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走出舒適區的人,出去之後怎麼樣了?

“就這樣吧,都結束了,我回去了。”

老黃一臉平靜地走出大會議室,也沒有順手關門。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不想再看到會議室裡的人,

或者說是那一千多個煎心熬肝的日夜。

那些走出舒適區的人,出去之後怎麼樣了?

在等待園區自動門打開的那一兩秒鐘,老黃在車裡看著幾個工人在拆卸一人多高的“XX味道”logo牌。

他有些出神,直到崗亭的保安向他揮手致意才回過神來,開著他那輛欠缺保養而略顯老舊的寶馬5系轎車,離開了園區。

“我第一輛車買的就是寶馬,應該是06年學生快放暑假的時候,現在這個是12年買的,全款,現金!一大袋子呢。”

說起從前,老黃原本散亂無神的眼睛立馬煥發了光彩,剛穿過的紅綠燈,彷彿是時空隧道,時光倒流了5年。

“這幾年風風雨雨,學到了不少,用流行的話來說,也算走出了舒適區吧,不過搞成這個樣子,說實話,我很後悔,以後得更賣力氣才行。”

老黃抿了抿嘴,握緊了方向盤,目光堅定地望著前方看起來沒有盡頭的深南大道。

要是在2015年之前,“舒適區”這種互聯網詞彙不會從他嘴裡冒出來,那時的他,還不是老黃,是“黃總”。

他世紀之交從老家來到深圳打拼,逐漸成為深圳海吉星圈內內小有名氣的“黃總”。

深圳平湖海吉星國際農產品物流園,這裡彙集了天南地北的蔬菜水果、水產特產等農產品,他在這裡站穩腳跟後,憑藉過人的生意頭腦和吃苦耐勞,事業蒸蒸日上,巔峰期年營業額近六千萬,“開著寶馬去送菜”也是當時人們談論他的段子之一。

那些走出舒適區的人,出去之後怎麼樣了?

直到2015年的秋天,黃總坐在辦公室的大班臺後面接待了5位來自南山科技園的客人之後,情況開始發生變化。

那時正好是社區生鮮O2O火熱的時候,無數媒體都在為O2O搖旗吶喊,“電商已死,O2O才是未來”

很顯然,那5位互聯網背景顯赫的客人,顯示了他們嚴密的邏輯和強大的說服力,黃總被他們描繪的藍圖打動了。

只是他內心還有一絲顧慮,畢竟他只是初中畢業,對所謂的移動互聯網的概念就是微信。

只有走出舒適區,才能快速成長,過程雖然痛苦,但以後你的格局擺在那兒。”

客人臨行前的一番話,讓黃總幾天沒休息好,一週後,黃總決定all in加入。

那些走出舒適區的人,出去之後怎麼樣了?

往後的情況就很清楚了,熬過了走馬燈似的競爭對手後,老黃的公司也在18年年中,宣佈清算。

老黃回到海吉星時,看到了當初自己轉手出去的倉庫,隨口一問,才知道接手人是自己當初的一個朋友,賣水果的老馬,不過現在人家是馬總了,據說近兩年他名下的倉庫面積翻了幾倍。

“就是給那些搞社區團購的人供貨唄,派人到各地方去採貨,然後供給他們,倒騰點,掙點辛苦錢。”

馬總謙虛的語氣中帶著北方漢子特有的豪爽,不再是老黃印象中那個在酒桌上內斂慎言的老馬了。

“如果當時我沒有走出舒適區,今天的情況會不會不一樣?”

老黃離開馬總的辦公室後,不由地在心裡這樣問自己。

我們為什麼要走出舒適區?

有人問作家蔡瀾,如何走出舒適區?

蔡瀾回答,為什麼要走出舒適區?

把自己已經取得成績和生活習慣妖魔化,真的是這個時代的悲哀。

那些走出舒適區的人,出去之後怎麼樣了?

大約從2017年開始,“走出舒適區”這個概念逐漸流行於各種雞湯文中,他們換湯不換藥地在勸導我們:呆在舒適區裡,早晚會被社會所拋棄,要想不被拋棄,就一定要走出舒適區,!

這似乎成為了一種政治正確,看起來是為了你好,其實誰知道這碗雞湯喝下之後會不會讓你食物中毒?

舒適區在心理學上的概念,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

在這個區域裡,每個人都會覺得舒服、放鬆、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這個區域,人們就會感到彆扭、不舒服,或者不習慣。

可有些舒適區,是我們在歷經無數次的失敗、總結、反省才取得的,是經歷過生活的反覆考驗後才留下的。

為什麼我們要輕易放棄而跳出去呢?

那些走出舒適區的人,出去之後怎麼樣了?

當今信息爆炸,各種媒體為博眼球和流量而到處販賣焦慮,明示或者暗示我們過得太舒服就是就是對自己的犯罪,不跳出來好日子會到頭。

那些被焦慮從穩定的工作中逼出來創業的人,那些放棄自己擅長的領域進入陌生領域的人,到最後通常會發現,所謂走出舒適區不過是跳進了一個大坑,能不能爬上來還不知道,比如老黃。

誠然,在生活中保持危機感和飢渴感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一定要拋下身上已經取得的成就,去跟別人擠獨木橋。

我們的努力只是為了明天會更好,正如網上的段子所說

“我今天努力加班工作,就是為了以後不工作。”

雞湯文裡只說我們應該走出去,卻沒教我們認清自己真實能力和資源。

要走出自己的心裡舒適區,應該跟知己的職業期望和目前的成就綁定起來,這才是走出舒適區的關鍵,也是自己在走出舒適區後獲得幸福的唯一解決方式。

比如說,做餐飲的,面對美團抖音之類的移動互聯網挑戰和機遇,積極地面對和擁抱他們,融入他們,讓這些互聯網的便利為自己所用,這才是真正的“走出舒適區”。

那些走出舒適區的人,出去之後怎麼樣了?

走出“舒適”區,不一定要破釜沉舟地斷掉後路和根基,應該像一粒石子投入池塘中,波紋從中心開始,逐漸擴大,直到自己的能力邊界為止。

其實走出舒適區的說法不正確,確切地說,應該是擴大自己的舒適區。

心理學上把人類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分為三個區: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

走出舒適區,是為了把學習區和恐慌區也變成舒適區,最終擴大自己的舒適區。

從始至終,我們一直都在自己的舒適區裡。

舒適一時爽,一直舒適一直爽。

每天跑步鍛鍊、讀書學習,從小事開始,對父母多關心,對孩子多耐心。

經歷如此,我們的舒適區自然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寬。

那些走出舒適區的人,出去之後怎麼樣了?

近年來,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一個心理暴擊:你的同齡人在拋棄你。

特別是過年同學聚會的時候。

被拋棄一定要盲目奮起直追嗎?

當然不是,各人有各自的舒適區,倘若非要到別人的舒適區去奮起直追,肯定到頭一場空。

其實,只要我們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具有把控力,在舒適區內過得最舒服就好。

那些走出舒適區的人,出去之後怎麼樣了?

走出舒適區,不妨走穩一點,走慢一點,說不定就躺贏很多人。

比如你看著自己日益膨脹的腰圍,你暗下決心要出去跑步,一開始絕對不會來個半程馬拉松,而是從慢跑開始。

從1公里開始,慢慢地擴大自己的舒適區,也許之後能跑全程馬拉松呢。

走出舒適區總會有些痛苦相隨,但不妨我們讓這個過程更舒適一點。

慢而舒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