲到我官覺上來,模糊中還有幾段山西梆子的聲調,雖然他們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鐵紗窗以外。

永遠是窗子以外,不是鐵紗窗就是玻璃窗,總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動的顏色、聲音、生的滋味,全在那裡的,你並不是不能看到,只不過是永遠地在你窗子以外罷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區域的起伏的山巒,昨天由窗子外映進你的眼簾,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動著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麼麥黍,都有人流過汗;每一粒黃的什麼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間還有的是周折,是熱鬧,是緊張!可是你則並不一定能看見,因為那所有的周折,熱鬧,緊張,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著。

在家裡吧,你坐在書房裡,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裡兩樹馬纓,幾棵丁香;榆葉梅橫出瘋權的一大枝;海棠因為缺乏陽光,每年只開個兩三朵——葉子上滿是蟲蟻吃的創痕,還卷著一點焦黃的邊;廊子幽秀地開著扇子式,六邊形的格子窗,透過外院的日光,外院的雜音。什麼送煤的來了,偶然你看到一個兩個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臉;什麼米送到了,一個人掮著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過屏門;還有自來水,電燈、電話公司來收賬的,胸口斜掛著皮口袋,手裡推著一輛自行車;更有時廚子來個朋友了,滿臉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進門房;什麼趙媽的丈夫來拿錢了,那是每月一號一點都不差的,早來了你就聽到兩個人唧唧噥噥爭吵的聲浪。那裡不是沒有顏色、聲音、生的一切活動,只是他們和你總隔個窗子,——扇子式的,六邊形的,紗的,玻璃的!

你氣悶了,把筆一擱說,這叫做什麼生活!檢點行裝說,走了,走了,這沉悶沒有生氣的生活,實在受不了,我要換個樣子過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剎的名勝,又可以知道點內地純樸的人情風俗。走了,走了,天氣還不算太壞,就是走他一個月六禮拜也是值得的。

沒想到不管你走到那裡,你永遠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內的。不錯,許多時髦的學者常常驕傲地帶上“考察”的神氣,架上科學的眼鏡,偶然走到哪裡一個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無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檢查他們的行李,有誰不帶著罐頭食品,帆布床,以及別的證明你還在你窗子以內的種種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們的皮包,那裡短不了有些鈔票;一到一個地方,你有的是一個提樑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裡望,所看到的多半則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層玻璃,或是鐵紗!隱隱約約你看到一些顏色,聽到一些聲音,如果你私下滿足了,那也沒有什麼,只是千萬別高興起說什麼接觸了,認識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過!

(有刪改)

二、答題思路歸納

❶結構上:奠定文章感情基調;……是全文的線索,貫穿全文始終;為下文……情節作鋪墊,為……埋下伏筆;承上啟下(過渡)的作用;……情節為後文設置懸念,吸引讀者閱讀興趣

❷內容上:突出或塑造了人物……的形象特徵;表現了人物……的心情、感情;(淺層主旨);句子的表面含義及象徵含義(淺層主旨)

❸主旨上:通過寫……揭示了散文……的主旨,引發讀者深思,以讀者以啟示(深層主旨)

❹手法上:運用了……的表現手法(散文最核心的手法是“象徵”;常有修辭——比喻、擬人、對比、誇張、反覆等;描寫——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場面描寫);人稱——第一、二、三人稱;表現手法有……作用。

三、探查選項易錯點

“陽光”:

1、深層次主旨理解(談出象徵及寫作價值);

2、人物形象(正面,符合主旨體現);

3、表現手法的作用分析(修辭、描寫的生動形象作用)

4、象徵與主旨連接(概括而模糊)

“黑暗”:

1、主旨理解表面,是一時的情感態度或感受特徵(注意“程度詞”、“褒貶詞”、“極端詞”);

2、人物形象或情感態度分析錯誤(注意“因果詞”、“負面詞”、“態度詞”);

3、句子內容含義分析不當(注意“過於表面”)

4、語言風格分析有誤(注意“運用表現手法的句子”、“語言風格四字成語”)

5、環境描寫營造的氛圍特點及烘托的人物心情分析不當(注意“氛圍特點詞”、“人物情感詞”)

6、所用表現手法列舉分析不當(注意“表現手法詞”)

7、某一內容在結構上的作用分析不當(注意“為下文什麼情節”)


高考“散文閱讀”選擇題大突破


四 真題再現

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前兩段回憶老祖母帶“我”去拜見三個可靠人時所說的話,透露出“我”的身世之苦,也表現了老祖母為了教育“我”而煞費苦心。

B.寫老祖母訓練“我”抓抱小牛犢的兩段描寫,既形象又傳神,生動地展現了“我”一步一步成為一名臂力強壯的小牧童的艱難經歷。

C.在給小個子母羊接生時,由於急躁竟然給它造成極大傷害,老祖母不但沒有怪罪“我”,還耐心教導“我”要體諒牲畜的冷餓病痛等。

D.老祖母阻止“我”傷害母狼、試探母狼、幫母狼呼喚同伴等細節描寫,揭示了老祖母善待生靈的思想和本文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主題。

【原文】

你就這樣把草原交給了我 艾平

在我六歲的那一天,我親愛的老祖母,你把我舉在馬背上,我的腿夠不到馬鐙,你就用紅緞子把我捆在馬鞍子上。你手牽著馬韁繩在前面走,一連走了三個屯子,帶我拜見了三個可靠的人。你說的話,現在每一次想起來,總是忍不住眼淚。

“我把這沒有阿爸的孩子交給他的好叔叔了,請你教給他套馬的本領吧!我把這沒有阿爸的孩子交給他的好舅舅了,請你教給他養牛的手藝吧!我把這沒有阿爸的孩子交給他的好姑父了,請你教他當一個勇敢的男人吧……”

我一直記得那個早上,我聞到了你鍋裡噴香的奶茶味,睜了睜眼晴,又閉上。你把我拎出蒙古包,一直帶到牛圈裡。你兩腿夾著奶桶擠牛奶,讓我去把半個月大的小牛犢抱過來撞撞奶。

那小牛犢抻開四條腿跑,我追上它,卻攔不住它,我攔住了它,卻抱不住它,我抱住了它,卻抱不走它……你把小牛犢撒在草原上,讓我每天去抓抱,直到我把小牛犢抱到母牛的身底下。

你把羊群交給了我,一遍遍囑咐我:“遇到事情不要慌。那幾頭大肚子的母羊要生,你就遠遠地看著它。如果遇上難產的母羊,你就慢慢地幫著它。”

陽光溫暖。我看見一頭母羊正在分娩,我按著老祖母教給的辦法,果然一頭溼漉漉的小羊羔就在我的手裡誕生了。不一會兒,又有一隻母羊生出了一隻黑腦袋瓜的小羊羔。

我正想把羊群攏起來往回走,發現一隻小個子母羊也有了生產的跡象。也許是頭一次生產,它顯得十分驚慌。天色暗下去,老鷹出現了,它聞到了母羊生產的血腥味,在羊群邊上盤旋著。我的耐心變成了急躁。當我使著勁把小羊羔從小個子母羊的身體裡拽出來的時候,它的子官被我給拽脫落了。

當我急吼吼地求助你的時候,你不慌不忙,輕輕地托起母羊的子宮,用溫水沖洗乾淨,一點點送回母羊的腹腔。你又令我提起母羊的後腿,往下頓了幾下,還在母羊的下腰處繫上了一條皮帶,然後把母羊放在蒙古包裡照看了一夜。第二天,那小個子母羊就像一切都沒有發生那樣開始吃草了。

你兩天沒有給我一個笑臉,第三天,你告訴我,好牧人是會跟草原說話的人,牲畜冷了,你也知道冷;牲畜餓了,你也知道餓;牲畜疼了,你也知道疼……你說牛兒羊兒和我一樣,都是草原的孩子。

那個冬天的雪花好大。早上一推開包門,我就看到了那隻灰色的大母狼。它離我們的蒙古包不到五十米,面向我們趴著,一動不動。

我急忙翻身上馬,操起套馬杆。我知道一出手就可以套住狼脖子。就在這時,我的肩膀被你甩出的放羊鞭擊中了。你不讓我去擒拿這隻闖入我們家園的狼。

它掏你的馬群了嗎?它叼你的羔子了嗎?它向你發出兇狠的吼叫了嗎?

你告訴我這條狼不是來禍害人的,它肯定是遇到難處了。

你拎著一塊羊腿肉,走到離那隻狼大約五六米遠的地方,把羊腿肉往狼跟前一扔,可那狼沒有動。

“嗥……嗥……”,直到夜晚,那條狼終於發出了非常微弱的叫聲,甚至你拴在羊圈前的牧羊犬都沒有被驚動。突然,我聽見微弱的叫聲被放大了不知多少倍:“嗥……嗥……嗥……”,那聲音淒厲又高亢,打破了寂靜的夜空。我定神一看,啊?竟是你,我的老祖母,你在幫著那狼大聲地叫著!

母狼的夥伴聽到了呼救聲,趕來了。那母狼把頭低向身旁的草叢,叼起一隻小狼崽。接著,每一條狼都叼起一隻小狼崽,飛快地離開了。原來,那母狼是為了守護身底下剛剛出生的孩子,它冒死從早晨堅持到夜晚,才敢召喚同伴來救助。

事實證明你說的對,這群狼的家就在周圍的草場上,而我們的畜群卻不曾被襲擊。

我親愛的老祖母,你就這樣把草原交給了我。

(選自2017年7月16日《文匯報》,有刪改 )

答案:C

解析:

“老祖母不但沒有怪罪“我”錯,文中是“兩天沒有給我一個笑臉”。

高考“散文閱讀”選擇題大突破


五 真題再現

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開篇表明作者有兩種看待人生的方法,起到了總領全篇的作用,但文章重點突出了站在後臺看人生的方法,照應了題目。

B.作者說有些人比較苦痛,是這些人把自己比其餘的人或物看得重要,甚至以為造物主宰待他們自己應該比草木蟲魚特別優厚。

C.作者站在後臺時,把人和物一律看待,對紛紜擾攘的人和物都覺得很有趣味,因此是非善惡對他來說都無意義。

D.作者認為人生要有喜劇和悲劇,但是人生的價值在於有悲劇,沒有悲劇的人生是毫無興致的人生。

【原文】

站在後臺看人生 朱光潛

我有兩種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種方法裡,我把我自已擺在前臺,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塊玩把戲;在第二種方法裡,我把我自己擺在後臺,袖手看旁人在那兒裝腔作勢。

站在前臺時,我把我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樣。人類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他的人苦痛,就因為這一部分人把自己比其餘的人看得重要。比方穿衣吃飯是多麼簡單的事,然而在這個世界裡居然成為一個極重要的問題,就因為有一部分人要虧人自肥。

再比方生死,一個小蟲讓車輪壓死了,成者一朵鮮花讓狂風吹落了,在蟲和花自己都決不值得計較或留戀,而在人類則生者病死以後偏要加上一個苦字,這無非是因為人們希望造物主宰待他們自已應該比草水蟲魚特別優厚。

因為如此著想,我把自己看作草木蟲魚的儕輩,草木蟲魚在和風甘露中是那樣活著,在炎暑寒冬中也還是那樣活著。像莊子所說,它們“誘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它們時而戾天躍淵,欣欣向榮,時而含葩斂翅,晏然蟄處,都順著自然所賦予的那一副本性。它們決不計較生活應該是如何,也決不埋怨上天待它們刻薄,不但和旁人一樣,而且和鳥獸蟲魚諸物類也都一樣。人類比其他物類痛苦,就因為人類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類重要。

以上是我站在前臺對人生的態度,但是我平時很喜歡站在後臺看人生。許多人把人生看作只有善惡分別的,所以他們的態度不是留戀,就是厭惡。我站在後臺時把人和物也一律看待,我看西施、嫫母、秦檜、岳飛也和我看八哥、鸚端、甘草、黃連一樣,我看匠人蓋屋也和我看鳥鵲營巢、螞蟻擾攘的人和物,好比看圖畫,好比看小說,件件都很有趣味。

這些有趣的人和物之中自然也有一個分別。有些有趣味,是因為它們帶有濃厚的喜劇成分;有些,是因為他們帶有很深刻的悲劇成分。

我有時看到人生的喜劇。許多年前一位同事常常很氣憤地向人說:“如果我是一個女子,我至少已接得一尺厚的求婚書了。”偏偏他不是女子,這已經是喜劇;何況他又麻又醜,縱然他幸而為女子,也決不會有求婚書的麻煩,而他卻以此沾沾自喜,這總算得喜劇中之喜劇了。如此等類的事,我天天都見得著。在閒靜寂寞的時候,我把這一類的小事件從記憶中召回來,尋思玩味,覺得比飲茶還更有味。

其次,人生的悲劇尤其能使我驚心動魄。許多人因悲劇而悲觀厭世,我卻以為人生有價值正因其有悲劇。悲劇也就是人生一種缺憾。它好比洪濤巨浪,令人在平凡中顯出莊嚴,在黑暗中現出光彩。假如荊柯真的刺中秦始皇,林黛玉真的嫁了賈寶玉,也不過鬧個平凡收場,哪得叫千載以後的人唏噓讚歎?

人生本來要有悲劇才能算人生,你偏想把它一筆勾銷,不說你勾銷不去,就是勾銷去了,人生反更索然寡趣。所以我無論站在前臺或站在後臺時,對於失敗,對於罪孽。對於殃咎,都是用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個熱心驚讚。

答案:B

解析:

“對紛紜擾攘的人和物都覺得很有趣味”與“是非善惡對他來說都無意義”不構成因果關係。

高考“散文閱讀”選擇題大突破


六 真題再現

.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四段用簡練的筆墨交待堆金對我的影響,為後文堆金意外去世後抒發我的感受作鋪墊。

B.祖父去世後,我們“裝作沒事人一樣”“當他從來都沒有離開”,是因為我們害怕“空缺”,不敢面對祖父離世的現實。

C.作者描寫父親“佝僂”的身姿,“黃牙”和“土味”,是為了展現他與城市生活格格不入的狀態,因而他才會“悄悄地活著”。

D.本文描述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空缺”現象,語言樸素自然,運用比喻、比擬等手法傳達出了作者複雜的生活感受。

答案:B

解析:

害怕“空缺”,不敢面對祖父離世的現實錯,正確理解是: 正視“空缺”,懷念祖父。

【原文】

人總有一天會空缺 田 鑫

玉米秧子被牛踩了一腳之後,它站過的地方就陷了下去,空出一棵玉米秧的位置。我盯著那個不大不小的坑,那棵玉米秧子緊貼著地面,沒有一點要站起來的意思。

我總覺得,指甲長了剪短又長上來,韭菜割了過些日子又是一茬,樹葉黃了會綠,竟然有些東西空缺了就再也不回來了。越想越失落,並且有一種頓悟了的感覺,才明白這世界上有很多東西,就像被踩進土裡的玉米秧一樣,總有一天會突然空缺。並且這種空缺,誰也都會遇得到,甚至還伴隨一生。

我從童年開始,就在經歷各種空缺,並記住它們所帶來的滋味和創傷。

小 時候寡言,我整天悶不吭聲,這種情況直到遇到堆金才得以緩解。他和我相反,一上課就想說話,每一任同桌都受不了他,老師覺得我不說話,堆金要是坐我身邊想說話也沒得說,沒想到弄巧成拙,堆金竟然打開了我這把生硬的鎖。

他竟然成了我遇到的第一個突然消失了的人。他將一瓶劣質白酒灌進自己十二歲的身體後,就再也沒有醒來。從此,教室裡那張課桌的一邊就空出一個十二歲孩子的位置,我坐在旁邊,守著一個巨大的空洞。

堆金的離開讓我明白了人有一天也是會突然空缺的,但是母親的離開,卻讓我理解了空缺帶來的痛到骨子裡的悲傷。毫無徵兆,我在放學回家的途中被截住了,來接我的人說你母親出事了,得趕緊去看看。其實我對出事毫無概念,就跟在他身後。跑到山坡上的時候,一車土豆翻在路上,母親躺在父親懷裡,軟軟的,看見我就流起眼淚。我別過頭,想把淚水憋回去,可是無濟於事。她被送到醫院前眼睛還是睜的,送回來就一直閉著眼睛。那個傍晚,在一一和親人們告別之後,從此家裡的院子裡炕上飯桌上就空出母親的位置。父親和他的幾個孩子守著母親留下的空缺,度日如年。

三年前,祖父去世,這個四合院裡又一次出現了讓人悲傷的空缺。在過完一生閉上眼落了幕之後,我們把祖父埋到了埋著母親的那塊地裡,從此,他作為丈夫作為父親作為祖父的身份,就永遠地空缺了下來。大家儘量把悲傷收起來,裝作沒事人一樣,吃飯的時候,先給爺爺盛一勺,放在供桌上,估摸著他動筷子了,我們才搛菜。事實上,我們就當他從來都沒有離開。

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父親被我帶進城。父親走了,村莊裡就空出了他的位置。我像移走一棵樹一樣,硬生生把父親連根拔起,讓他帶著原土來到這座城市。這個走路佝僂著腰的小個子男人,一張嘴就露出兩排黃牙,不用說話就知道方言一定帶著土味。這個在村莊裡無比威嚴的父親,沒有了在田間地頭的神氣,沒有了喝酒打牌時的狡黠,面帶怯色,悄悄地活著。

今年清明節,陪父親回趟村莊給先人們上墳。兩個空缺者回到村莊,跪倒在墳地裡,瘋長的野草把每一個墳堆蓋得嚴嚴實實的,父親清理完他的父親身邊的草,又清理了我的母親身邊的草,然後在兩座墳之間,清出一塊空地。

離開的時候,我回了下頭才看清楚,原來祖父和母親的墳地之間,恰好留出一座墳的位置。父親不說,我心裡明白,這塊空地,是他留給自己的,這時候把它空出來,是想著在村莊裡早早選下一塊空地方,安放這些年的空缺,以及多年後將永遠空缺的自己。

(有刪改)


高考“散文閱讀”選擇題大突破


七 真題再現

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非常注重環境氛圍的營造,“雪,飄飄揚揚地灑……一片銀裝素裹”營造了 背景,有力烘托了人物形象。

B.文章構思精巧,採用補敘的敘述手法,為讀者講了五爺的故事,五爺的形象也在時空穿梭中顯得更加立體。

C.文章語言簡練樸實,句式長短結合,錯落有致,人物對話的合理運用,使文章富有生活氣息,更加真實。

D.文章善於運用誇張的細節描寫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兩隻牛眼就鼓鼓地噴火”生動有力地突出村長的性格。

答案:B

解析:

“補敘”錯,應是“插敘”。

【原文】

今年冬天不寒冷 蔣育亮

今年冬天,雪,飄飄揚揚地灑。旮旯屯的山巒、田野、河流、村莊,一片銀裝素裹。

村上人說,已經十幾年沒見過下這樣的雪了。

寧靜中,有“咯吱咯吱”的踏雪聲響起。沉悶,滯拖,卻有力,還能讓人聽出些許歡悅。

“五爺,溜達啊!”傳來招呼聲。

“這雪,罕見呢!瑞雪兆豐年哦!”五爺應答的聲音,在雪地上蹦躂蹦躂地跳躍。

“五爺,不覺冷啊?”招呼聲中溢出關切。

五爺搓搓凍紅的雙手,笑笑,一臉的暖和神態。

村人納悶:五爺這是咋啦?

說起五爺,村上人都佩服得很。

十年前,張二嬸家意外失火,一座木頭房屋被燒了個精光。張二嬸哭得死去活來,拉上兒子就要離村外出流浪。孤兒寡母的,想再建房子,那簡直是登天摘月。

五爺站了出來。先是騰出自家半邊房子,將孤兒寡母安頓好。之後,鑽進自家林地,砍來木頭,為張二嬸重建房屋。一村人,硬是讓五爺活活感動。出資的出資,獻力的獻力,不足兩月,一座新屋就拔地而起。感動得張二嬸拽著兒子,趴在地上硬生生地給五爺磕了三個響頭。

還有五年前村長家跟張坨子爭地界的事。明明是張坨子的地挨村長佔進了好幾米,鎮上來調解時,村上卻無人出來作證。鎮上來的人說,村長佔理,那幾米地,歸村長。病魔纏身躺倒在床的五爺,一骨碌爬了起來,找到鎮上來的人辯理,還拿出了當年分地時的證據,弄得鎮上來的人無話可說,那幾米地,最終還是回到了張坨子手裡。村長後來與五爺一見面,兩隻牛眼就鼓鼓地噴火,足足燒了五爺好幾個月。

這樣的事例,五爺還有很多……

村上人依稀記得,五爺被查出患絕症的那一年,是在村長家跟張坨子爭地界的前一年。那年的冬天,出奇地冷。雪,飄飄揚揚地灑。旮旯屯的山巒、田野、河流、村莊,一片銀裝素裹。

五爺從醫院回到家,牙齒冷得碰出“咔嚓咔嚓”的聲音。家人在五爺的屋子,燒上兩盆旺旺的炭火,五爺仍覺寒冷,躺在床上蓋著兩床厚被子。

從此,村上人都知道,五爺怕冷。

怕冷的五爺,一到冬天,幾乎足不出戶。

足不出戶的五爺,卻不孤獨。村上的人,自覺不自覺地輪番著去陪他聊天。

村裡村外,天南海北,無所不聊。唯一不聊的是村長。

五爺幾次問起,村民都顧左右而言他,避而不談。

但五爺還是斷斷續續聽到,村長如何霸道,上面有人如何罩著他……

幾天前,旮旯屯突然來了幾個陌生人。

他們直接去了村長家。不久,村長便被他們簇擁著離開了旮旯屯。

接著,便有消息傳出,村長被縣上的紀委“雙規”了。

同時被“雙規”的,還有鎮上的一名副鎮長。

五爺和村上人不知道什麼叫“雙規”,只知道他們挨抓了。聽說,他們串通一氣,還搞了村裡很多錢。

其實這些,五爺和村上人先前也聽說過。就是隻動雷不下雨,大家也習以為常了。

雪,飄飄揚揚地灑。旮旯屯的山巒、田野、河流、村莊,一片銀裝素裹。

五爺連續幾天,在村中溜達。“咯吱咯吱”的踏雪聲,不時在村中每個角落響起。

“五爺,不冷啊?”常有問候聲飄來。

五爺笑笑,不語。望望滿天飄灑的雪花,喃喃自語:“瑞雪兆豐年!”

村人納悶,這五爺,啥時又不怕冷了啊?

幾天後,伴隨著滿天飄灑的雪花,五爺氣若游絲地說:“今年冬天不冷呢!”

說畢,頭一偏,去了!

五爺最後的話,村上的人都覺得很奇怪。

(選自《紅豆》2016年1期)


高考“散文閱讀”選擇題大突破


八 真題再現

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開篇以移步換景的方式,選取屋簷、椽頭、晴窗等特色元素勾畫出鄉間院落景象,營造了一種鄉村過年的氣氛。

B.文章借老人的幻覺插敘紙坊盛衰的情狀,顯示了紙坊退出歷史舞臺的必然性,也表現了老人的無奈。

C.吆喝著毛驢的小男孩長成趕驢碾麻的瘸子,紙坊幾乎是他一生的依靠,所以作別德和園時他依依不捨。

D.本文融敘事、描寫和議論於一體,語言質樸生動,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平實之中蘊含著深刻的文化憂思。

答案:A

解析:

文章開篇是“定點觀景”的方式。

結合後文來看,不是營造“過年氣氛”,而是營造有些文化經不住“流年”走向寂寞甚至衰落的氣氛。

【原文】

麻紙流年 楊晉林

鄉間的院落大都是土築的,光陰灑在屋簷上,黑色的椽頭裂著放射狀的口子,簷下的燕巢舊了,卻有新燕呢喃細語。方格木欞的晴窗上糊有上一年的麻紙,已顯陳舊,只有淡紅的剪紙還透著過年的氣息。

這是二三十年前的鄉村。老人穿著斜襟馬褂,緬襠褲子,褲腳用猴皮筋紮緊。老人起床後先掃院子,掃過之後,從內衣兜裡摸出一把半尺長的鐵鑰匙,打開東廂房的門,麻紙的黴味像一群淘氣的小貓小狗爭先恐後湧出來,在院子裡打滾撒歡。接著,老人就待在破爛的廂房裡,他兒子不屑地跟外人說,七竅迷了一竅,就知道那堆廢紙了。老人日復一日地攤晾一堆無人問津逐漸黴變的麻紙,用清水洗滌捏尺、竹簾、攪涵圪朵之類的制麻工具。除了忙碌的老人,一切都塵封在擁擠的寂寞中。

三十多年前,麻紙開始貶值,到二十多年前,幾乎成了累贅,村民新修的房子裝潢材料選擇的是大尺寸的玻璃,村裡有好幾家紙坊,都一家挨著一家關門歇業。老人的幻覺似乎就是從這開始的,總聽到別人家的紙坊在洗麻、碾麻、攪涵、抄紙,只有他家的紙坊打著瞌睡,響著呼嚕。一天,兒子把攪涵圪朵往涵池裡一丟,頭也不回地進城打工了;兒子是大師傅,大師傅一走,等於唱戲缺了鬚生,鑼鼓點再緊湊,也不成其為戲了。僱來二師傅也因漲工錢的事走人了,只剩下趕毛驢碾麻的瘸子,瘸子本想靠老人的紙坊養老,臨走的時候還依依不捨地說,啥時開工,喊他一聲。

孫子一點點大起來,老人枯寂的眼神裡透出一縷光芒,他一手攥著孫子的小手,一手反剪背後,握著菸袋,走走停停,在院子裡、衚衕口打發著日子。從那時起,他的注意力稍稍從紙坊上面移開。

二三十年後,當老人安靜地沉睡在祖墳裡,當年的孫子已經長大,他透過一頁僅存的麻紙,再次回望那個駝背的、鬍鬚上粘連著清涕的執拗老頭時,恍惚看到一個孤傲的身影倒映在薄如蟬翼的麻紙上,無聲無息。

透過麻紙,年輕人看到歲月的流逝,想象當初倉頡在龜甲和獸骨上記錄文字時的表情。爾後,這種雕刻文字的方式並被另一種竹帛、金石平面載體所取代。遠古文明有賴於這些材料得以流傳後世,而爺爺的祖先們,從紙槽裡撈出麻紙,又從根本上顛覆了前人業已形成的所有文字記載的形式,他們是毀滅者,又是締造者。他不知道一頁紙的光陰究竟有多長,但他知道這一頁紙背後記錄了厚厚一沓斷代文化的傳統舊事,舊事裡的主角不一定是人,不一定是事,或者也是人,也是事。

爺爺常給他講述:村裡造紙興盛時期,除了德和園,還有德升恆、德太元、德興裕、德和園……年年春三月都要給祖師爺蔡倫做壽,每年秋季,紙坊要淘洗井底,臨下井前供奉井神柳毅。

原來的土屋變成了混泥土建築,高大明淨的玻璃窗取代了纖維明朗的麻紙,而街門口那盤石碾卻依舊臥在那裡。當年的兒子,也邁向了老年,他經常圪蹴在紙坊舊址上,吸著旱菸,眯縫著眼看天色,看流雲,看房頂上持久不散的炊煙。

(節選自《散文》2018年第2期,有刪減)


高考“散文閱讀”選擇題大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