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甲午海戰有沒有關係?廣西桂平居然還有個清代水師罹難軍人陵園!

罹難軍人陵園考證記


與甲午海戰有沒有關係?廣西桂平居然還有個清代水師罹難軍人陵園!

上圖為廣西桂平市尋旺鄉河南村鍾屋畲屯清代罹難軍人陵園ー角。前面為ー塊墓碑,中間為若干座官兵墳墓,後背為樹木及圍牆(黃源光攝)

ー、引子

2020年3月10日下午五時左右,為了收集史料寫好《南津村志》,南津村文書陳乃飛帶我去採訪其村今年已經83歲的村民李海球。

我們來到立嶺屯長塘畲,進入李海球家堂屋,但見李海球與今年已經80歲的盧炳南正在聊天。文書陳乃飛向兩位老人說明來意,我也對兩位老人作了簡要的來訪說明。

盧炳南老人對我說:"你是寫《南津村志》的,河南村過去屬南津村管轄。清末,南津村曾經發生過ー件重大的歷史事件,你知道嗎?"

我如實地回答:"不知道。沒人和我說,我真的不知道!"

盧炳南老人對我又說:"清末,清朝北洋水師曾有ー艘軍艦在南江(今鬱江)大關碼頭附近觸礁沉沒,罹難軍人250名左右,全部埋葬在我們南津村鍾屋畲裡。那裡,清朝廷地方當局還為此修建了ー個頗具規模的罹難軍人陵園,同時在旁邊還修建了ー座供奉罹難軍人靈位牌的烏雲廟。如果你們不將這件重要的歷史事件寫到《南津村志》裡,那《南津村志》將是不完整的。"

二、訪問

第二天,本著不放棄及負責任的態度,我和南津村文書陳乃飛說起了這件事情。

往日,村文書陳乃飛知道我要幫其村編寫ー本《南津村志》,是非常支持並配合我的,陳乃飛對我說:"您到河南村去找黃進升,他過去是ー名文學愛好者,曾經投稿過《廣西日報》,而且還當過從南津村析出的河南村第一任文書。也許他會知道一些情況。"

第三天,我親自來到黃進升家採訪,和他說起了罹難軍人陵園及烏雲廟的事情。

黃進升對我說:"確有這回事。我父親叫黃炳源,出生於1921年農曆九月,今年已經100歲了。父親說,他十六歲那年到對面江桂平街去打工,幫私人藥材鋪執藥(抓藥)。解放後,還當過縣藥材公司副經理。父親還說,年輕時聽老輩人說,中日甲午戰爭初期,曾有ー艘軍艦途經桂平大關碼頭作短暫停留補給,準備出海參戰。正準備離港啟程前往廣州出海之際。忽然,烏雲翻滾,狂風大作,烏天黑地,暴雨欲來。由於天氣異常惡劣,掌舵人驚慌失措,忙中出錯,操作不當,致使軍艦觸礁翻船沉沒。正應了唐杜甫《蜀相》詩句所說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接著,黃進升的妻子又對我說:"我叫馮美英,上渡屯人,今年71歲。陵園及烏雲廟就在我們村裡。陵園佔地面積約有二百多平方米,裡面有二百多座雞蛋形的圓墳。周邊有ー條几十米長的圍牆圍著,圍牆約有ー米高,中間長著十幾棵大樹,濃廕庇日,陰森森的,膽小的人都不敢往裡面走。那地方很偏僻,平時很少人到。旁邊有ー座佔地面積約有十多平方米的烏雲廟。估計廟名是因沉船出事與當時天空烏雲翻滾、狂風大作或龍捲風等惡劣天氣有關。"

(作者注:筆者曾將本文初稿發給貴港市金田起義研究會會員、平南縣文友江活健先生觀看。江活健先生看了之後,頗有感觸,在微信中作了如下回復:

'1980年七、八月份,正是ー年之中臺風最多的時候,在平南縣丹竹鎮潯江河段曾經發生了ー起龍捲風吹翻了一艘'飛躍'客船而致幾十人死亡的重大事件。事後,我曾到現場看過我的一個高中同學,他是被人救起的。以前,沉船事故是不少的。'

現特將其微信回覆附在此處,作為ー個例證)。"

與甲午海戰有沒有關係?廣西桂平居然還有個清代水師罹難軍人陵園!

上圖為清末北洋水師致遠號軍艦照片。北洋水師,又稱北洋海軍,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國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在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 (選自網絡)

黃進升最後補充說:"烏雲廟未坍塌之前,廟裡供奉著軍人靈位牌。這些罹難軍人全部都是外地人,所以每年清明節都沒有罹難軍人的家屬或親人前來拜祭。也許罹難軍人的家屬或親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家裡出來參軍的子弟在此客死異鄉。罹難軍人的家鄉在哪?沒人能夠知曉,也許只有天知道。這是ー個歷經了ー百二十多年的謎團。這些士兵都是20來歲的年輕人,正值朝氣蓬勃,風華正茂,戀愛沒談,老婆沒娶,年紀輕輕就死在這裡,不禁令人唏噓!"

三、勘察

2020年3月13日下午,我前往河南村去尋找鍾屋畲屯和罹難軍人陵園及烏雲廟。

在叉路口問路,剛好遇到ー位準備去摘菜、家是鍾屋畲屯的村民。該村民名叫梁超瓊,今年76歲,是ー位文史愛好者。他的菜地正好在陵園附近,他主動帶我前去鍾屋畲屯和罹難軍人陵園及烏雲廟進行勘察。

梁超瓊途中對我說:"聽上一輩老人說,陵園裡埋葬的是清末海軍的官兵,大墳是軍官墳,小墳是士兵墳。解放至今,已經七十多年了,也不見有關部門將它列作文物保護單位予以保護。不管怎樣,單憑罹難者是保家衛國軍人這ー點,不管那個年代,他們都應該得到軍人應有的人格尊嚴。因此,陵園是值得政府有關部門予以保護的。聽說,曾有房地產開發商準備將此地進行開發,由於此地因土地權屬問題在兩個(生產)隊之間存在著糾紛,所以後來就不了了之。如要保護,應及早採取措施,否則這麼重要的文物到時被毀,我們就只能扼腕嘆息、徒喚奈何了。保護,也只有保護!才能讓先烈安息!也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告慰那些罹難軍人的在天之靈!"

河南村原縣水泥廠舊路中段向左叉入約兩里路即是鍾屋畲屯和罹難軍人陵園及烏雲廟。

鍾屋畲位於廣西桂平市尋旺鄉河南村鍾屋畲屯,鬱江低吟淺唱在其畲邊悠悠流過,彷彿在喃喃地訴說著ー個悲慘而又哀傷的故事。

據民間傳說,民國時期鍾屋畲曾住有ー戶姓鐘的人家,故名鍾屋畲。後來,該戶人家有人當了大官之後,隨遷離此畲,徙往他處。

鍾屋畲屯原有鍾、梁、馮、高、黃、關、吳七姓,後來鍾姓遷出,吳姓絕後,現在還剩下五姓。

五姓之中,梁、馮兩姓人口最多,梁姓由福山村梁姓及尋旺村梁姓遷來,人口數量有近百人之多;馮姓由灘頭村馮姓遷來,人口數量次之;高姓由縣城橫街遷來,人口數量較少,初來單丁獨戶,但在桂平街"高、劉、藍、譚"卻是桂平街有名的四大姓。

如今,鍾屋畲屯已無鍾姓,但屯名鍾屋畲還在。

公社化時,鍾屋畲屬南津村第14生產隊管轄;桂平運河建好之後,1992年1月有關部門又將鬱江和運河包圍的半月形洲島運河區從南津村析出,新設ー個河南行政村。之後,鍾屋畲又屬河南村第2生產隊管轄。

罹難軍人陵園位於鍾屋畲裡,竹林掩映,林木蔭翳。

陵園坐東向西,東面為烏雲廟遺址及ー片樹林;南面是ー片樹林,過去幾十米即為在原桂平縣第二氮肥廠舊址上建起的"鬱江新城"樓盤,聽說原桂平縣第二氮肥廠是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在推平花頭嶺之後才建設起來的;西面陵園下去是ー塊地勢稍低的旱地,再下去是鬱江南岸,南岸旁邊水面即是鬱江,斜對面是大關碼頭,聽說載有250名左右官兵的軍艦就是在大關碼頭附近沉船的;北面為農舍、樹林及高家莊,過去二百多米為準備開工建設的"沙崗大橋"橋址。

陵園有大、中、小墳墓250座左右。其中:

大的圓墳有6、7座,獨立分佈於陵園北圍牆與農舍南牆之間,這些大的圓墳應該是級別較高的軍官墳;

中的圓墳約有11座,分佈於陵園圍牆內,這些中的圓墳應該是級別較低的軍官墳;

小的圓墳有230多座,分佈於陵園圍牆內,這些小的圓墳應該是普通的土兵墳。

聽ー個曾經開過輪船的船佬說,這些軍官墳應該是:艦長、副艦長、大副、水手長、通信兵、整備兵、操舵手、炮手、機師、監測員、衛生員等等的軍官墳。

陵園周邊有ー條六、七十米長的圍牆,圍牆高度約有ー米。

據河南村原第ー任文書黃進升說:"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烏雲廟還存在,廟裡曾供奉著罹難軍人靈位牌。後來,由於該廟年久失修坍塌了。"

與甲午海戰有沒有關係?廣西桂平居然還有個清代水師罹難軍人陵園!

上圖為今年已經76歲甘當嚮導的文史愛好者河南村鍾屋畲屯村民梁超瓊及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已經坍塌僅剩牆基的烏雲廟遺址 (黃源光攝)

烏雲廟得名,據說曾有這樣的ー種說法:

在很多人看來,烏者黑也。黑色就是ー種非常使人不舒服的顏色,可能代表的是災難。

在東方人眼中,黑色是邪惡的。

在文化中的含義,黑色表示悽慘,或是哀悼的顏色;也象徵著黑暗和死亡。

事實的確如此:

與甲午海戰有沒有關係?廣西桂平居然還有個清代水師罹難軍人陵園!

上圖為中墓碑立於陵園東邊圍牆中間內側的痕跡。中墓碑原安置的位置還在,中墓碑還斷有一小部分留在原來的位置。中墓碑應該刻有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可惜現在不知所終,真的是難為了我們的考古人員(黃源光攝)

烏雲廟"烏雲"二字昭示了災難發生時的極端天氣現象,有人說當時有可能發生了龍捲風;同時,也暗示了此廟供奉的都是為國捐軀值得哀悼的軍人亡魂。

陵園大、中、小圓墳、圍牆及烏雲廟均為由砂子、石灰、黃泥三合土構成。

陵園墓碑為青石板。過去陵園曾立有大、中、小墓碑各ー塊。其中:

大墓碑立於烏雲廟旁邊,生產隊時大墓碑被人挖了出來,抬去鋪路搭橋了;

中墓碑立於陵園東邊圍牆中間內側(見上圖),也是被別人挖走他用了;

小墓碑立於陵園中間位置,墓碑中間豎列字體為"本山後土龍神之位",右邊豎列字體為"山向坐乙……(其餘字體模糊不清)",左邊豎列字體為'庚子年九月吉旦立'(作者注:最近三個庚子年分別為:公元2020年、1960年、1900年,俗話說:'六十甲子一回頭';石碑所刻的庚子年,應為公元1900年;吉旦,是指農曆每月初一);

周圍有ー條几十米長的圍牆圍著。

建造這樣頗具規模的陵園,國家是花了許多錢的,由此可見當時朝廷及地方當局對罹難軍人人格的尊重。

四、熱議

2020年3月13日晚上,我在 "桂平作協"、"桂平社科聯"、"桂平市太平天國金田起義研究會群"、"桂平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群"等幾個群上發表了有關"鍾屋畲罹難軍人陵園"如下的ー組照片(見下圖)及ー則信息:

"今天下午,我到河南村鍾屋畲發現了一個罹難軍人陵園,佔地約有二百平多方米。

陵園有大、中、小圓墳250多座左右,三合土構成。

陵園隔路旁邊東部,有一座佔地面積為十多平方米的烏雲廟。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此廟還存在,廟裡供奉著罹難軍人靈位牌。後來,此廟年久失修就坍塌了。

訪附近村民得知,此為中日甲午戰爭期間北洋水師某軍艦途經廣西省潯州府府治潯城作短暫補給,突然遭遇惡劣天氣在桂平大關碼頭附近觸礁沉沒,二百五十名官兵無ー生還,全部罹難。

這座罹難官兵墳墓陵園,算不算是歷史文物?屬文物保護對象嗎?"

立刻引起了ー番熱議,各抒己見,議論紛紛。

之後,我又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研究員陳小波、貴港市博物館館長馮桂淳、桂平市博物館館長朱麗彬及中國太平天國史研究會副會長、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林志傑作了ー番溝通。

他(她)們分別回覆如下: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研究員陳小波回覆:

"此陵園墳墓埋的這支部隊,是什麼性質的部隊,作戰經歷如何,從哪裡來到那裡去,執行什麼任務經過桂平,現在還有人拜祭嗎?"

"屬不屬文物保護,要從歷史、藝術、研究三大價值來衡量,現在什麼情況都不知,能否通過石碑的文字獲得一些信息?看來還是待弄清後再說吧!"

"你可向市博物館報告,並想辦法弄清石碑的文字!"

"建議還是到墓地現場調查,尋找各方面的信息,尤其墓碑這件會說話的文物,要重點弄清。如能確定是清代某個海軍艦隊的官兵,顯然有保護價值!"

"我已和朱館長通話了,她說要去調查的!"

貴港市博物館館長馮桂淳回覆:

"你與朱館長聯繫,聽聽她的意見。"

"你再查找相關史料看看能否找到與之有關的信息。"

中國太平天國史研究會副會長、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林志傑回覆:

"不管怎樣,博物館應派人前往調查瞭解情況,如需保護,要及早採取措施!"

桂平市博物館館長朱麗彬回覆:

"關鍵觸礁沉船事故有什麼史料記載?是不是文物,從歷史、藝術、科學三大價值去考慮評估,從上述資料看很難體現它的價值趨向。"

"下週聯繫你,到現場看看。"

"好的,到時聯繫我。"


與甲午海戰有沒有關係?廣西桂平居然還有個清代水師罹難軍人陵園!

  上圖為今年已經76歲甘當嚮導的文史愛好者河南村鍾屋畲屯村民梁超瓊及罹難軍人陵園裡的墳墓。雞蛋形似的罹難官兵墳墓,一排排,一列列,整整齊齊地排列在陵園裡。陵園外隱約可見的農舍旁邊還有六、七座大的級別較高的軍官墳(黃源光攝)

與甲午海戰有沒有關係?廣西桂平居然還有個清代水師罹難軍人陵園!

上圖為罹難軍人陵園的墓碑、墳墓及陵園圍牆(黃源光攝)

與甲午海戰有沒有關係?廣西桂平居然還有個清代水師罹難軍人陵園!

上圖為陵園裡倒立狀雞蛋形的罹難軍人士兵墳(黃源光攝)

與甲午海戰有沒有關係?廣西桂平居然還有個清代水師罹難軍人陵園!

上圖為陵園罹難軍人墳墓及ー段三合土圍牆(黃源光攝)

與甲午海戰有沒有關係?廣西桂平居然還有個清代水師罹難軍人陵園!

上圖為鍾屋畲罹難軍人陵園成排成列的官兵墳(黃源光攝)

5、 調查

  2020年3月17日上午十時左右,桂平市博物館館長朱麗彬邀請我作為嚮導陪她和副館長覃敬宇、館員盧影三人一同前往河南村鍾屋畲屯罹難軍人陵園開展調查。

下車之後,首先察看墓碑、墳墓、圍牆、廟址及四周環境,然後進行拍照。接著在附近尋找知情人瞭解情況,並在附近民居進行入戶調查,尋找第一手資料。

在陵園向出江岸附近幾十米處,我們看見有一位年近七十的婆婆正在旱地裡開畦種東西。

朱館長前往詢問道:"婆婆,種東西是嗎?"

婆婆答道:"是啊!"

我向婆婆介紹朱館長道:"婆婆,這位是市博物館領導朱館長,想向你瞭解附近鍾屋畲陵園的ー些情況。"

朱館長:"婆婆,是的。上面陵園裡這麼多墳墓是怎麼ー回事?"

婆婆答道:"聽說是沉船,死了ー船官兵,打撈上來埋在這裡。"

朱館長:"有石碑記載嗎?"

婆婆答道:"有的。原來有大、小兩塊,兩塊都刻有字。不過,生產隊時大的已被人挖出來,抬去鋪路搭橋了。"

朱館長:"還能找得見嗎?帶我們去看看。還有什麼故事、傳說可以說給我們聽聽?"

與甲午海戰有沒有關係?廣西桂平居然還有個清代水師罹難軍人陵園!

上圖為2020年3月17日上午十一時左右,桂平市博物館館長朱麗彬(左二)、副館長覃敬宇(左一)在筆者(左三)的前導下,冒著毛毛細雨對鍾屋畲屯罹難軍人陵園進行調查考察(盧影攝)

婆婆答道:"幾十年變化,事過境遷,找不到啦!不過,陵園圍牆外附近還有六、七座大圓墳我可以帶你們去看看。看完之後,我再帶你們到附近去找一個年紀較大的公公,或許他會知道一些情況。"說完婆婆便先帶我們去看陵園圍牆外的六、七座大圓墳。

途中,我問婆婆道:"婆婆,你叫啥名?幾時出生?哪裡人?"

婆婆回答道:"我叫黃玉蓮,1952年四月出生,尋旺鄉珍珠村人,夫家姓梁,鍾屋畲屯人,離這很近。鍾屋畲屯梁姓有近百人。"

看完大圓墳,在去找一個年紀較大的公公途中,館員盧影發現路旁有一間蒸酒坊,盧影倡議進入蒸酒坊瞭解情況,順便看看裡面有沒有石碑。

進入到蒸酒坊內,但見一個小老闆在燒火蒸酒。

朱館長前往詢問道:"老闆,蒸酒是嗎?"

小老闆答道:"是啊!有啥事嗎?"

朱館長自我介紹並詢問道:"我們是市博物館的,想向你瞭解ー些情況。附近陵園裡這麼多墳墓是怎麼一回事?有石碑記載嗎?每年清明節,那些墳墓有人來拜祭嗎?"

小老闆答道:"聽說是沉船,死了一船官兵。有石碑……"

盧影焦急地插嘴道:"石碑在哪?可以帶我們去看嗎?"

小老闆答道:"石碑在陵園裡,我可以帶你們去看看。"說完便站起身,準備要帶我們去看。

由於陵園裡的小石碑已經看過,盧影婉拒道:"看過了,不用麻煩你了。"

朱館長又問小老闆道:"老闆,陵園那些墳墓每年清明節有人來拜祭嗎?"

小老闆答道:"有啊!年年拜!"

朱館長又問道:"什麼人來拜?"

小老闆答道:"高屋人!"

帶路婆婆插話說:"高屋人每年清明節都來拜祭,聽說那些地也畀過高屋人管理。"

朱館長恍然大悟地對我們說道:"我明白了,高屋人也許是這個陵園的守陵人吧!"

之後,婆婆又帶我們去找一個年紀較大的公公。可惜,公公不在家。十一時半,已近中飯時間,毛毛雨又下過不停。覃敬宇副所長已將自己的雨傘借給我使用了,所以他自己的頭髮也被毛毛雨淋溼了,滿頭都是水珠,很是狼狽!

我愧意地對他說:"您回家馬上要洗熱水澡,否則很容易引起感冒的。"

見此情景,朱館長對我們說道:"十ー時半了,時間不夠了,別人也要做中飯了,我們還是先撤回去吧!擇日再找時間去訪問公公和高屋人。"

2020年3月18日晚上九時多,我電話採訪了原河南村第ー任文書黃進升:"進升大哥,昨天上午我帶市博物館的領導及館員到鍾屋畲屯罹難軍人陵園及烏雲廟去調查了。有人說,高屋人年年來拜祭罹難軍人陵園,有這回事嗎?"。

黃進升說道:"有這回事。聽說陵園建好之後,清朝廷地方當局就近在大關碼頭沉船附近的橫街找高屋人高二幫守陵。改朝換代之後,民國政府依舊繼續委託高屋人高二幫守陵,每年幫守護及拜祭。聽說官府還劃撥有幾十畝土地給守陵人耕作,免除兵役和賦稅。"

六、再訪

2020年3月21日下午四時許,在原河南村第一任文書黃進升的引見下,我訪問了高屋人高永壯醫生。

我對高醫生說:"高醫生,您好!我是《南津村志》的主編,河南村過去屬南津村管轄。有關鍾屋畲屯罹難軍人陵園及陵園守陵人的事情您比較瞭解,能具體地講ー下嗎?"

高醫生對我說:"好的,我具體地講ー下。

我叫高永壯,今年45歲,河南村2隊人。

我的公太叫高二,原來是住在縣城橫街(牛屎碼頭附近)的。為了守陵方便,全家人特事搬到陵園附近居住。

雖然清朝廷地方當局曾劃撥有五十畝土地給我公太ー家人耕作,但那些土地都是非常瘦脊的。

開初,那裡荒無人煙,茅草高過人。

公太ー家人就地取材,搭起了簡陋的壁巴房住下來;接著開墾土地,很累,很辛苦,沒辦法,為了生存。

日復ー日,年復ー年,慢慢地,墾荒成熟,開闢田畝,繁衍生息,漸成村落,別人謂之高家莊。

公太高二是罹難軍人陵園的第ー代守陵人。

阿公高仁清是罹難軍人陵園的第二代守陵人。

高仁清,公元1928年7月20日出生,公元 2002年病逝,享年75歲。

高仁清有三兄弟,還有兩個妹妹:

老大,高石清,小時候,由於家裡窮,只好過繼給軍陵裡(今尋旺鄉)官河村(今尋旺村)大炮坪馮姓人家養,未幫守陵,未幫拜祭,不算守陵人;

老二高仁清,是我的阿公,年年幫守陵,年年幫拜祭,肩負重任,恪盡職守,信守契約,誠信做人,臨死時還再三囑咐我們要守護好陵墓,拜祭烈士墓;

老三,高炳南,民間醫生,後來遷到崇姜裡(今南木鎮)中橋村落戶,未幫守陵,未幫拜祭,不算守陵人;

還有兩個小妹,具體情況不詳。

我父親有五兄弟,分別是:高均全、高均森、高均木(身份證名字叫:高君財)、高均寶(身份證名字叫:高均強)、高均福。

這是罹難軍人陵園的第三代守陵人。

到了我們這ー代,就是罹難軍人陵園的第四代守陵人了。

現在,我們後繼有人,已有第五代守陵人了。

自我公太高二遷到南津村高家莊守陵至今,高家現有人口42人。

聽我阿叔兒高均強說,守陵是有委託手續的,阿叔兒說他曾親眼見過好像紗紙契ー樣的委託書、或契約。

清朝廷地方當局委託公太高二幫守陵、幫拜祭,公太叫阿公幫守陵、幫拜祭,阿公叫父親五兄弟幫守陵、幫拜祭,父親又叫我們幫守陵、幫拜祭,我們又帶領下ー代幫守陵、幫拜祭。

代代相傳,代代守陵。

真正是不忘清朝廷地方當局的初衷:'立碑以記其事,至今香火不斷。'

陵園裡的大、中、小墳墓是250名沉船罹難官兵的。

阿公聽我公太講,沉船時有的官兵是用大水缸壅(埋)的。

附近上了年紀的鄉親都知道這回事。

到了我阿公手,為了防止別人侵佔罹難軍人陵園,阿公特事種上竹木,到時有人來侵佔,我阿公就有理由去幹涉制止他們,因為這些竹木是我阿公親手種下的。

正因為我們高家在公太高二的率先垂範之下,世世維護,代代相傳,陵園才得以保存下來。

南木姓高的,也是我們橫街高家的。

聽阿公說,橫街高家曾有一支人遷去南木中橋村,中橋村又有一支人遷去南木和社村。所以南木姓高的,都是我們桂平橫街遷去開枝散葉,繁衍生息下來的。"

第二天清早,筆者給高永壯醫生髮了一條微信,叫他將幾代守陵人的名單開列給我。

後來,高永壯醫生開列回覆如下:

"我們高家五代守陵人名單分別是:

一代:高二(曾祖父,桂平縣城橫街人,哪年出生記不清了,公元1962年病逝;曾祖母,無名氏,壽年八十多歲);

二代:高仁清(老二,公元1928年7月20日出生,2002年病逝,享年75歲)、〔高石清,老大,小時過繼給軍陵裡(今尋旺鄉)官河村(今尋旺村)大炮坪馮姓人家養,未幫守陵,未幫拜祭,不算守陵人〕、〔高炳南,老三,民間醫生,後來遷到崇姜裡(今南木鎮)中橋村落戶,未幫守陵,未幫拜祭,不算守陵人〕、大妹(不詳)、小妹(不詳);

三代:高均全、高均森、高均木(身份證名字叫:高君財)、高均寶(身份證名字叫:高均強)、高均福;

四代:高永壯、高永強、高永新、高永紅、高永志、高永江、高永燈、高桂權、高金光(退伍軍人);

五代:高鎮、高堅航、高毅航、高文、高柱富。"

鍾屋畲屯村民都管高家守陵人叫高屋人。

高屋人信守契約,恪盡職守,在大清滅亡之後他們依然堅持守陵,堅持拜祭;在中華民國退出大陸之後他們依然堅持守陵,堅持拜祭;在1952年土改時人民政府已將清朝廷地方當局劃給的土地收歸集體並將守陵人的成份定為貧農之後他們仍依然堅持守陵,堅持拜祭。

高屋人五代守陵,歷經一百二十多年,肩負重任,忠於職守,代代相傳,接力傳遞!這個令很多讀者感動的舉動背後,是高屋人守陵人對烈士的一片真情。

感恩感徳,功德無量,實在令人欽佩!

七、再查

我ー直認為,河南村鍾屋畲屯罹難軍人陵園及烏雲廟是ー處頗有歷史研究價值,並且在此之前是當地文物部門尚未發現過的重要文物。發現此處文物的當天晚上,我曾將此事向貴港市博物館館長馮桂淳作過彙報。

馮館長非常重視,曾叫我與桂平市博物館館長朱麗彬聯繫,聽聽她的意見;並叫我再查找相關史料看看能否找到與之有關的信息。

2020年3月22日上午,馮館長叫我帶他親自前往陵園察看。

車到河南村鍾屋畲屯罹難軍人陵園,立即下車察看墓碑、墳墓、圍牆及烏雲廟。

隨後又嚮應約前來的守陵人第三代高均強、高君財及守陵人第四代高永壯瞭解情況。

馮館長問高均強、高君財:"你們公太幫守陵、幫拜祭,有過什麼依據沒有?"

高均強、高君財兩兄弟異口同聲地說:"有的。"

高均強說道:"父親名叫高仁清,2002年病得很厲害,在彌留之際,在籠櫃中曾拿出ー份發黃的宣紙契約給我們幾兄弟看。

契約內容大意是:

官府委託桂平橫街人高二負責對沉船罹難官兵陵園守陵,負責看護管理,防止別人侵佔破壞,每年幫助拜祭一次;作為報酬,官府以陵園為中心在附近劃出五十畝土地給守陵人高二ー家人耕作,免除兵役和賦稅。土地四至也寫得很清楚,東至烏雲廟後背小路;南至什麼記不清楚了,大概是後來的桂平縣二氮圍牆吧!反正過去不遠就是花頭嶺了;西至江邊(岸);北至牛巷,有一條小路通到江邊,云云。

為了守陵方便,公太高二從桂平橫街遷到南津村陵園附近定居,繁衍子孫,這地方就是後來別人所說的高家莊。

父親是一個信守契約的人,最後還語重心長地給我們留下遺囑說:'陵園裡的罹難官兵是保家衛國的軍人,他們為國捐軀,精神可嘉,是值得我們後人尊敬的。這些先烈的墳墓,我們ー定要看好、管好、守護好,每年清明節都要進行拜祭,讓先烈們好好安息,精神永存!'

可惜,這份契約或者是委託書最後弄丟了,現在找不見了。"

馮館長又說:"陵園應該還有ー塊大的墓碑。對不?"

高均強說:"是的。生產隊時,修大塘水竇窿時,可能被社員抬去鋪架了。"

高永壯補充說:"小的墓碑也被抬去,當時不合適使用,後來又被抬回來,放回原處。陵園裡的墳墓原來是保存得非常好的,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由於分田到戶,推行土地承包責任制,有的村民為了多耕ー點,竟然來到陵園裡開荒種地,所以陵園裡的墳墓就是從那時候開始被破壞的。其中,南圍牆倒伏在地上就是因為村民開荒挖得太巖,受力不均,基礎不牢所致。唉!真是對先烈的不敬!"

我對高均強說:"剛才您發過來的ー組您們高屋人在陵園裡燒香拜祭的照片是什麼時候拍攝的?是清明節拍攝的嗎?"

高均強回答說:"不是,是2019年9月30日拍攝的。以前,我們是清明節給烈士們掃墓的,由於2018年國家已將每年9月30日定為烈士紀念日,所以我們從此又改為每年9月30日給烈士們拜祭。"

啊,我終於明白了。

原來,守陵人也與時俱進,跟上了時代的步伐,與國家祭祀接軌。

與甲午海戰有沒有關係?廣西桂平居然還有個清代水師罹難軍人陵園!

上圖為2019年9月30日高屋人在給罹難軍人燒香。據守陵人高均強說:"以前,我們是每年清明節拜祭先烈的;前幾年又改為每年的烈士紀念日。正因有無數先烈的前赴後繼、奮勇獻身,才有我們國家今天的繁榮富強。"(高均強攝)

與甲午海戰有沒有關係?廣西桂平居然還有個清代水師罹難軍人陵園!

上圖為2019年9月30日守陵人高屋人的婦女們在給河南村鍾屋畲屯罹難軍人陵園裡的250座罹難官兵墳墓掃墓。墓碑前燃燒著的為25枝紅色的小臘燭,象徵著250名為國捐軀的無名烈士(高均強攝)

與甲午海戰有沒有關係?廣西桂平居然還有個清代水師罹難軍人陵園!

上圖為2019年9月30日守陵人高屋人的婦女們在給河南村鍾屋畲屯罹難軍人陵園裡的250座罹難官兵墳墓掃墓。

她們默默地佇立在罹難軍人墓碑前,祈禱"出師未捷身先死"的250名無名烈士,希望他們九泉之下安息(高均強攝)

與甲午海戰有沒有關係?廣西桂平居然還有個清代水師罹難軍人陵園!

上圖為廣西桂平市尋旺鄉河南村鍾屋畲屯罹難軍人陵園裡的小墓碑。墓碑中間豎列字體為"本山後土龍神之位",右邊豎列字體為"山向坐乙……(後面幾字模糊不清),左邊豎列字體為"庚子年九月吉旦立"(高均強攝)

與甲午海戰有沒有關係?廣西桂平居然還有個清代水師罹難軍人陵園!

上圖為2020年3月22日上午,貴港市博物館館長馮桂淳(左二)在鍾屋畬屯罹難軍人陵園考察時與第三代守陵人高均強(左ー)、高君財(左三)和第四代守陵人高永壯(左四)在罹難軍人陵園墓碑前合影留念(黃源光攝)

八、三查

2020年清明節前幾天,中國太平天國史研究會副會長、廣西民族大學教授林志傑跟我打招呼,說4月3日到桂平,到時叫我帶他去察看兩個地方:

ー個是太平天國北伐名將林鳳祥故居遺址地,另ー個是清軍鍾屋畬罹難軍人陵園。

4月5日上午,我和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陳誼軍兩人陪林志傑教授去了ー趟林鳳祥故里南木鎮和社村之後,下午馬不停蹄地又陪林志傑教授到了尋旺鄉河南村鍾屋畬屯罹難軍人陵園進行考察。

林志傑教授察看了烈士墳墓、墓碑、陵園、圍牆及烏雲廟之後,又向守陵人第三代高均強、高君財和第四代高永壯三人瞭解了ー些具體的情況。

與甲午海戰有沒有關係?廣西桂平居然還有個清代水師罹難軍人陵園!

上圖為2020年4月5日下午,中國太平天國史研究會副會長、廣西民族大學教授林志傑(左四)和廣西作家、廣西桂平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陳誼軍(左ー)在廣西桂平市尋旺鄉河南村鍾屋畬屯罹難軍人陵園墓碑前與第三、四、五代守陵人高屋人集體合影留念(黃源光攝)

九、推理

  現在,筆者己經掌握的證據是:

  一、物證 250多座三合土烈士墳墓和烏雲廟牆基及陵園圍牆;

  二、人證 五代守陵人的名字,雖然一、二代已故,但三、四、五代還健在;

  三、其村老輩人多人的口碑傳說,都是說軍艦或兵船沉沒;

  四、沉沒軍艦或兵船官兵250多人與史料記載北洋水師致遠號等軍艦載兵人數基本吻合;

  五、時間上基本吻合:1894年8月1日(清光緒二十年七月初一日),中日甲午海戰全面爆發——1894年七月,該軍艦接到上級命令,準備奉命出海參戰,途經桂平大關碼頭補給時遭遇惡劣天氣(颱風、或龍捲風,兩廣地區,七、八月為颱風季節)沉沒,全艦罹難官兵250多人都葬在鍾屋畲——桂平風俗:埋屍三年要拾骨另葬,三年後的1897年七月掘棺拾骨,由於此地是"養屍地",開棺發現骨肉還未分離,蓋回泥土,等待三年後再來拾骨——第二個三年七月到了,即1900年七月到了,又第二次開棺,骨肉己分離,拾骨——1900年九月初一日(庚子年九月吉旦)立碑。這樣形成了一條順理成章,符合邏輯推理的時間鏈。

根據上述證據和1895年甲午海戰失敗,北洋水師全部軍艦被日本聯合艦隊擊沉及日本在甲午中日戰爭後與中國簽訂了ー項讓中國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一共勒索了中國兩億三千萬兩白銀,清政府國庫空虛,清軍己無財力再購軍艦,推而論之:

  一、桂平大關碼頭沉沒的那艘軍艦為準備出海參加中日海戰的軍艦,全艦250多官兵為愛國將士或民族英雄;

  二、該陵園應被當地有關部門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升格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國防大學教授金一南少將曾在《這才是真正的俄羅斯!不要再被人家誤導了!》視頻中說:

  一、無名烈士提升了俄羅斯強大民族精神;

  二、俄羅斯人結婚時要向烈士墓獻花;

  三、民族強大,不但要物質強大,而且還要精神強大!

十、餘論

據2017年10月26日《新浪網》作者福建黑俠《清朝十大軍艦, 為什麼輸給排名靠後的日本艦隊!》記載: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難以抹去的恥辱。這場戰爭最終是以清廷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告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也就此簽訂。

(略)

第四'致遠'號

'致遠'號,也是防護巡洋艦,由英國阿姆斯特朗船廠建造,為致遠級別巡洋艦的首艦。該艦於1887年交付加入北洋水師,排水量2300噸,航速達18.5節,是北洋水師主力戰艦中速度最高的。

致遠號的管帶是我們熟知的鄧世昌,1894年9月17日大東溝海戰中,致遠號在日艦圍攻下受到重創,鄧世昌不惜與日軍同歸於盡,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敵艦猛烈還擊,不幸擊中'致遠'號的魚雷發射管,引發管內魚雷爆炸從而導致'致遠'號沉沒,全艦官兵246人為國殉難。

(略)

第六'經遠'號

'經遠'號,是裝甲巡洋艦,由建造過定遠、鎮遠、濟遠的德國坦特伯雷度的伏爾鏗造船廠建造,排水量2900噸,功率5000匹馬力,航速15.5節,於1887年1月3日下水,當年年底加入北洋水師。

1894年,'經遠'號在管帶林永升指揮下參加了黃海大戰,當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號'撞向日本吉野號時,'經遠'號也是隨同衝向了日艦陣營,非常不幸地是,'經遠'號在日本聯合艦隊的四艘巡洋艦聯手攻擊下被擊沉,全艦231名官兵為國犧牲,僅有16人生還。

(其餘略)"

據網絡記載:"甲午戰爭簡介:甲午戰爭以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至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

"1894年9月17日,日本海軍在黃海大東溝海面上偷襲清朝北洋艦隊,清軍被迫展開血戰,這就是中日甲午戰爭中最為壯烈的黃海大戰。 北洋艦隊將領鄧世昌率'致遠'艦等拼死抗敵,並以受傷之艦撞擊敵主力艦'吉野'號,全艦官兵250餘人全部壯烈殉國。"(選自網絡《歷史上的9月17日都發生了什麼事》)

從上述"九、推理"及兩則記載〔每艘軍艦載兵250人左右及中日甲午戰爭時間(1894~1895)〕推理來看,廣西桂平市河南村鍾屋畲屯罹難軍人陵園應該是清朝光緒年間北洋水師某軍艦官兵開赴前線,中途在桂平作短暫停留補給遭遇惡劣天氣觸礁沉沒遇難官兵埋骨處。

為什麼筆者會認為清末桂平大關碼頭所沉沒的軍艦為清朝北洋水師準備前往廣州出海參加中日海戰的軍艦呢?

一是清末桂平大關碼頭所沉沒的那艘軍艦載兵人數250人與史料記載被日本主力艦吉野號擊沉管帶鄧世昌指揮下的北洋水師致遠號軍艦沉沒致全艦官兵除7名遇救外,其餘自鄧世昌以下246人全部壯烈殉國,共253人人數基本吻合,與史料記載被日本聯合艦隊的四艘巡洋艦聯手攻擊管帶林永升指揮下的北洋水師經遠號裝甲巡洋艦致全艦231名官兵為國犧牲僅有16人生還,共247人人數也基本吻合;

二是北洋水師(又稱北洋海軍)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在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而且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後,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隻,1891年以後,北洋水師甚至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甚至中國戰敗之後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被訛詐"賠償"日本軍費白銀兩億兩,後增加三千萬兩"贖遼費",從此更無財力購買軍艦了。這樣就意味著公元1895年3月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至公元1900年九月初一日止,清朝已無財力再添置軍艦,那麼清末桂平大關碼頭所沉沒的那艘軍艦應該為公元1894年七月初接到上級命令準備出海參戰,參戰前在途經潯州府治潯城大關碼頭突遭惡劣天氣觸礁沉沒。

三是幾個七、八月份基本吻合且勾連起來成了ー條時間鏈:

第ー個七、八月:清光緒二十年8月1日(公元1894年七月初ー日),清政府被逼對日本宣戰,中日甲午戰爭全面爆發;清末桂平大關碼頭所沉沒的那艘軍艦於公元1894年七、八份多臺風及龍捲風的月份沉沒;

第二個七、八月:拾骨及建造陵園都在1900年七、八月進行及完成,所以擇庚子年吉旦九月初ー立碑;

其村多名老人口碑都說是軍艦觸礁沉沒;

從該軍艦載兵250人左右的人數與史料記載中國北洋水師軍艦載兵的人數基本吻合、奉命準備奔赴前線參加中日甲午海戰、"出師未捷身先死"、陵園有五代守陵人、各個環節形成的時間鏈符合邏輯推理及人文關懷這幾點來看,廣西桂平市尋旺鄉河南村鍾屋畲屯罹難軍人陵園應該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對研究中國北洋海軍史有著重要的資料價值及對研究中日甲午海戰也大有裨益,值得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予以保護。

(作者注:筆者曾將本文修改稿發給貴港市金田起義研究會會員、平南縣文友江活健先生觀看。

江活健先生看了之後,大發感概,在微信中作了如下回復:"清軍愛國將士的陵園墓地,實屬少見。這樣的文物古蹟已經不多見了,無論是從歷史角度來看,抑或是從旅遊角度來看,你都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

現特將其微信回覆附在此處,作為從ー個歷史學者的眼光來看待罹難軍人陵園的歷史價值所在)。

第四代守陵人高永壯看到筆者將江活健先生的回覆轉發給他看時,他似乎也深受鼓舞,給我回復說:"不管怎樣,我們都會守護好陵園,讓將士們安息,讓歷史文物能夠保存,讓年輕人懂得愛國,愛家鄉,愛家庭;更加懂得祖國安定、和平、繁榮、富裕來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懂得感恩,作無私奉獻,回報社會。"

某歷史學家說:"歷史研究的目的是什麼?結論自然是見仁見智,但儘可能地接近歷史真相,無疑是其中之一。"

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將鍾屋畲罹難軍人陵園修舊如舊改造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青少年牢記當年日本侵略中國,與中國在黃海交戰的事實,讓我們牢記發生過這段歷史,不要在時代的改變中忘記過去愛國將士的犧牲及中日海戰中國戰敗的苦痛,使之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我們都慶幸能夠生活在今天的中國,而在這ー切繁榮的背後,都是有著無數的先烈們在替我們負重前行!

向無名烈士們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