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梅雨時節種秧忙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馮正平,1949年出生,上海市青浦縣人,朱家角中學六七高中畢業生,1968年插隊於上海市青浦縣朱家角公社山灣大隊(現在的東方綠洲處),1973年到安亭師範學習。

原題:上海郊區插隊記 作者:馮正平 新三屆

江南的梅雨季節,正是種秧時節,沉沉的夜幕還未褪盡,勞動的號角已經吹響。天氣時陰時雨,輕煙漠漠,覆蓋大地,老天爺的脾氣是很難猜測的,社員們把雨具帶到田頭,以防不測。天空陰霾密佈,空氣中飽含著水分,用毛巾向空中一兜,保管能擠出很多水來。

手扶拖拉機“突!突!突!”冒著濃煙在艱難地爬行,幾位男社員在拖拉機耕地的死角鋤地,聊作修補;兩頭壯實的耕牛套著犁耙飛奔,犁耙上各站著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年,在高低不平的田間上下顛簸,彷彿跳動的音符,還不時傳來對牛的吆喝聲,他們正在整田平地。在耕牛耙過的大田裡,水面平靜如鏡,水下泥土光滑細膩,等待著秧苗降臨落地。

在學校“三秋農忙”割稻時,我曾驚奇過農民伯伯為何能夠把水稻種得整整齊齊,現在我知道了其中的奧秘,這就是“經繩”的結果。“經繩”的社員用繩子把田劃分成一條條的格局,每條寬度正好種兩行十二株秧苗。社員們依繩插秧,豈有不整齊的道理。“經繩”時田頭田尾各站一人,手執繩子兩頭,兩個半大孩子分佈在田裡,手舉著丫叉,挑起長長的繩子中段,放到指定的位置,兩頭的壯漢拉緊繩子,再用竹樁固定,如此反覆,直到把整塊田全部劃分成完畢。

在秧田那裡,秧苗如嫩綠色的地毯,微風吹過,像刷子輕輕撫摸,在地毯上留下細細的波浪,隨風而去。婦女們或坐在小矮凳上、或直接跪在秧田裡拔秧,靈巧的雙手來回顫動,一株株碧綠的秧苗就彙集在雙手之間,兩手合攏併成一把,再從身邊抽出一根稻草,快速纏繞,用稻草別住,一紮秧索就活靈活現地呈現在眼前,隨即被扔到身後,排成整齊的隊伍。綠綠的秧田,黃色的草帽,五顏六色的衣服組成了秧田的視覺交響曲:發亮的水面如同白紙,一畦畦秧田如五線譜排列,拔秧的婦女就像蝌蚪文點綴其中。

“黃鱔!黃鱔!”一名婦女尖叫起來,一場圍追堵擊的戰鬥隨之發生,黃鱔在秧苗間左衝右突,剛被抓住了又從手中滑落,另一名勇士把它抓住,可惜又滑溜溜逃走了,人們像蒙古民族玩“搶羊”的遊戲,反反覆覆,幾易其手,黃鱔終於被好運者擒住,放進塑料口袋,一場戰役宣告結束。隊長在遠處高聲呵斥,大家立即各就各位。有時也會虛驚一場,如看到秧田裡逶迤遊動的影子,湊近一看,原來是條水蛇,只得怏怏而歸。

男社員整田工作完成後,留下幾人繼續“經繩”,此時女社員已經完成了拔秧任務,等待著男社員來挑秧。挑秧與平時挑擔有些不同,歸納起來一個“滑”字可說。裝擔也有講究,我們把秧根朝外、葉子靠裡圍成圈,一層層疊在畚箕裡,裝得高高的,白白的秧根閃爍著銀光,光潔得耀眼。挑秧者大吼一聲蹲身頂起擔子,水就嘩嘩地從擔子裡直淌下來,慢慢移步走上田埂,田埂也馬上變得溼漉漉的。在滑溜溜的田埂上挑著一百多斤的擔子,很容易摔跤,剛下鄉時我摔過好幾跤,在實踐中慢慢體會到,腳趾彎曲,像釘子一樣摳緊泥裡,才能避免摔跤。然而一天下來,腳趾頭不但痠痛得厲害,趾甲裡還嵌滿了汙泥。當然兩害相權取其輕,只要不摔跤,其他都是無足輕重的。

把秧挑到種秧的地方後,我們必須把秧均勻地拋灑到田裡。拋秧好似天女散花,無數綠色的拋物線,猶如爆開的碧色焰火,輕輕落向水田,濺起朵朵白花。婦女們已經從拔秧的地方轉移過來了,紛紛跳下水田,順手拿起扔在手邊的秧,快速插入水田裡,就有一點點綠色融化在水中,徐徐擴大融化開來。三十幾名女社員倒退著,像在水中織著一塊綠色的毯子,面前的綠色飛快地增大,由線變成面,很快就變成一大片。

插秧可不是輕鬆的活,它比的是手腳麻利與腰的忍受能力,在農村插秧快的婦女是頗受人尊敬的,而插秧速度慢的人會很遭罪,俗稱“關弄堂”。因為拋秧不可能做到正好不多不少,若拋少了,左右兩邊的人插得快,會把秧用光,你就無秧可用,只能大聲求助,等到拋秧人再給你補充,浪費了時間,陷入到越等越慢的惡性循環之中;如果秧拋得太多,會在弄堂裡積壓很多秧索,你就得把它們一一扔出去,勞心又費力,同樣影響速度。

婦女隊長是人稱小妹妹的姑娘,快人快語,惹人喜愛,勞動上絕對是一把好手,插秧總是一馬當先,而且人緣極好,婦女們都很佩服她。

下午三點,烏雲壓制著大地,僅在天邊留有一絲亮光,不久下起了濛濛細雨,而且越下越大,像要把大地淹沒似的。田埂變得越來越滑,社員們穿上自己的法寶——塑料雨衣雨褲,雖然走路嘩嘩作響,行動有點不便,卻能抵擋雨水。我可慘了,雨點落在眼鏡上,迷迷糊糊的連路都看不清楚,不停地用手抹去鏡片上的水滴,只能維持一兩分鐘,只恨沒有微型的汽車刮雨器裝在鏡片上。還有那不透氣的塑料雨具,把汗水與熱氣包裹得嚴嚴實實,沒過多久,衣服就像在水中浸過的一樣。

天氣的變化影響不了社員的勞動情緒,倒是加快了勞動的速度。還剩下一個多小時,挑來的秧已經足夠有餘,於是男社員也參加到種秧的行列。阿四根是男社員中的插秧高手,他替下小妹妹旁邊的女社員,決心與女中豪傑小妹妹一比高下,只見兩人的手如雞啄米一般,上上下下忙個不停,更像縫紉機的機針上下跳動,節奏緊密,腳步隨節奏後移,頭部如搖頭電扇左右擺動,呈現著舞蹈的韻律。我恍然大悟,舞臺上的插秧舞就是這麼來的。一直到田邊結束,兩人未分高下,贏得大家陣陣喝彩。

早晨出工時這裡是一片白田,現在已經是綠油油的一片,望著開闊無際的一片碧綠,南宋詩人虞似良“東風染盡三千頃,白鷺飛來無處停”的詩句立即浮現在我的腦海中。

社員們可不管這些文質彬彬的玩意兒,一邊洗腳一邊嚷嚷著:“累死我了,插秧插得腰痠背痛!”另一個說:“連續幾天拔秧,手皮都爛了”又一個說“哎唷!什麼時候上岸呀!”(“上岸”是方言土話,即農忙結束的意思)隊長呵呵地笑著,心想:“今天完成了那麼多任務,幾句牢騷也是不足為怪的,隨他們說吧。”

收工的時候,村裡家家戶戶飄起了炊煙,我立即加緊步伐回家。農民們回家已經有熱飯熱菜等待著他們,而我們知識青年還得自己做飯呢!

知青往事:梅雨時節種秧忙


分享到:


相關文章: