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舒適區!這麼舒適我為什麼要跳出去?

盤點2019年最流行的幾句話,一定有一句是“你的舒適區正在殺死你”

總有人大聲疾呼,你不能沉溺於穩定的職位、深耕的行業,你不能年輕輕輕耗盡家資購買的房子。

因為你會被危險的舒適區消磨意志,忘記了35歲危機、行業前景衰退,再沒有跨地區、跨行業跳槽的勇氣……

其實,你誤解了舒適區。

只有淺薄的人才總想跳出舒適區

之前刷微博,看到#唐僧 我要走出蘇軾圈#上了熱搜。

孫悟空抱怨道:“師傅!我讓你在這個圈子內別出來,你怎麼不聽?”

唐僧道:“因為你把圈畫在了東面的山坡。”

孫悟空急了:“東面山坡怎麼了?”

唐僧說:“我要走出蘇軾圈。”

話題是關於“走出舒適圈”,但下面的評論頗有意思:

“舒適圈在哪?為什麼大家都要走出舒適圈?我還沒進去呢”

“有朝一日,我定要走進舒適圈,爬也要爬進去”

“可我想趕快進入蘇軾圈,我太累了,啊啊啊啊”

你看,並不是每個人都想要跳出舒適區。我們提到提到舒適區,就談“虎”色變。

但舒適區真的沒有好處嗎?

顯然不是。

“十年在寫作上沒有任何進步”的吳曉波,知道自己進入了舒適區,遇到了瓶頸。

在寫《激盪十年,水大魚大》時,吳曉波掙扎過的。比如他之前寫的《激盪三十年》,用的是編年體,現在他想換一種方式,試著用紀傳體寫。以這種新型方式大概寫了兩個月時間,寫到後來實在寫不下去,他又回到了老路。

回來了什麼感覺?舒服。在固定的書房寫作,他很舒服,這個舒服讓他比在別的空間更快地進入寫作狀態。

沒有人可以規定你該不該走出舒適區。

人生不過一個捨得的過程,你捨棄了成長和挑戰,但你得到了舒適和安逸。

曾有粉絲問蔡瀾:“請問如何走出舒適區?”

蔡瀾反問,“為什麼你要走出舒適區?”

粉絲說,“大家不都這麼說嗎?呆在舒適區裡,早晚會被社會所拋棄。”

蔡瀾聽後一笑,淡淡地說:把自己已經取得成績和生活習慣妖魔化,真的是這個時代的悲哀。

跳出舒適區!這麼舒適我為什麼要跳出去?

80%的跳出舒適區,都是在盲從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在經驗豐富遊刃有餘的時候離職出走,“跳出舒適區”創業,成為中年人的新時髦。

總有人一看到新興行業就眼紅,就開始心猿意馬。

但其實,真正聰明的人,會選擇自己所擅長的,並且用最省力的方法去將不擅長的事做到極致,以此達到成功。

“擅長”可以降低我們成功的成本,為我們帶來更大的成功機率。

其一,從機會成本角度來思考。

如果你做出一個選擇,你就必須放棄其他的選擇。

但是,每放棄一個選擇,都會反映出這個選擇的機會成本。

如果你選擇擅長的事情,將會放棄最小的機會成本,獲得最大的利益。

其二,從效率原則角度來思考。

如果你擅長畫畫,不擅長打籃球,你進行畫畫的效率顯然會高於你進行打籃球的效率。

因此,做擅長的事情,可以讓你更得心應手,不會浪費你的努力和付出。

舉個例子:

德國鋼鐵大王奧古斯特·蒂森在年輕的時候,曾夢想成為一名文學家。

於是,他每日結交文學界的朋友,不知疲倦的讀書,然後奮力寫作。

但是,三年過去了,他在文學界還是毫無建樹,這讓他感到很迷茫、悲傷。

這時,蒂森的父親勸告他說:

你最好還是選一件你擅長的事情來做。

無奈之下,蒂森放棄了文壇,選擇了最擅長的經商。

蒂森依舊很努力,但不同於文壇的平平無奇,很快,他就在商界闖出了一番天地。

同樣的生意,他總是可以比別人賺到更多的錢。

面對經濟蕭條,別人的生意都受到衝擊,他卻將生意做得更大,最後讓自己的公司成為德國的鋼鐵帝國。

後來,在回顧過往經歷時,蒂森說:

我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我最努力,而是因為我選擇了只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蒂森選擇了最擅長的,也就是選擇了成功率更大的,自然獲得的利益也是最大的。

跳出舒適區!這麼舒適我為什麼要跳出去?

“無為”是最大的躺贏

看過一個笑話,一個富二代整天吃喝玩樂,父母聽之任之從不干涉,旁人問為什麼,父母說,他吃喝玩樂一年才花多少錢,要是想不通要開公司,那一年花多少就沒底了!

這個故事說明一個道理:對大部分人或家庭來說,過日子花錢畢竟是有限的,莫名其妙地折騰、投資才有可能導致破產。

我朋友就是例子,她在一家企業做財務,為人謹慎,這些年餘錢只買銀行理財。

2019年中旬,她懷上二寶,琢磨兩孩子未來開銷不小,她開始打聽別人如何理財。大家提供的信息中,一條P2P信息勾起她興趣,開始只投5萬,看著每天準時到帳的高收益,一個財務出身的人沒管住自己,投資越來越大。

10月,平臺突然關門。朋友如熱鍋上的螞蟻,給當初投資的朋友打電話,朋友也懵圈:“我就5萬在裡面,另外公婆有3萬。你怎麼會投80多萬?”

原來同學除了掏光積蓄,還套現信用卡。正逢預產期,著急上火導致二寶早產。

原想給孩子更體面的生活,結果連奶粉錢都成問題。他老公不知情,還張羅著二寶滿月後換新房,朋友說,怎麼辦,我要麼瘋要麼抑鬱!

投資有風險,不懂市場亂投入,只能給別人填坑。

這一年,聽過太多別人在新領域失敗的事,還有一個朋友賣掉房產做小額貸款,結果因為校園貸風波國家管控加強,小貸款公司遭遇寒冬,一年下來房租、水電、工資貼進去十多萬。

真是好玩的一年,如果你沒有跳出來,沒有炒股、炒房、炒幣,沒有玩P2P,直接躺贏80%的人。

機遇和風險總是相輔相成的,而判斷形勢真的很難,尤其是自己不擅長不熟悉的事情。面對熱潮,踏實工作,將手上事情一件一件做好,於此就能躺贏很多人。

滿嘴區塊鏈、P2P的人,很多時候其實沒一點真本事,他們從來就沒有擁有過真正的“舒適區”。

真正的高手總是在舒適區裡自律,而你是在舒適區外自虐。

跳出舒適區!這麼舒適我為什麼要跳出去?

積極拓寬舒適區

其實,我們很多行動都是被言語建構出來的。同樣的事物,用不同的語言言說,給人的感受不同。

如果我們把『跳出舒適區』改成『擴大舒適區』,人們的內心感受就完全不同。

跳出舒適區!這麼舒適我為什麼要跳出去?

『擴大』顯然比『跳出』更有安全感。

你並不是要離開舒適區,只是你做了一些事,讓你的舒適區變得更大,你能更擅長處理很多事,你會掌握更多能力。

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提到擴大,就肯定是在舒適區的邊界擴張,就只能是在『拉伸區』練習,就是一種『脫敏治療』,大不了再回到舒適區,而不是像『跳出』那樣給人一種『飛地』的感覺。

跳出舒適區給人一種暴力式革命的意味,革命,英文詞叫『revolution』,而擴大舒適區則給人一種演進式改革的感覺,演進,英文詞叫『evolution』。

仔細觀察兩個詞,你發現了什麼差別,就是差了一個字母"r",而re在英語裡的詞綴的意思有『相反』的意思,革命的相反含義並不是保持不變,而是……演進。

《西遊記》裡唐僧多少次走出悟空為他劃的圈,結果呢,無數次落到妖精魔爪下。

雞湯只會鼓勵我們走出去,卻沒教我們認清自己真實能力和資源。

沒有大小王,就別急著把四個2扔出去,換個角度說,當我們只有四個2時,一定把它發揮到極致,讓它成為我們的大小王。

跳出“舒適”區,不一定要置之死地而後生,也不是燒錢折騰上刀山,應該像一棵樹,將根扎得更深,腳站得更穩,掛果能力才能越強。

每天健身、讀書、學習,從改善小事物開始,對父母多關心,對孩子多耐心。如此,我們的舒適區會越來越穩,越來越大,越來越寬。

這兩年,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這種爆擊:時代(同齡人)拋棄你時,連一聲招呼都不打。

他們是臨時決定拋棄我們的嗎?NO,有些人的先天條件就好。被拋棄一定要盲目奮起直追嗎?NO,每個人都有短板,倘若拿短板PK別人的長處,肯定頭破血流。

講真,“你一定要跳出舒適區,不然會死”,這是我聽過的最大的謊言。

其實,只要我們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具有把控力,在這個能力之內過得最舒服就好。

20年,走穩一點,走慢一點,說不定就躺贏很多人。如果你的環境正在不斷消耗你,卻又得不到成長,脫離勢在必行,但這不叫“舒適區”。

跳出舒適區!這麼舒適我為什麼要跳出去?

著名自媒體人連嶽曾說:“人性是追求舒適的,一味強調脫離舒適,人就會覺得格外辛苦,似乎為了進步,永遠不能舒適,這樣的話,進步又有什麼意義?”

真正的舒適,絕不是在低配的生活裡碌碌無為,也不是在無所事事中消磨時光,而是能滿足自己的真正追求,能平靜自己的上進內心,能讓自己在擅長的領域,被尊敬。

這樣舒適的一生,才是我們努力進步的意義之所在。

跳出舒適區!這麼舒適我為什麼要跳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